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元代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是近代部分学者总结的元朝存在着一种民族等级制度的说法。相关说法认为,元朝的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统治而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汉人即是曾经在金朝管治下的臣民、南人多指南宋管治下的臣民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然而四等人制并不存在于《元典章》中,亦无相关法令颁布。

四等人制相关文献
元朝“四等人”划分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元朝“四等人”划分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实现“大一统”,对于我国疆域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十
查看全文
“四等人制”,恰恰证明了元朝的覆灭
“四等人制”,恰恰证明了元朝的覆灭,严格意义上来讲,今天的内蒙古是满清统治者带过来的嫁妆。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
查看全文
元朝历史解密:元朝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四等人制度?
元朝历史解密:元朝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四等人制度?,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实现“大一统”,对于我国疆域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
查看全文
四帝共治制
年表284年罗马将领戴克里斯(后来的戴克里先)在罗马东部被麾下军队推举为奥古斯都。285年戴克里斯击败共治奥古斯都卡里努斯,后者被叛将刺杀后,戴克里斯成为唯一的奥古斯都,并改名为戴克里先;戴克里先任命部将马克西米安为凯萨。286年戴克里先自命为罗马东部奥古斯都,任命马克西米安为西部奥古斯都。293年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戴克里先任命部将伽列里乌斯为罗马东部凯撒,马克西米安则任命地方首长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为罗马西部凯撒。305年戴克里先与马克西米安自愿退位,伽列里乌斯与君士坦提乌斯分别晋升为罗马东、西部的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又专横地任命其外甥马克西米努斯和部将塞维鲁二世分别为罗马东、西部的凯撒。306年君士坦提乌斯病殁,其子君士坦丁一世自立为罗马西部奥古斯都,后接受伽列里乌斯之命改任西部凯撒。罗马城的马克森提乌斯自命为罗马西部奥古斯都,并邀请其父马克西米安回任共治奥古斯都。试图进军罗马城的塞维...
查看全文
四等人制
说法来源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元朝实行四等人制的说法来源于清朝末年屠寄的《蒙兀儿史记》,屠寄认为元朝社会民族界限严格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元代四等人制度被广泛引用,并且被写进了当时的历史教科书,如史学家钱穆的《国史大纲》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学者研究中国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元朝政府并没为四等人的划分颁布过专门的法令,但它反映在有关他们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诸多不平等规定中。忽必烈在位时期,这种民族分化政策已经基本形成,其后构成元王朝统治秩序的一个很大特点。中国历史学家刘浦江指出,《元史》、《明太祖实录》以及朱元璋等反元势力也均从未提及“四等人制”,而且明朝初期士人诸儒亦无“夷夏之别”以及“民族大义”的思想。日本史学家杉山正明亦指出被认为是排挤到最下层的南人并未看到遭受到特别残酷虐待的事实,也有一般蒙古人穷途潦倒...
查看全文
四等人制相关标签
词语
元朝
家族谱大览
2.丁氏四脩宗谱, 2, 首1: 辈派,规条,典祭名目,家礼,服制等, 1942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和肃堂, 民国31[1942]. 41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远祖 : 丁宏 ; 丁云间 ; 丁松隐 ; 丁珍,字以礼. 麻城始祖 : (明) 丁华甫. 与兄丁明甫 ; 丁唐甫. 洪武时由镇江若吴郡迁麻城东门外瓦泥塘. 子孙析置东山木樨河之佛塔山,殷家园,白水畈,石桥湾等地. 支祖(5世) : 丁忠 ; 丁赞(居东义洲丁家冲) ; 丁圭. 忠公生四子 : 丁伯鉴 ; 丁伯鏓 ; 丁伯鏛 ; 丁伯镇. 赞公生二子 : 丁伯荣(另谱) ; 丁伯奇. 圭公生五子 : 丁伯录,字大兆 ; 丁伯铭,字大雷 ; 丁伯锐,字大昌 ; 丁伯钿,字大赉 ; 丁伯锺,字大有. 辈派(17世起) : 载锡之楚 明达镇江 宋兴周茂 永保华阳 德仁恒普 继述生光 承先启后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谱序题编目. 书名页题及版心题: 丁氏宗谱
浏览:100
李氏四修族譜, 1, 卷首上_ 譜序 目錄 源流序 傳略 壽文 凡例 家規 服制圖 名目 派行 祠圖 祭儀, 194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雍睦堂, 民国37[1948]. 24册 : 插图, 世系表. 鼻祖(1世) : (元明之际) 李道琳,字普济. 原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来沅落业新安圫后二派. 道琳公下五子(2世) : (明) 李振选,法名普升(选房) ; 李振迪(迪房) ; 李振遂(遂房) ; 李振远(远房) ; 李振暹(暹房). 惟选公, 迪公, 暹公三房崛起. 选公下房祖(3世) : (明) 李允呈 ; 李允赞(赞房) ; 李允宣 ; 李允秀(秀房) ; 李允玟(玟房) ; 李允珷(珷房,子孙析置马家嘴). 暹公下房祖(3世) : (明) 李允琦(奇) ; 李允贯(后有两支,其一抱据往川. 存玉,李,希三派) ; 李允觉 ; 李允卓. 琦(奇)公下房祖(4世) : (明) 李玉辅(辅房) ; 李玉弼(弼房) ; 李玉科. 玉辅公下房祖(5世) : (明) 李喜,字陶成,号龙潭(喜房) ; 李吉(吉房) ; 李言(言房). 玉弼公下房祖(5世) : (明) 李昕(昕房) ; 李旭(旭房) ; 李旸. 排行字第 : (老派) 道振允玉 李希子春 世之生发 有贤良绳. (新派) 传家以孝 佐国惟忠 务由正大 耀祖光宗. 散居地 : 湖南省沅江县新安镇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李氏族谱.
浏览:100
墹山鄒氏四修族譜, 1, 卷首_ 叙 目錄 首事 捐資名 凡例 紀元 干支 戒詞 服制儀注 墳山圖 契約 傳贊 派語 源流 黃帝起 遷湘1世 善高公起, 200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范阳堂, 2005年. 7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邾鲁穆. 改邾为邹. 范阳宗祖 : (唐) 邹天经,名全哲,字可言,行童一,号阿蛮. 筠公长子. 世居山东莱州府东鲁县. 江西祖 : (明) 邹尚信,讳奇,行爵五. 天经公32世孙. 下二子: 邹希圣,讳壬,行齐九 ; 邹希贤. 迁湘始祖(1世) : (明) 邹善高,字欢三. 希圣公第三子. 由江西抚州府乐安县徙湖南长沙湘乡县,居三十三都墹山. 善高公下派祖(2世) : (明) 邹仲钥,字胜五 ; 邹仲仁,字胜六 ; 邹仲义,字胜七. 仲钥公生六子(3世) : (明) 邹兴翰,字洞泉 ; 邹兴林,字林峰 ; 邹兴院 ; 邹兴泷,字泷溪 ; 邹兴虎 ; 邹兴榜(失考). 仲仁公生一子(3世) : (明) 邹兴鸾,字山塘,号言三. 兴鸾公下房祖(5世) : (明清之际) 邹思荣 ; 邹思富,字文卿 ; 邹思贵,字均伯. 仲义公生二子(3世) : (明) 邹兴信(失考) ; 邹兴贤(失考). 江西联派语 : 天昌宗仁亮 翔龙腾达友 志高永安思 翁子汝均克 世云甫淑光 嘉祥旭大玉 愈启辅朝良. 迁湘派语 : 善仲兴念思 宗祖德添佑 建修荣华远 洪承先泽长 贤能欣继起 永代振家邦.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纸坊贺氏宗谱卷四---已复制处理
纸坊贺氏宗谱卷四---已复制处理
浏览:0
曹氏族谱卷廿四景忠(复制2份)
曹氏族谱卷廿四景忠(复制2份)
浏览:1252
孫氏族譜 [1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乐安堂刻本, 民国11[1922]. 存4册 : 世系表. 注 : 资料不全, 仅存卷1, 5, 7, 9. 湖北黄州始祖 : (明初) 孙绍四 ; 孙绍康. 湖南宁乡二都始迁祖 : 孙俊卿,讳一杰 ; 孙德卿,讳一诚 ; 孙明卿,讳一名. 15派四川万县始迁祖 : (清) 孙家相,字定山. 散居地 : 湖南省宁乡县 ; 及四川省万县等地. 封面题 : 楚蜀孙氏三修族谱. 版心题 : 孙氏三修族谱.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