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官制,沿用汉朝曹魏,对于之后分裂的中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有很大影响。
晋朝以太宰(避讳司马师、太师改为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与大司马、大将军合称八公。西晋初年不设丞相、相国,八王之乱时,司马肜、司马颖、司马越、司马睿、司马保担任丞相,司马伦、司马保先后担任相国。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尚书台),主持人是录尚书事,称录公。尚书省正式取代三公成为宰相机关,尚书省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下设六曹尚书: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之下有尚书郎二十三人,为三十四曹郎。中书省有中书监、中书令统领,其下新设中书侍郎。正式设立门下省,下辖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
列卿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均置丞、功曹、主簿等。御史台,由御史中丞负责,属官有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