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战国时期 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璞玉石,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璧为古代礼器玉中之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自古已有天圆地方之说,礼天之器乃采用中孔圆形之璧,天色苍,礼天之玉便采用苍色之璧。又湖北一级绿松石即为天蓝色,绿松石产地郧县、竹山县也完全符合史料地点,另一种近年才发现的南漳县拉长石也符合其特点,但其变色特点并未在史料上呈现,也不若绿松石在各文明国家及仰韶文化起的古老地位。

据说和氏璧本身是一块纯白色的玉璧,然而它的颜色和形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原创研究?]和氏璧加工后成为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的传国玺,最后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氏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

和氏璧简介资料
和氏璧
最早见于《韩非子》
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HeShibi
完璧归赵
相关人物
和氏璧相关文献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
查看全文
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是怎么来的据记载,和氏璧本应该是楚国的,但后来到了赵
查看全文
和氏璧是什么玉?和氏璧简介资料
和氏璧是什么玉?和氏璧简介资料,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
查看全文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
查看全文
和氏璧
历史、传说与典故和氏献璧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也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又一位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为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因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于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这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史记》记载和氏璧一直是秦国国宝,楚威王时期和氏璧被赐予攻灭越国有功的昭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
查看全文
和氏璧相关标签
著名宝石
中国玉器
中国传说
春秋战国历史
和氏璧导读知识
和氏璧文言文
和氏璧文言文
《韩非子》中记载“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是以泣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除了这篇《和氏璧》还有《廉颇蔺相如传》中对和氏璧的描写“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可见,和氏璧在古代是多么宝贵的玉石。
浏览量:2300次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另外又被称为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和氏璧,在刚挖出来的时候是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不过因为和氏璧到如今已经失传,所以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模样的,大家已经无法知晓了,只能通过一些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而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可以首先了解一些和氏璧是如何发现的。相传,和氏璧的发现者是春秋早期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有一次,卞和到荆山里去砍柴,无意间在乱石堆中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卞和的直觉告诉他,这块通体透着灵气的石头其实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于是,卞和兴奋地将宝贝献给了楚王。只是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就以欺君之罪受到了惩罚,直到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了,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浏览量:2156次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
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护送和氏璧的是赵国大臣蔺相如。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有一块“和氏璧”,引起了秦昭王的觊觎,秦王想设计得到这块玉,于是向赵王提出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听到后很是苦恼,因为秦国一直不讲信用,但又因为担心秦国以此为借口出兵进犯,所以不敢直接拒绝。这个时候宦官令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当时蔺相如是令缪贤的门客,令缪贤说蔺相如这个人智勇双全,他一定能想到一个完备的方法解决这件事。于是赵王接见了蔺相如,问他打算怎么做,蔺相如答道:大王可以派遣我出使秦国,如果秦王将城池划给我们,那我就将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那我定玉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足智多谋,于是同意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去宫里面见秦王,将和氏璧双手献上,可秦王只顾把玩和氏璧,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知道他是不打算兑现诺言了,于是找借口说这块玉有瑕疵,他来指给秦王看,亲王听了就将玉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跑到大殿的柱子前,怒目对秦王说:百姓之间尚且讲究信誉,如今秦国想要玉,我们赵国拿出诚意派我将玉送上,而大王却不守信誉,说好的拿城池交换如今却不兑现,今天玉璧在我手里,你如果执意想要,我就带着玉撞死在柱子上。说着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看出强取豪夺是无用的,于是劝他放下玉,等他斋戒五天,然后再将城池奉上。蔺相如脱困,知道秦王知识准备再找个借口,于是连夜派人带着和氏璧逃离秦国,五天过后,秦王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蔺相如在朝廷上对秦王说,秦王倘若真心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如今他已经将和氏璧送回,秦王如果有诚意,将城池送上,赵国马上就命时辰将和氏璧送来。他愿意背负欺骗大王的罪名,请大王治他得罪。秦王和大臣虽怒但却拿蔺相如没办法,毕竟他们一开始就是想骗得和氏璧,根本不可能拿城池来换,但如今再找借口就显得秦国不义了。于是只好放蔺相如回归赵国。这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浏览量:2357次
和氏璧出自哪个国家
和氏璧出自哪个国家
和氏璧又称为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等,是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美玉,被认为是天下奇宝。和氏璧最初来源于楚国。在《韩非子》《新序》等书中都有相关记载。楚国有一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砍柴,看见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古人一直有“凤凰不落无宝地”的传说,于是他将这块石头带回,并且献给了楚厉王,可是楚厉王找人鉴别之后竟说这时一块普通石头,于是下令削去他的左膝盖骨。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去献宝,楚武王也找人鉴定,但结果仍然是块石头,于是下令削其右膝盖骨。到了楚文王时,卞和抱着那块青石在荆山脚下哭泣,据说三日三夜不停,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便差人询问,他听了卞和的话命人将石头打开,结果发现里面竟然真的是一块稀世珍宝,于是将它取名“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后就成为楚国的国宝,经过加工后,成为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的传国玺,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浏览量:1891次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美玉,相传它是天下奇宝,有关于和氏璧的典故流传甚广,比如卞和献玉的故事,还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关于和氏璧的下落如今也是争论不休,并没有明确的结论。相传和氏璧是一位楚国人卞和在山中砍柴时发现的,随后被楚王得到,秦国统一天下后,和氏璧就跟所有珍宝一起收入秦王的王宫。到这里和氏璧的下落还有处可循。但是关于和氏璧流入秦王手中之后的下落却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秦王得到和氏璧后,名人在上面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并将其作为玉印。后来成为了传国玉玺,刘邦灭秦后得到了它,随后又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后来又一度流于诸强,贞观四年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玉玺不知所踪。另一种说法是,秦国的传国玉玺是蓝田玉,而非和氏璧,真正的和氏璧已经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我们无法判断这个说法的真假,只能等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才能验证了。
浏览量:19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