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又作相安,(?-前1949年)是中国夏朝第五代君主。仲康之子,少康之父。

诸侯有穷氏的后羿把持夏朝政权,立了仲康为傀儡,仲康死后,相即位,《竹书纪年》记载相在位第一年攻淮夷,第二年攻风夷、黄夷,第七年于夷来访。

后羿称王之后,相于是流亡,依附同姓诸侯斟鄩氏。

后羿后来被其宰相寒浞所杀,寒浞派兵灭斟灌氏、斟鄩氏,杀了相。

相简介资料
公元前1949 年
公元前1949 年
相关人物
相相关文献
务相与相氏
务相与相氏,相传,廪君是自古就生活在武洛钟离山(今湖北宜昌清江)的巴氏人之子,名叫务相,巴氏
查看全文
参考资料^据《中华通史》第一册,章嵚著
查看全文
相辅相成
【成语】相辅相成 【成语】相辅相成 【拼音】xiāngfǔxiāngchéng 【释义】辅,辅助,帮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出处】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两者之说始得无蔽”。 【近义词】相得益彰、相反相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珠联璧合 【反义词】分崩离析
查看全文
相呴相济
【成语意思】:谓互相救助。语本《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用法分析】:相呴相济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互相帮助。【成语来源】:语出《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褒贬解析】:中性成语【
查看全文
相辅相成
【成语意思】: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用法分析】:相辅相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事物相互依存。【成语来源】: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
查看全文
相相关标签
夏朝遇刺身亡者
遇刺身亡的中国君主
夏朝君主
帝王
家族谱大览
北漍相氏宗谱[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 公元2011年续修. 8册: 插图, 人像, 肖像,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丹阳祖: (宋) 相国材,字世显. 世居西河, 于靖康间迁居丹阳. 始祖(1世): (明) 相哲夫,字慧生(为澄锡二支始祖, 世居丹阳梦溪) ; 相哲人(徙居武进). 均为国材公20世孙相景杨之子. 哲夫公派下江阴始迁祖(6世): (清) 相瑞修(大房) ; 相懋修(二房) ; 相聿修(三房) ; 相慎修(四房) ; 相纯修(五房). 兄弟五人由润之丹阳梦溪徙居江阴东南乡长泾镇小坝桥, 名曰相圩里. 哲人公派下支祖: 相赞臣,讳尔格(2世, 徙居锡之胶南) ; 相廷诤( 4世,分居胶北). 散居地: 江苏省江阴县, 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 相氏宗谱.
浏览:0
北漍相氏宗谱[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 公元2011年续修. 8册: 插图, 人像, 肖像,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丹阳祖: (宋) 相国材,字世显. 世居西河, 于靖康间迁居丹阳. 始祖(1世): (明) 相哲夫,字慧生(为澄锡二支始祖, 世居丹阳梦溪) ; 相哲人(徙居武进). 均为国材公20世孙相景杨之子. 哲夫公派下江阴始迁祖(6世): (清) 相瑞修(大房) ; 相懋修(二房) ; 相聿修(三房) ; 相慎修(四房) ; 相纯修(五房). 兄弟五人由润之丹阳梦溪徙居江阴东南乡长泾镇小坝桥, 名曰相圩里. 哲人公派下支祖: 相赞臣,讳尔格(2世, 徙居锡之胶南) ; 相廷诤( 4世,分居胶北). 散居地: 江苏省江阴县, 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 相氏宗谱.
浏览:0
北漍相氏宗谱[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 公元2011年续修. 8册: 插图, 人像, 肖像,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丹阳祖: (宋) 相国材,字世显. 世居西河, 于靖康间迁居丹阳. 始祖(1世): (明) 相哲夫,字慧生(为澄锡二支始祖, 世居丹阳梦溪) ; 相哲人(徙居武进). 均为国材公20世孙相景杨之子. 哲夫公派下江阴始迁祖(6世): (清) 相瑞修(大房) ; 相懋修(二房) ; 相聿修(三房) ; 相慎修(四房) ; 相纯修(五房). 兄弟五人由润之丹阳梦溪徙居江阴东南乡长泾镇小坝桥, 名曰相圩里. 哲人公派下支祖: 相赞臣,讳尔格(2世, 徙居锡之胶南) ; 相廷诤( 4世,分居胶北). 散居地: 江苏省江阴县, 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 相氏宗谱.
浏览:0
北漍相氏宗谱[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 公元2011年续修. 8册: 插图, 人像, 肖像,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丹阳祖: (宋) 相国材,字世显. 世居西河, 于靖康间迁居丹阳. 始祖(1世): (明) 相哲夫,字慧生(为澄锡二支始祖, 世居丹阳梦溪) ; 相哲人(徙居武进). 均为国材公20世孙相景杨之子. 哲夫公派下江阴始迁祖(6世): (清) 相瑞修(大房) ; 相懋修(二房) ; 相聿修(三房) ; 相慎修(四房) ; 相纯修(五房). 兄弟五人由润之丹阳梦溪徙居江阴东南乡长泾镇小坝桥, 名曰相圩里. 哲人公派下支祖: 相赞臣,讳尔格(2世, 徙居锡之胶南) ; 相廷诤( 4世,分居胶北). 散居地: 江苏省江阴县, 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 相氏宗谱.
浏览:0
北漍相氏宗谱[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 公元2011年续修. 8册: 插图, 人像, 肖像,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丹阳祖: (宋) 相国材,字世显. 世居西河, 于靖康间迁居丹阳. 始祖(1世): (明) 相哲夫,字慧生(为澄锡二支始祖, 世居丹阳梦溪) ; 相哲人(徙居武进). 均为国材公20世孙相景杨之子. 哲夫公派下江阴始迁祖(6世): (清) 相瑞修(大房) ; 相懋修(二房) ; 相聿修(三房) ; 相慎修(四房) ; 相纯修(五房). 兄弟五人由润之丹阳梦溪徙居江阴东南乡长泾镇小坝桥, 名曰相圩里. 哲人公派下支祖: 相赞臣,讳尔格(2世, 徙居锡之胶南) ; 相廷诤( 4世,分居胶北). 散居地: 江苏省江阴县, 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 相氏宗谱.
浏览:0
北漍相氏宗谱[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余庆堂, 公元2011年续修. 8册: 插图, 人像, 肖像,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丹阳祖: (宋) 相国材,字世显. 世居西河, 于靖康间迁居丹阳. 始祖(1世): (明) 相哲夫,字慧生(为澄锡二支始祖, 世居丹阳梦溪) ; 相哲人(徙居武进). 均为国材公20世孙相景杨之子. 哲夫公派下江阴始迁祖(6世): (清) 相瑞修(大房) ; 相懋修(二房) ; 相聿修(三房) ; 相慎修(四房) ; 相纯修(五房). 兄弟五人由润之丹阳梦溪徙居江阴东南乡长泾镇小坝桥, 名曰相圩里. 哲人公派下支祖: 相赞臣,讳尔格(2世, 徙居锡之胶南) ; 相廷诤( 4世,分居胶北). 散居地: 江苏省江阴县, 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 相氏宗谱.
浏览:0
相导读知识
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
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
上下弦月都是每个月月相中的一种表现,而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在于上弦月是农历的每月月初的初七、初八,月球和太阳成一定角度后,月球的一小半被照亮的月相,而下弦月则是在农历中每个月接近月底的二十二、二十三的时候只能看到月亮东边半个圆的时候,这类月亮的月相被称为下弦月。 无论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都是由于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位置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着,这个时候月亮便有了月盈、月亏的变化,从上半月中从新月到满月,朝向地球的月亮表面会被太阳照射的那部分逐渐增加,这时候月相则为由亏转为盈,上弦月和下弦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先后出现在世人的眼前,晚上天气好的时候就可以观察的到。
浏览量:1958次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另外又被称为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和氏璧,在刚挖出来的时候是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不过因为和氏璧到如今已经失传,所以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模样的,大家已经无法知晓了,只能通过一些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而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可以首先了解一些和氏璧是如何发现的。相传,和氏璧的发现者是春秋早期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有一次,卞和到荆山里去砍柴,无意间在乱石堆中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卞和的直觉告诉他,这块通体透着灵气的石头其实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于是,卞和兴奋地将宝贝献给了楚王。只是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就以欺君之罪受到了惩罚,直到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了,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浏览量:2031次
一代名相陈廷敬
一代名相陈廷敬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清代宰相、学者。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曾经教导康熙帝。康熙十四年(1675年),擢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工户二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时年七十五,谥号文贞。 陈廷敬工于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著有《午亭文编》五十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浏览量:2003次
莫高窟的相关资料
莫高窟的相关资料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延续1000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它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由于莫高窟的珍贵程度,对其的保护措施也不少。最首要的就是减少客流量,建立预览制度,每天限定参观人数,保持其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含量长久稳定。禁止游客手触壁画雕像、拍照。也建立了3D图像以供人远程观摩。
浏览量:1583次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表示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觉得秦王是想占便宜,要是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拿不定主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对赵王说他可以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那他有对策能把和氏璧带回来,赵王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喜爱,又传给大臣们看,然后又交给妃子们看。蔺相如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想用十五座城池换。那怎么才能把玉拿回来呢?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呢!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只字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情。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人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样子,把宝玉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但是赵国在军事上提前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浏览量:18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