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简称太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焘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后人将它与之后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简介资料
拓跋焘
446 年 - 452 年
北魏太武帝灭佛相关文献
魏太武帝灭佛
魏太武帝灭佛,[北魏・石刻佛像]北魏是拓跋族建立的政权。公元386年,拓跋硅定国号为魏,称
查看全文
中国历史上佛教灾难之——北魏太武帝灭佛
中国历史上佛教灾难之——北魏太武帝灭佛,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国情,以便在中国立足,逐渐的中国化,发展
查看全文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要毁佛灭佛?灭佛的真正历史原因是什么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要毁佛灭佛?灭佛的真正历史原因是什么,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
查看全文
北魏太武帝灭佛
简介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来华传教,大力弘扬佛法。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颇崇佛教。拓跋焘后因受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444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僧领玄高、慧崇等。446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太子虽下令焚毁了大量寺庙佛塔,却也有意放缓了执行法令的时间,暗中保护一些僧侣逃脱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经文和佛像,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
查看全文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即建德毁佛,是三武灭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简介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学。天和二年(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改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此论深合帝心。武帝为制造舆论,从天和至建德年间(566年-578年),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甄鸾、道安等屡上书驳斥道教,纷纭不息。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欲以儒术治天下。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诏僧人、道人大集京师,斥佛教不净,下诏禁佛道二教,“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同时,还下令“三宝福财
查看全文
北魏太武帝灭佛相关标签
450年代中国
440年代中国
中国反佛教事件
北魏政治
北魏宗教
佛教事件
家族谱大览
陜磎太氏派谱
始祖太仲象的子孙录。 宋万五图书馆
浏览:0
永顺太氏族谱
始祖:太在修, 太金.
浏览:0
悏溪太氏族谱
编纂:太凤甘. 年份:1928年. 始祖:太仲象,太集成.
浏览:0
永顺太氏族谱
始祖:太仲象
浏览:0
永顺太氏族谱
光州广域市全南大学图书馆, 1250-1991 始祖太金就的子孙录
浏览:0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5续1卷], 1370-198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1984年续修. 全1册 : 世系表.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长门(21世) : 魏常俭(下二子 : 魏克堂 ; 魏克功) ; 魏常仁(下二子 : 魏克知 ; 魏克成) ; 魏常训(下四子 : 魏克慎 ; 魏克荣 ; 魏克运 ; 魏克岭)...[等]. 二门 : 魏常泰(下一子 : 魏克修) ; 魏常荣(下一子 : 魏克谦). 三门 : 魏常然(下一子 : 魏克强) ; 魏常海(下一子 : 魏克刚) ; 魏常聚(下一子 : 魏克锐)...[等]. 四门 : 魏常勉(下三子 : 魏克玲 ; 魏克用 ; 魏克学) ; 魏常亮(下一子 : 魏克廷) ; 魏常游(下一子 : 魏克舜)...[等]. 五门 : 魏常增(下一子 : 魏克忠) ; 魏常存(下二子 : 魏克孝 ; 魏克廉) ; 魏常珍(下二子 : 魏克定 ; 魏克治)...[等]. 六门 : 魏常干(下三子 : 魏克勤 ; 魏克俭 ; 魏克名) ; 魏常学(下二子 : 魏克曾 ; 魏克志) ; 魏常士(下一子 : 魏克启)...[等]. 七门 : 魏贯五,原名常伦(下三子 : 魏克刚 ; 魏克顺 ; 魏克兴) ; 魏丙炎(下一子 : 魏克让) ; 魏常忍(下一子 : 魏克俭,字子廉)...[等]. 八门 : 魏常富(下一子 : 魏克刚) ; 魏常缚(下一子 : 魏克俊) ; 魏常法(下一子 : 魏克存)...[等]. 九门 : 魏常仁,原名常荣(下三子 : 魏克彬 ; 魏克志 ; 魏克国) ; 魏常治(下一子 : 魏克宽) ; 魏相林(下一子 : 魏克彬)...[等]. 十门 : 魏常新,字名德(下一子 : 魏克仁) ; 魏常莹(下一子 : 魏克德) ; 魏常山(下二子 : 魏克礼 ; 魏克旺)...[等]. 十一门 : 魏常兴(下三子 : 魏克仁 ; 魏克用 ; 魏克福) ; 魏常钦(下一子 : 魏克文) ; 魏常恭(下一子 : 魏克寅)...[等]. 十二门 : 魏常宜(下一子 : 魏克荣) ; 魏常修(下一子 : 魏克利) ; 魏常齐(下二子 : 魏克宽 ; 魏克兴)...[等]. 十三门 : 魏常海(下二子 : 魏克庆,原名克重 ; 魏克仁) ; 魏常道(下一子 : 魏克义). 十四门 : 魏常顺,字建德(下一子 : 魏克敏) ; 魏常诗(下一子 : 魏克云) ; 魏常振(下一子 : 魏克宽,字得象)...[等]. 十五门 : 魏常先(下二子 : 魏克清 ; 魏克伦) ; 魏常才(下一子 : 魏克仁) ; 魏常国(下一子 : 魏克明)...[等]. 十六门 : 魏作合(下一子 : 魏克泰) ; 魏作祯(下一子 : 魏克富) ; 魏作文(下一子 : 魏克明)...[等]. 十七门 : 魏常青(下二子 : 魏成先 ; 魏成忠) ; 魏常安(下一子 : 魏成四) ; 魏常富(下三子 : 魏成文 ; 魏成公 ; 魏成仁)...[等]. 十八门 : 魏常秀(下一子 : 魏克柱) ; 魏常颜(下一子 : 魏克安) ; 魏常臣(下二子 : 魏克坤 ; 魏克林)...[等]. 十九门 : 魏浮龙(下一子 : 魏克太 ; 魏克明) ; 魏应龙(下一子 : 魏克善) ; 魏海龙(下一子 : 魏克贤)...[等]. 二十门 : 魏兴师(下二子 : 魏克海 ; 魏克忠) ; 魏兴礼(下一子 : 魏克铎) ; 魏兴让(下五子 : 魏克明 ; 魏克清 ; 魏克生 ; 魏克启 ; 魏克同) ; 魏兴义(下一子 : 魏克周). 二十一门 : 魏常堂(下二子 : 魏克珍 ; 魏克彬) ; 魏常备(下四子 : 魏克坤 ; 魏克章 ; 魏克其 ; 魏克林) ; 魏常重(下四子 : 魏克康 ; 魏克魁 ; 魏克春 ; 魏克芳) ; 魏明志(下二子 : 魏克兴 ; 魏克书). 二十二门 : 魏常德(下二子 : 魏克让 ; 魏克重) ; 魏常柱(下二子 : 魏克贞 ; 魏克钦) ; 魏常星(下一子 : 魏克敬)...[等]. 二十三门 : 魏明伦(下三子 : 魏克远 ; 魏克富 ; 魏克彦) ; 魏明善(下一子 : 魏克启) ; 魏明礼(下二子 : 魏克端 ; 魏克领)...[等]. 二十四门(21世) : 魏常富 ; 魏常太 ; 魏常清. 此门第22世, 因特殊原因故未记录. 字派(19-58世) : 本正常克端 新广道可全 锦沛栋熙在 铭宏树炳堂 钰沁枢灿培 锋元楷焕基 镇清彬照圣 钧润杰灵坦.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魏氏族谱.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