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筝族乐器是东亚地区一类半筒状箱型齐特琴类(box zither)拨弦乐器,上有可移动的弦柱(或称雁柱),移动雁柱即可调校音高,包括有中国的古筝(中国筝)、日本的和筝、朝鲜的伽倻琴、越南的弹筝、琉球的琉球筝。而中国的古筝是东亚各类筝类乐器的始祖。

筝相关文献
风筝
沿革“龙形风筝”,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韩非子》记载中木鸢的发明者不是鲁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为春秋战国时的哲人,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意思是说墨子曾就研究试制了三年,以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将其放飞并使其成功飞起,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
查看全文
各种筝类中国古筝本称筝,又称秦筝、汉筝,最早的演奏记载于《史记》:“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呼呼,此谓真秦之声。”历代一直有发展,至今仍是中国音乐常用的乐器之一。日本和筝是日本传统音乐中一项重要的乐器,源自于中国的古筝。长度大约180cm,有十三条弦。朝鲜伽倻琴是朝鲜半岛传统拨弦乐器,从中国古代的筝演变过来的。从新罗时代流传,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汉筝制成。越南弹筝是越南的传统拨弦乐器,有十六弦。琉球琉球筝是琉球的传统拨弦乐器,有十三弦、十五弦、十七弦、二十弦等种类。参见中国音乐朝鲜传统音乐越南音乐琉球音乐日本传统音乐
查看全文
古筝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说是秦人发明的。古筝具有五声音阶,较为丰富的音阶使它能够代表中国特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艺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大量优秀曲子层出不穷,古筝演奏技巧逐渐丰富,这些都使得古筝的演奏进入了一个历史未有新的高度。在我们学习古筝的时候,把握音色是我们需要磨练的,因为能否把握音色是衡量一个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因素。古筝一、琴体的构造(一)古筝的材质因为乐器本身的音色对演奏效果有不小的影响,所以本文先从不同材料的选择对音色的影响谈起。发音材料内部组织的差异是造成音色迥异的原因。而乐器的不同材料与结构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都是古筝,它们音色效果差别巨大。我们知道专业的古筝演奏,它的音色被要求为:高音区声音集中,具有不凡穿透力、清脆,余音悠远;中音区需有过渡作用,音色太过松散是不被允许的;低音区雄浑厚重,各种音区间差异非常明显,容易辨别。鉴于此,古筝的...
查看全文
古筝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有说法认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C调或A调较少使用。古筝(Chinesezither)传统的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
查看全文
古筝
命名一说为象其音色,一说来自二人争夺乐器的故事。历史唐人宫乐图古筝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已经存在,用于原始的舞乐。汉时,筝为筑的琴身加装至5弦而成。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有轧筝的记载,证由击弦乐器转变为拨弦乐器,并发展至13弦,接近现代古筝刍形。南宋时,轧筝易名“蓁”,7弦筝和13弦同时被使用,而13弦筝多用于民间。清以后广用13弦筝而未有7弦筝琴体筝体为木制空盒,呈扁长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弦两端搭在山口上,左山口呈S形,右岳山为平直。左侧为筝尾,或称凤尾,有弦钉以固定琴弦,右侧有螺丝钉,可以调节弦张力来控制音高;中间有称为雁柱的琴码支撑琴弦,移动琴马也可调音。筝的弦数因地域流派不一,最常见为21弦筝,另有16弦筝、26弦筝等,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龙钢弦、钢弦、丝弦等。古筝的高音弦最靠近弹奏者,低音弦在最外,由内至外称1弦至21弦。21弦筝通常按照D大调五声音阶定弦,过左手在琴码左方按弦方可得到升...
查看全文
筝相关标签
家族谱大览
3.海南竺氏族谱, 3, 卷2, 二支有筝公后派行略 世系世传1世声音公起, 2002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2年四修. 5册 : 世系表. 入琼始祖(1世) : 竺声音,字致佳. 渡琼南(今福兴村). 派祖(3世) : 竺和春,字东青. 和春公下四子 : 竺有钦,字子敬(一支) ; 竺有筝,字好音(次支) ; 竺有聪,字睿之(三支) ; 竺有斐,字文轩(四支). 排行字第 : 声任和有 元琼时鸿 开家天植 达德中正 标新肇芳 启秀奕世 儒珍 散居地 : 海南省琼山县福兴村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100
余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7[1881]重修. 合14册 : 插图, 世系表. 纂修者 : 余懿伦,字星灿 ; 余祚钦,字子京 ; 余启灜,字始然 ; 余祚锦,字制卿 ; 余启浩,字志凤. 始祖(1世) : (明) 余进. 由江西瓦屑坝徙太湖县北关外. 生二子 : 余銮 ; 余钥,字良会. 銮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策,字原泉 ; 余籍,字守恩 ; 余筝,字敬泉(止) : 余篁,字少吾. 策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达,字兼善 ; 余必道 ; 余必谦,必魁 ; 余必相 ; 余必干,字健甫 ; 余必震,字百溪. 籍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名 ; 余必龙 ; 余必鼎 ; 余必伦,字尔叙 ; 余必传,字尔受 ; 余必泰,字大来 ; 余必庆,字来章,原名必和 ; 余必扬,字来誉 ; 余必奇,字异勋. 篁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贤,字希之. 钥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榧 ; 余柏 ; 余松 : 余梏 ; 余模,字象吾. 榧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元(止) ; 余必明(止). 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恒,字君久 ; 余必升,字东旭 ; 余必用,字东周 ; 余必葵,字东藩. 松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胜,字有功 ; 余必启,字阙明. 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德,字天培 ; 余必宣,字廷选 ; 余必旺,字肇隆 ; 余必兴. 模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耀,字昆甫 ; 余必玉,字昆璧 ; 余必贵,字天爵. 派行(8世起) : 绳先懿德 启祚永昌 经传世业 光迪家邦 士行正大 贤声远扬 文章国宝 诒谋善良 缵承令绪 科甲联芳 用锡之福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安徽省太湖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太湖县余氏族谱
浏览:100
余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7[1881]重修. 合14册 : 插图, 世系表. 纂修者 : 余懿伦,字星灿 ; 余祚钦,字子京 ; 余启灜,字始然 ; 余祚锦,字制卿 ; 余启浩,字志凤. 始祖(1世) : (明) 余进. 由江西瓦屑坝徙太湖县北关外. 生二子 : 余銮 ; 余钥,字良会. 銮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策,字原泉 ; 余籍,字守恩 ; 余筝,字敬泉(止) : 余篁,字少吾. 策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达,字兼善 ; 余必道 ; 余必谦,必魁 ; 余必相 ; 余必干,字健甫 ; 余必震,字百溪. 籍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名 ; 余必龙 ; 余必鼎 ; 余必伦,字尔叙 ; 余必传,字尔受 ; 余必泰,字大来 ; 余必庆,字来章,原名必和 ; 余必扬,字来誉 ; 余必奇,字异勋. 篁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贤,字希之. 钥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榧 ; 余柏 ; 余松 : 余梏 ; 余模,字象吾. 榧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元(止) ; 余必明(止). 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恒,字君久 ; 余必升,字东旭 ; 余必用,字东周 ; 余必葵,字东藩. 松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胜,字有功 ; 余必启,字阙明. 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德,字天培 ; 余必宣,字廷选 ; 余必旺,字肇隆 ; 余必兴. 模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耀,字昆甫 ; 余必玉,字昆璧 ; 余必贵,字天爵. 派行(8世起) : 绳先懿德 启祚永昌 经传世业 光迪家邦 士行正大 贤声远扬 文章国宝 诒谋善良 缵承令绪 科甲联芳 用锡之福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安徽省太湖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太湖县余氏族谱
浏览:100
余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7[1881]重修. 合14册 : 插图, 世系表. 纂修者 : 余懿伦,字星灿 ; 余祚钦,字子京 ; 余启灜,字始然 ; 余祚锦,字制卿 ; 余启浩,字志凤. 始祖(1世) : (明) 余进. 由江西瓦屑坝徙太湖县北关外. 生二子 : 余銮 ; 余钥,字良会. 銮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策,字原泉 ; 余籍,字守恩 ; 余筝,字敬泉(止) : 余篁,字少吾. 策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达,字兼善 ; 余必道 ; 余必谦,必魁 ; 余必相 ; 余必干,字健甫 ; 余必震,字百溪. 籍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名 ; 余必龙 ; 余必鼎 ; 余必伦,字尔叙 ; 余必传,字尔受 ; 余必泰,字大来 ; 余必庆,字来章,原名必和 ; 余必扬,字来誉 ; 余必奇,字异勋. 篁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贤,字希之. 钥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榧 ; 余柏 ; 余松 : 余梏 ; 余模,字象吾. 榧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元(止) ; 余必明(止). 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恒,字君久 ; 余必升,字东旭 ; 余必用,字东周 ; 余必葵,字东藩. 松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胜,字有功 ; 余必启,字阙明. 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德,字天培 ; 余必宣,字廷选 ; 余必旺,字肇隆 ; 余必兴. 模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耀,字昆甫 ; 余必玉,字昆璧 ; 余必贵,字天爵. 派行(8世起) : 绳先懿德 启祚永昌 经传世业 光迪家邦 士行正大 贤声远扬 文章国宝 诒谋善良 缵承令绪 科甲联芳 用锡之福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安徽省太湖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太湖县余氏族谱
浏览:100
余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7[1881]重修. 合14册 : 插图, 世系表. 纂修者 : 余懿伦,字星灿 ; 余祚钦,字子京 ; 余启灜,字始然 ; 余祚锦,字制卿 ; 余启浩,字志凤. 始祖(1世) : (明) 余进. 由江西瓦屑坝徙太湖县北关外. 生二子 : 余銮 ; 余钥,字良会. 銮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策,字原泉 ; 余籍,字守恩 ; 余筝,字敬泉(止) : 余篁,字少吾. 策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达,字兼善 ; 余必道 ; 余必谦,必魁 ; 余必相 ; 余必干,字健甫 ; 余必震,字百溪. 籍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名 ; 余必龙 ; 余必鼎 ; 余必伦,字尔叙 ; 余必传,字尔受 ; 余必泰,字大来 ; 余必庆,字来章,原名必和 ; 余必扬,字来誉 ; 余必奇,字异勋. 篁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贤,字希之. 钥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榧 ; 余柏 ; 余松 : 余梏 ; 余模,字象吾. 榧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元(止) ; 余必明(止). 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恒,字君久 ; 余必升,字东旭 ; 余必用,字东周 ; 余必葵,字东藩. 松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胜,字有功 ; 余必启,字阙明. 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德,字天培 ; 余必宣,字廷选 ; 余必旺,字肇隆 ; 余必兴. 模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耀,字昆甫 ; 余必玉,字昆璧 ; 余必贵,字天爵. 派行(8世起) : 绳先懿德 启祚永昌 经传世业 光迪家邦 士行正大 贤声远扬 文章国宝 诒谋善良 缵承令绪 科甲联芳 用锡之福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安徽省太湖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太湖县余氏族谱
浏览:100
余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7[1881]重修. 合14册 : 插图, 世系表. 纂修者 : 余懿伦,字星灿 ; 余祚钦,字子京 ; 余启灜,字始然 ; 余祚锦,字制卿 ; 余启浩,字志凤. 始祖(1世) : (明) 余进. 由江西瓦屑坝徙太湖县北关外. 生二子 : 余銮 ; 余钥,字良会. 銮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策,字原泉 ; 余籍,字守恩 ; 余筝,字敬泉(止) : 余篁,字少吾. 策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达,字兼善 ; 余必道 ; 余必谦,必魁 ; 余必相 ; 余必干,字健甫 ; 余必震,字百溪. 籍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名 ; 余必龙 ; 余必鼎 ; 余必伦,字尔叙 ; 余必传,字尔受 ; 余必泰,字大来 ; 余必庆,字来章,原名必和 ; 余必扬,字来誉 ; 余必奇,字异勋. 篁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贤,字希之. 钥公下派祖(4世) : (明) 余榧 ; 余柏 ; 余松 : 余梏 ; 余模,字象吾. 榧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元(止) ; 余必明(止). 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恒,字君久 ; 余必升,字东旭 ; 余必用,字东周 ; 余必葵,字东藩. 松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胜,字有功 ; 余必启,字阙明. 梏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德,字天培 ; 余必宣,字廷选 ; 余必旺,字肇隆 ; 余必兴. 模公下房祖(6世) : (明清之际) 余必耀,字昆甫 ; 余必玉,字昆璧 ; 余必贵,字天爵. 派行(8世起) : 绳先懿德 启祚永昌 经传世业 光迪家邦 士行正大 贤声远扬 文章国宝 诒谋善良 缵承令绪 科甲联芳 用锡之福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安徽省太湖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太湖县余氏族谱
浏览:100
筝导读知识
放风筝的技巧
放风筝的技巧
想要放风筝首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要在有风的天气才能放风筝;2.风筝需要提线的牵引。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放风筝了,另外,放风筝还有一些技巧。一、首先需要判断风的方向和风力强弱。可以观察附近有没有旗帜或者炊烟,看他们飘动的方向就可以判断风向了。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在地上捡起小树叶之类,轻轻向空中抛,从落下的位置也能判断风向。二、在风力足够的情况下不需要人帮忙,一个人就能放风筝。首先拿着风筝和风筝提线,逆风向前跑,边跑边注意风筝飞起的状况,感觉到风力足够,风筝向上爬升时就可以停下来慢慢放线。当风力不足时需要快速向后收线,给予人工的加风,如感觉风筝线有拉力时,就要把握时机放线。直到风筝能在天空挺住不坠。三、放风筝时可以找一个助手帮忙,一个人拿着风筝,另一个人将风筝线拉长约十公尺,然后面向逆风,双手拇指和食指轻扶着风筝后面的骨架,等风一吹来,拿提线的人就将风筝轻拉脱离后面拿风筝的人的手,边跑边放线,直到风筝升起至相当高度时,前后轻抖,使风筝稳定。四、放风筝时应该选择空旷的地方,放飞和收线时都应该注意避开附近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的地方,一面风筝撞到建筑物或者树上。
浏览量:1684次
放风筝的拼音
放风筝的拼音
“放风筝”的拼音为[fàngfēngzheng]。风筝是一种玩具,在竹篾做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大约于东周春秋时期被发明,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墨翟是最早制作风筝的人,以木头制作,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放风筝一般在春夏季,南方地区多于二月、三月放风筝,北方地区大概在五、六月放飞风筝。从气象学上解释,清明前后一个多月最适合放风筝,是因为一年中这段时间风力较大;立春后,北半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越来越多,地表温度随之升高,上冷下暖而产生明显的热对流现象。我国山东省潍坊市是著名的风筝之都。在1984年4月1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根据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行。潍坊的别称就是鸢都。
浏览量:1615次
风筝怎么放飞起来
风筝怎么放飞起来
风筝,中国传统工艺品,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风筝如何放飞】 1、放风筝前要把握好风吹的方向,可以参照附近的旗子观察漂浮方向; 2、拿出风筝后,把风筝线放出一点点; 3、开始往风的反方向奔跑,把风筝线一点一点的变长; 4、等到风的力量足够撑起风筝时,把线慢慢放长,风筝就会飞起来了; 5、风筝飞起来后线要保持一定的拉力,拉力增加时放线,垂线时收线就可以了。
浏览量:1283次
放纸鸢
放纸鸢
清代诗人吴性诚曾写下一首《放纸鸢》的诗,描写了蓝天空远,纸鸢遥飞,孩童嬉闹,春意盎然。其原诗如下:回首江乡记昔年,春风一线引飞鸢。乍看霁色三山地,却放秋光九月天。几处儿童喧海畔,满空鱼鸟透云边。旁人莫笑凌霄晚,万里扶摇正洒然。放纸鸢在《朝野佥载》解释为巧糊彩画飞蹁跹。放纸鸢也就是放风筝。春季最适合放风筝,南方地区二、三月放飞风筝。北方地区五、六月放飞风筝。因为春季天气晴朗干燥,且气流平稳,风筝在放飞过程中不易变形或产生破损。风筝距今两千多年,大约是在东周春秋时期被发明出来。据传说,最开始墨翟花费三年时间用木头制成木鸟;后来鲁班改进风筝,开始用竹子制造;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民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风筝也因此被称为“纸鸢”。纸鸢的形态种类万千,大多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等,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浏览量:1903次
怎么绑风筝线
怎么绑风筝线
绑线是放风筝的关键步骤之一,将线绑好才能更好地展示风筝的威风和抗风性。给风筝绑线也有不同的方法:(1)先找到风筝上面的气眼,用一根粗一些的短线穿过气眼,打一个半结系紧,形成一个带半结的短线圈。接着将放风筝的线头折回来一段,同样打一个半结系紧,形成一个短线圈。最后将放风筝线的短线圈拴在风筝上的短线圈上拉紧即可。(2)先将风筝的一根支撑杆的一端,由风筝背面,插入风筝一侧的连接入口。另一头绑在尾部并且就一手指长的位置。然后就剩一条主要线了。这就是刚才的线并且要绑在另外条线上。把绑风筝的线大约分五份,那根线绑在约五分之三就可以了。(3)距离横第一竹条两端各量一等长距离,将一条装订线的两端分别拴在这两点上,使线的中点正好落在竖竹条与第三横竹条的交点处;将另一根线的一端头拴在竖竹条与第三横竹条的交点下方;将风筝平放桌面,提起上线中点与下线的另一端,当上线所处的平面与风筝面相垂直时,下线的长度就定下来了,将三线拴合打扣结,完成。
浏览量:16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