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笙的基本结构是把簧片用蜡封粘于笙管下端笙脚上,并插于笙斗中。《尔雅·释天》:“大笙谓之巢。”晋·郭璞注:“列管瓠中,施簧管端。”每根笙管下端近斗处都有一个指孔。吹奏时,根据取音需要,按住这根管下端的指孔,并通过吹嘴(也称“咮”)吹气或吸气来策动簧片与笙管内空气柱产生耦合振动而发音。笙管上镶嵌银丝来标识音高。传统笙一般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经过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簧等多种。传统笙以手指按孔以控制那一支管发声。改良的笙加上按键,一个手指可以控制多个按键,以便控制更多的音。

现代国乐团多使用三十六簧笙取代...

笙简介资料
古代
笙相关文献
杜月笙
杜月笙,杜月笙(18888.22-19518.16),原名月生,后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建议,
查看全文
广西-芦笙踩堂
广西-芦笙踩堂,每年正月大苗山里各处都举办赶坡会,迎接新年到来。芦笙踩堂是其中的重要节目之一
查看全文
名称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的中国商朝卜骨中首次提到了名叫“和”和“竽”的自由簧乐器(之后的文献皆将之归类为笙的一种),“笙”这个词首次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的《诗经》。之后,中国人又依大小将笙称为“竽”、“笙”、“巢”或“和”,至宋朝时方统一唤作笙。历史北魏时期雕在大同市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上头的演奏者演奏著琵琶和笙。笙是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之一,最早描绘笙的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而现在保有的文献最早为汉朝的记载。中国民间传说笙由女娲制造,此一说法甚至被载入史书。从“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可知道战国时期笙已有独奏与合奏。在位处今湖北省之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及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公元前2世纪)考古时即发现了笙,挖出来的笙有着葫芦制的风室、不同数量的管子和竹制或金属制的簧片。多数人认为,约翰·韦德和钱德明分别在1740年和1777年前往中国,并将首支笙带回欧洲,促使西方人发明自己的自由簧乐
查看全文
笙的发展演变史探究
一、传说与史料叠加:发源期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历经千年岁月变换,依旧蔚然挺立在民族乐器之林。先秦史书《世本》中便有“女娲作笙簧”,“伏羲造琴瑟”之说。最初乐器定名为“生”,因其为竹子所制,便加了个竹字头曰为“笙”。此外,《世本》中还有“随作笙”的传说,与女娲一样,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根据史书记载的推断与考古的论证,笙的源流始于上古年代,具体萌生在殷商王朝,随之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笙的繁盛可以从这一时代逐渐增多的有关笙的文献、史料记载中得到印证。笙二、阳春白雪到平民市井:繁盛期周至春秋时期,笙作为宫廷乐奏中常见的乐器之一,已经有很高的发展程度。但在当时,“笙”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笙乐器,根据《周礼·春官》中的记载,“笙”又名“笙师”,在周朝为乐官名,总管教习吹奏笙、竽、埙、籥、箫、篪、篴、管、舂牍等乐器。事实上,笙和竽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吹奏...
查看全文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
查看全文
笙相关标签
中国管乐器
气鸣乐器
自由簧乐器
吹管乐器
中国乐器
家族谱大览
河澗郡詹氏宗譜, 5, 行傳_ 20世錦笙(誠一)公起, 193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4[1935]年. 5册 : 人像, 世系表. 远祖: 詹体仁. 处州缙云祖: 詹嘉. 平演始迁祖(1世): 詹拱极,行荣一. 迁居芝田(青田的别名)平演村. 拱极公下派祖(5世): 詹赓烈,行良六. 赓烈公下房祖(6世): 詹敦型,行敬四(大房) ; 詹敦垕,行五(二房) ; 詹敦垣,行七(三房) ; 詹梅崖,行八(四房) ; 詹梅溪,行九(五房) ; 詹闲庵,行十(六房) ; 詹述斋,行十一(七房). 敦型公派下房祖(9世): 詹处宜,行正四 ; 詹处定,行正三十三. 敦垕公派下房祖(9世): 詹处淇,行正八. 敦垣公派下房祖(9世): 詹处谦,行正九. 梅崖公派下房祖(9世): 詹处唐,行正十二 ; 詹处熙,行正十三 ; 詹处成,行正十八. 梅溪公派下房祖(9世): 詹处丰,行正七 ; 詹处泰,行正廿三 ; 詹处权,行正十七 ; 詹处宁,行正十四 ; 詹处演,行正廿. 闲庵公派下房祖(9世): 詹处和,行正廿二. 述斋公派下房祖(9世): 詹处朗,行正九 ; 詹处朝,行正十一 ; 詹处望,行八 ; 詹处岳,行三十 ; 詹处乐,行三一. 阴行字母: 荣华繁锡 良敬端庄 中正元茂 万亿兆芳 庠序笃诚 式型裕光 干长基厚 世泽堂煌. 阳行字母: 拱锳渥桂 赓敦必有 处克宗乘 明士世景 懋际斯若 宏邦尚孚 守元承体 兴德推诚. 书名据目录题编目. 书衣题及版心题: 詹氏宗谱. 散居地: 浙江省青田县等地.
浏览:100
胡氏宗谱 [2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传经堂, 民国33[1944]. 存4册 : 插图.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不全. 仅残存卷首至卷三. 含序文,墓图数篇,其余世系,行传卷全缺. 始祖 : (元) 胡汉,字北海,号朝宗. 由江西迁麻城县,居西乡大塘湾. 派祖 : 胡思渊 ; 胡思圣 ; 胡思敬. 渊派下房祖 : (明) 胡玉珩 ; 胡玉阶,字北珂 ; 胡玉堂. 圣派下房祖 : 胡玉印. 敬派下房祖 : 胡玉篁 ; 胡玉笙,字有玺 ; 胡玉珊,字有常. 河南光山始迁祖 : 胡玉笙(居胡家湾) ; 胡玉珊(居砖桥) ; 胡玉阶(居胡家高山). 字派 : 孝友承先绪 家和庆吉昌 修齐緜世泽 忠厚永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 及河南省光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胡氏宗谱 [2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传经堂, 民国33[1944]. 存4册 : 插图.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不全. 仅残存卷首至卷三. 含序文,墓图数篇,其余世系,行传卷全缺. 始祖 : (元) 胡汉,字北海,号朝宗. 由江西迁麻城县,居西乡大塘湾. 派祖 : 胡思渊 ; 胡思圣 ; 胡思敬. 渊派下房祖 : (明) 胡玉珩 ; 胡玉阶,字北珂 ; 胡玉堂. 圣派下房祖 : 胡玉印. 敬派下房祖 : 胡玉篁 ; 胡玉笙,字有玺 ; 胡玉珊,字有常. 河南光山始迁祖 : 胡玉笙(居胡家湾) ; 胡玉珊(居砖桥) ; 胡玉阶(居胡家高山). 字派 : 孝友承先绪 家和庆吉昌 修齐緜世泽 忠厚永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 及河南省光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胡氏宗谱 [2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传经堂, 民国33[1944]. 存4册 : 插图.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不全. 仅残存卷首至卷三. 含序文,墓图数篇,其余世系,行传卷全缺. 始祖 : (元) 胡汉,字北海,号朝宗. 由江西迁麻城县,居西乡大塘湾. 派祖 : 胡思渊 ; 胡思圣 ; 胡思敬. 渊派下房祖 : (明) 胡玉珩 ; 胡玉阶,字北珂 ; 胡玉堂. 圣派下房祖 : 胡玉印. 敬派下房祖 : 胡玉篁 ; 胡玉笙,字有玺 ; 胡玉珊,字有常. 河南光山始迁祖 : 胡玉笙(居胡家湾) ; 胡玉珊(居砖桥) ; 胡玉阶(居胡家高山). 字派 : 孝友承先绪 家和庆吉昌 修齐緜世泽 忠厚永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 及河南省光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胡氏宗谱 [2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传经堂, 民国33[1944]. 存4册 : 插图.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不全. 仅残存卷首至卷三. 含序文,墓图数篇,其余世系,行传卷全缺. 始祖 : (元) 胡汉,字北海,号朝宗. 由江西迁麻城县,居西乡大塘湾. 派祖 : 胡思渊 ; 胡思圣 ; 胡思敬. 渊派下房祖 : (明) 胡玉珩 ; 胡玉阶,字北珂 ; 胡玉堂. 圣派下房祖 : 胡玉印. 敬派下房祖 : 胡玉篁 ; 胡玉笙,字有玺 ; 胡玉珊,字有常. 河南光山始迁祖 : 胡玉笙(居胡家湾) ; 胡玉珊(居砖桥) ; 胡玉阶(居胡家高山). 字派 : 孝友承先绪 家和庆吉昌 修齐緜世泽 忠厚永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 及河南省光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颜氏族谱 [不分卷]
原书: 台湾彰化 : 新生出版社, 民国70[1981] (台湾台中市 : 信义美术印刷有限公司). 1册(143, 214页) : 世系表, 肖像 受姓祖 : (周) 夷甫,字伯颜,谥武公. 其子友,封为小邾子,以父字颜为氏. 名祖 : 颜回,字子渊. 从学于孔子. 入闽祖 : (唐) 颜洎. 五代末与兄弟自赣迁闽之德化,是为开闽始祖. 洎公下三子 : (宋) 颜仁郁,字文杰,封孚祐王(清漳祖) ; 颜仁贤(安溪乌涂祖) ; 颜仁贵,字寿卿(永春上场祖). 始祖 : (元) 颜荣. 官户部尚书,祖籍福建泉州安溪. 台湾始迁祖 : (明) 颜思齐,字振泉. 原籍漳州海澄. 另入台祖 : (清) 颜玉兰 ; 颜玉赐兄弟 ; 颜正道 ; 颜正笙...等. 字辈 : 玉斗正中元. 绳其祖武 万年受祜 贻厥孙谋 以燕翼子. (斗字辈=武字辈) 散居地 : 台湾省各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