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明朝 永乐通宝

永乐通宝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在位时所铸的年号钱,形式为小平钱,光背无文(日本仿制的永乐钱,钱背则有“治”、“木”等字;相对于中国铸造的永乐通宝日本仿铸的永乐通宝由于铸造量不多导致其收藏价值相对较高),直径2.5厘米。

永乐通宝相关文献
日本古代战旗和盔甲为何印着中国铜钱的图案?写着“永乐通宝”
日本古代战旗和盔甲为何印着中国铜钱的图案?写着“永乐通宝”,古代日本字秦汉开始便学习中国,直至近代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前,日本上至皇室、
查看全文
永乐通宝
历史沿革明朝建立前,明太祖曾发行“大中通宝”铜钱;明朝建立后,又发行“洪武通宝”钱。然而,明太祖于1375年(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的纸币,推行以纸钞为主的通货制度,禁止了铜钱在明朝国内的流通。成祖即位后,于1408年(永乐六年)下令在南京、北京开设钱局,开始铸造永乐通宝。1411年(永乐九年),又下令浙江、江西、广东、福建的各布政司开设钱局。虽然永乐通宝在明朝国内铸造,但目前在国内发现的永乐钱并不多,该钱在国外则是大量流通。南海及环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都有出土发现永乐通宝的记录。南洋的爪哇、旧港、锡兰等国就通用永乐通宝,这些大多是由郑和下西洋时由郑和船队带出国的。日本室町幕府执政期间,亦引入大量永乐通宝钱,以取代流通了数百年的宋钱(宋朝钱币)。非洲肯尼亚的曼达岛在2013年出土一枚永乐通宝,研究人员指出该发现有助证明郑和船队曾到过肯尼亚。除了在明朝铸造外,日本和安南也曾仿铸过永乐...
查看全文
永乐
重要趋势永乐通宝削藩以巩固君权创设内阁信用宦官此时期的青白花瓷品质佳,制作手法精巧大事记中国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二年(1404年)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十六年(1418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重要人物郑和(七下西洋,当中前六次为永乐帝所遣,第7次为宣德皇帝所遣)仁孝皇后公元纪年对照参见中国年号索引其他政权使用的永乐年号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查看全文
开元通宝
体制开元通宝继承了秦半两、汉五铢货币的形状、大小,每枚直径8分(约24毫米),重2铢4絫(音:累,十絫合一铢),一枚为一钱,十枚为一两。并由此演变出新的十进制重量单位—钱、两取代了过去的十二进制的铢、絫,其中的一钱(3.73克)即指开元钱一枚的重量。分类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铸武德开元,钱文为欧阳询所书。中唐铸月痕开元。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铸行会昌开元,后有州名。五代十国的南唐、闽、马楚和南汉也铸有开元通宝。小径的开元通宝,多为民间私铸。唐代诗人张祜《退宫人》一诗有“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的诗句。据说唐玄宗常在承天门楼上设宴娱乐,筵席间兴致高昂时,便向楼下抛撒金钱作为赏赐。诗中提到的“金钱”指的是“金开元通宝”,它不用于流通,而仅供赏玩。何家村唐代窖藏曾经一次出土过“金开元通宝”三十枚,“银开元通宝”四百二十一枚,是钱币收藏史上一...
查看全文
永乐
纪年参看中国年号索引其他政权使用的永乐年号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参考文献^《十国春秋·南汉殇帝纪》
查看全文
永乐通宝相关标签
郑和下西洋
明朝经济
中国古代货币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