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战国时期 穗井田元清

穗井田元清

穗井田元清,生于天文20年(1551年)、卒于庆长2年7月9日(1597年8月21日),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安艺国大名毛利元就的四男,幼名少辅四郎。生母是毛利元就的侧室乃美大方,与毛利隆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并非是一母所出的兄弟,是毛利元就年过50后才生下的儿子。

穗井田元清简介资料
1551 年
1597年08月21日
穗井田元清相关文献
井田
井田,井田:字九畴,明代邢台人,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户部刑三科给事中,
查看全文
井田制
历史记载据说,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到西周时已经发展很充分。《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地提升,庶民都自己开垦私田,而荒废公田,井田制逐渐瓦解,使得井田制“唯莠骄之”。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耕种大约100亩(约合今182公亩)。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甲骨文中的“乢囲”字也是由此而来,被认为是井形块状耕地的证据。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诗小雅·大田制》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块井田都是900亩,还存在诸...
查看全文
拾穗
参考资料周美惠、杨年熙,《米勒旷世名画晚祷、拾穗将来台》,2008年1月24日,联合报
查看全文
赤穗浪士
概要赤穗浪士。典型的攻入报仇之装束。在过去多被称作赤穗之牢人(浪人),但是明治中期以后被称作赤穗义士(あこうぎしAkougishi),赤穗义士在战前成为一般的名称。明治以降,受壬生浪士的影响,也将浪人称作浪士。战后,大佛次郎的小说被电视剧化之后,赤穗浪士的名称广为周知。也称四十七士(しじゅうしちしShijuhshichishi)。四十七士关系人物赤穗藩脱盟之元赤穗藩士浅野家亲族赤穗浪士之亲族吉良家米泽藩幕府朝廷・京都大名其他关连项目元禄赤穗事件忠臣藏泉岳寺之义士墓所泉岳寺-义士(赤穗浪士)墓所。大石神社明星院赤穗城赤穗义士祭赤穗浪士终焉之地大石良雄外十六人忠烈之迹(东京都港区高轮一丁目)水野监物邸迹(东京都港区芝五丁目)大石主税良金等十士切腹之地(东京都港区三田二丁目)长门长府城主毛利甲斐守网元麻布上屋敷迹(东京都港区六本木六丁目)大石良雄外十六人忠烈之迹水野监物邸迹大石主税良金等十士切腹...
查看全文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井田制在长期实行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发展和变化。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记其八家为井而有公田者,如《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当时的赋役...
查看全文
穗井田元清相关标签
庄氏
战国武将
1597年逝世
1551年出生
安艺毛利氏
安艺国出身人物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