词条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英语: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为腹主动脉英语Abdominal aorta局部扩大,其横径大于3公分或超过正常横径之50%。除非腹主动脉瘤破裂,否则通常无症状。偶尔造成腹部、背部、腿部等处疼痛,较大的腹主动脉瘤,有时甚至可借由腹部触诊感觉到搏动。破裂时可能造成腹部或背部疼痛、低血压、或短暂失去意识。

腹主动脉瘤大部分发生在50岁以上,尤其男性以及具有家族史的病患。其他危险因子包括抽烟、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基因方面如马凡氏症候群及橡皮人症候群,可能增加罹病风险。腹主动脉瘤为最常见的动脉瘤,大约85%位在肾脏以下的主动脉,其余则在肾脏同高或以上的位置。在美国,建议65岁至75岁且抽烟的男性,接受超音波筛检英语Screening (medicine)。在英国,则建议所有65岁以上男性应接受筛检。澳洲则没有筛检准则。一旦发现腹主动脉瘤后,需要定期作超音波检查。

戒烟或不吸烟为预防此疾病的最佳方法...

腹主动脉瘤相关文献
栗腹
生平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出使赵国,送金五百镒为赵孝成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后对燕王喜说:“赵国的精锐部队在长平之战都战死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趁机进攻赵国。”燕王喜向昌国君乐间询问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全民抗战的国家,不可以进攻。”燕王说以五敌一,乐间仍说不可战。大夫将渠也劝燕王喜说刚刚与赵国交好,再与赵国开战,违背道义必不能战胜。燕王喜不听,派出两路军队共六十万,兵车两千辆,由栗腹率领四十万攻打鄗(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卿秦率领二十万攻打代(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燕王喜亲率偏军随军一同征战。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省晋县南)时,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八万在鄗击败栗腹,乐乘率军五万在代击败卿秦。栗腹战败被杀,卿秦、乐间被俘。次年,廉颇深入燕国五百里,包围了燕国的国都。燕王喜被迫派将渠为使,割让五座城池后赵国才退兵。评价鲁仲连评价栗腹: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
查看全文
黄腹角雉
参考Tragopancaboti.IntegratedTaxonomicInformationSystem(英语).
查看全文
红腹角雉
参考Tragopantemminckii.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Version2006.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2004.Databaseentryincludesjustificationforwhythisspeciesisofleastconcern
查看全文
腹痛
鉴别诊断胃肠胆汁系统:参见张旭的肚痛帖
查看全文
腹壁的肌肉亨利·格林(1825–1861).《人体解剖》。腹外斜肌是覆盖腹部两侧最外层的肌肉,它扁平而宽,呈不规则的四边形。腹外斜肌。它从下面八根肋骨起,斜下向前附着在髂骨的前外嵴和穿过腹直肌鞘到达白线。腹内斜肌呈三角形,并且比它上面的腹外斜肌小而薄。它起自Poupart韧带和髂骨前内嵴。它的下三分之二和腹外斜肌以及内面的腹横肌纤维附着于白线。上三分之一则终于最下面的六根肋骨。腹横肌扁平成三角形。其纤维水平走向。它位于腹内斜肌和下层的横筋膜之间。它起于Poupart韧带,髂骨内唇,腰筋膜和下六根肋骨软骨部分的内侧。它终于白线,在腹直肌后面。腹直肌扁平而长。它们起于耻骨,在白线的两侧通过腹部向上附着于第5,6和7肋骨的软骨部分。该肌肉被三腱划通过。腹直肌为上面提到的侧腹壁的三种肌肉的纤维形成的厚实鞘所包绕。锤状肌呈小的三角形,位于下腹部腹直肌的前方。它位于下腹,在腹直肌的前面。它起于耻骨,终
查看全文
腹主动脉瘤相关标签
主动脉疾病
疾病
家族谱大览
南海大沥龙腹乡锺氏家谱 [7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0[1921](广州市 : 第八甫艺通印务局刊), 民国17[1928]后跋(佛山 : 文生公司印). 合2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注 : 本记录之卷1及卷2合一册, 为民国10年续修. 卷3至卷7合一册, 为民国17年跋. 始祖(一世) : (元明之际) 锺伟,字振豪. 由南雄迁南海,居大沥堡龙腹乡. 房祖(3世) : (明) 锺福聚. 原宝公次子. 二大支祖(5世) : 锺历山 ; 锺元泰,字景山. 皆为福聚公次子璟公之子. 散居地 : 广东省南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卷端题 : 南海大沥龙腹乡锺福聚房家谱.
浏览:100
南海大沥龙腹乡锺氏家谱 [7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0[1921](广州市 : 第八甫艺通印务局刊), 民国17[1928]后跋(佛山 : 文生公司印). 合2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注 : 本记录之卷1及卷2合一册, 为民国10年续修. 卷3至卷7合一册, 为民国17年跋. 始祖(一世) : (元明之际) 锺伟,字振豪. 由南雄迁南海,居大沥堡龙腹乡. 房祖(3世) : (明) 锺福聚. 原宝公次子. 二大支祖(5世) : 锺历山 ; 锺元泰,字景山. 皆为福聚公次子璟公之子. 散居地 : 广东省南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卷端题 : 南海大沥龙腹乡锺福聚房家谱.
浏览:100
郝氏宗谱 [1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晒腹堂, 民国3[1914]续修(文贵堂梓). 11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琦分21至29世). 且部分卷数破损严重,难以阅读. 受姓祖 : 郝期. 受封太原郝乡,因以为氏. 始祖 : (元末) 郝圭,号梅庵. 系出太原. 携子铎, 钰二公避难于麻城. 梅庵公下二子(2世) : 郝钰(迁云梦) ; 郝铎(下三子: 郝守洙 ; 郝守泗 ; 郝守汉). 守泗公下三子(4世) : 郝曰惟 ; 郝曰庆 ; 郝曰全. 四大房祖(5世) : 郝干二(琦分祖,庆公子) ; 郝三吉,字文奎(奎分祖,全公长子) ; 郝四吉,字庚武(庚分祖,又称河西支祖,全公次子) ; 郝魁(魁分祖,河西支祖独山支). 分支祖(8世) : 郝元天. 琦公下. 为萧氏赘壻. 由河西迁居河东. 下二子: 郝学政 ; 郝学明. 奎分下支祖(8世) : 郝奉三. 可玉公之子. 琦分派行(6世起) : 祖可元学道 楚光志正汉 一单允圣文 之廷遐(承)昌明. 合派(26世起) : 联远流荣庆 培新厚本原 希贤征佑启 崇德致安敦. 注 : 另奎分, 庚分, 魁分支派各异, 详见卷首下影像29至30页.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郝氏宗谱 [1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晒腹堂, 民国3[1914]续修(文贵堂梓). 11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琦分21至29世). 且部分卷数破损严重,难以阅读. 受姓祖 : 郝期. 受封太原郝乡,因以为氏. 始祖 : (元末) 郝圭,号梅庵. 系出太原. 携子铎, 钰二公避难于麻城. 梅庵公下二子(2世) : 郝钰(迁云梦) ; 郝铎(下三子: 郝守洙 ; 郝守泗 ; 郝守汉). 守泗公下三子(4世) : 郝曰惟 ; 郝曰庆 ; 郝曰全. 四大房祖(5世) : 郝干二(琦分祖,庆公子) ; 郝三吉,字文奎(奎分祖,全公长子) ; 郝四吉,字庚武(庚分祖,又称河西支祖,全公次子) ; 郝魁(魁分祖,河西支祖独山支). 分支祖(8世) : 郝元天. 琦公下. 为萧氏赘壻. 由河西迁居河东. 下二子: 郝学政 ; 郝学明. 奎分下支祖(8世) : 郝奉三. 可玉公之子. 琦分派行(6世起) : 祖可元学道 楚光志正汉 一单允圣文 之廷遐(承)昌明. 合派(26世起) : 联远流荣庆 培新厚本原 希贤征佑启 崇德致安敦. 注 : 另奎分, 庚分, 魁分支派各异, 详见卷首下影像29至30页.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郝氏宗谱 [1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晒腹堂, 民国3[1914]续修(文贵堂梓). 11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琦分21至29世). 且部分卷数破损严重,难以阅读. 受姓祖 : 郝期. 受封太原郝乡,因以为氏. 始祖 : (元末) 郝圭,号梅庵. 系出太原. 携子铎, 钰二公避难于麻城. 梅庵公下二子(2世) : 郝钰(迁云梦) ; 郝铎(下三子: 郝守洙 ; 郝守泗 ; 郝守汉). 守泗公下三子(4世) : 郝曰惟 ; 郝曰庆 ; 郝曰全. 四大房祖(5世) : 郝干二(琦分祖,庆公子) ; 郝三吉,字文奎(奎分祖,全公长子) ; 郝四吉,字庚武(庚分祖,又称河西支祖,全公次子) ; 郝魁(魁分祖,河西支祖独山支). 分支祖(8世) : 郝元天. 琦公下. 为萧氏赘壻. 由河西迁居河东. 下二子: 郝学政 ; 郝学明. 奎分下支祖(8世) : 郝奉三. 可玉公之子. 琦分派行(6世起) : 祖可元学道 楚光志正汉 一单允圣文 之廷遐(承)昌明. 合派(26世起) : 联远流荣庆 培新厚本原 希贤征佑启 崇德致安敦. 注 : 另奎分, 庚分, 魁分支派各异, 详见卷首下影像29至30页.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郝氏宗谱 [10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晒腹堂, 民国3[1914]续修(文贵堂梓). 11册 : 插图.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琦分21至29世). 且部分卷数破损严重,难以阅读. 受姓祖 : 郝期. 受封太原郝乡,因以为氏. 始祖 : (元末) 郝圭,号梅庵. 系出太原. 携子铎, 钰二公避难于麻城. 梅庵公下二子(2世) : 郝钰(迁云梦) ; 郝铎(下三子: 郝守洙 ; 郝守泗 ; 郝守汉). 守泗公下三子(4世) : 郝曰惟 ; 郝曰庆 ; 郝曰全. 四大房祖(5世) : 郝干二(琦分祖,庆公子) ; 郝三吉,字文奎(奎分祖,全公长子) ; 郝四吉,字庚武(庚分祖,又称河西支祖,全公次子) ; 郝魁(魁分祖,河西支祖独山支). 分支祖(8世) : 郝元天. 琦公下. 为萧氏赘壻. 由河西迁居河东. 下二子: 郝学政 ; 郝学明. 奎分下支祖(8世) : 郝奉三. 可玉公之子. 琦分派行(6世起) : 祖可元学道 楚光志正汉 一单允圣文 之廷遐(承)昌明. 合派(26世起) : 联远流荣庆 培新厚本原 希贤征佑启 崇德致安敦. 注 : 另奎分, 庚分, 魁分支派各异, 详见卷首下影像29至30页.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