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唐(武周)实叉难陀译。武周久视元年五月五日,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在洛阳始译此经。《楞伽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于内心,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据经录载,《大乘入楞伽经》是第四译,目前尚有三种译本存世:一、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又称四卷楞伽、宋译楞伽。二、北魏菩提流支所译《入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魏译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唐译楞伽。三种译本之中,四卷《楞伽》是菩提达磨付嘱慧可之经典,古来特为禅宗所重。
大乘入楞伽经相关文献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是梵文Mahayana的意译,音译“摩诃衍那”。“摩诃”是“大”之意,“衍那”谓乘载(如船、车)或“道路”。它是由大众部佛教发展而来的佛教教派之一,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当时印度奴隶制逐渐衰落,封建社会开始兴起,但阶级关系复杂,各种宗教思潮互相排斥,互相吸收形成的派别。作为佛教的两大宗派之一。该派重视利他,即利益大众、解脱大众的行为,有着类似人类大同的思想,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认为永无休止地利他,便是涅槃。同时,又特别强调发菩萨之大慈悲心,认为任何人皆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关系,犹如海水之于大海,故鼓励服务众生,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号召尽一切学,以利众生。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佛典主要为汉文的一支称“汉语系”;流传于中国之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地区,以及蒙古、苏联西伯利亚地方和印度北方,佛典主要为藏语的一支称“藏语系”。而“汉语系”、“藏语系”又皆
阿毘达磨大乘经
内容《阿毘达磨大乘经》是由菩萨所说,其中提到大乘佛教,有十殊胜。《摄大乘论》中,以《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有提到阿赖耶识,作为阿赖耶识是释迦牟尼所说的证明。印顺法师认为,一意识论者是由《阿毘达磨大乘经》衍生出的流派。
楞伽师
历史始于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又称跋陀)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当时以楞伽经为传授经典的僧侣被称为楞伽师。后跋陀的弟子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楞伽》传授门徒,成为禅宗的开端。早期的楞伽师主要活动在中国北方,以修行头陀行为主,重视实践与禅定,人数并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力。北周武帝灭佛时,楞伽师南下,将楞伽宗南传,与南方重视义理的佛教风气相激荡,于是形成了后世的禅宗。
楞伽经
经题解释楞伽(梵文:Lankā)的字面意思,一是指珍宝,二是指不可入、不可往的危险处。最早出于《罗摩衍那》,是个地名,指锡兰岛。在岛上有个国家,称楞伽国,或楞伽城。《罗摩衍那》认为,在锡兰岛上有个楞伽山,山上居住了很多罗刹、夜叉,人皆不敢前往,故称为危险处。作珍宝解释时,释迦毘楞伽宝原为帝释天所持有之宝石,又作红宝石解释。第二个说法,楞伽是山名,或城名。释迦牟尼曾至此处,向夜叉王说法,因此称此经为楞伽经。阿跋多罗者是指入、无上之义,全意是佛陀入此圣足山所说之宝经。五种汉文译本初译失传《楞伽经》共有五种汉译本。第一种译本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于412年来华,在北凉姑臧译出,在唐朝失传。宋译楞伽楞伽经经文目前存在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又称‘宋译’,以散文与诗句相互交叉应用,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传说由禅宗...
《楞伽经》
《楞伽经》(梵文Lankavatara-sutra),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入楞伽经》。lanka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Vatara意为“入”或“表露”。意为释迦佛在斯里兰卡地方所说的经。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此经一般认为在无著以后所成立。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楞迦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最接近。在汉译各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此经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