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元代 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平话》或《平话三国志》,是一个以三国历史为故事背景的话本。原来在宋朝时就有说三分的故事,后有元朝不知名作者不知撰人成书。元代诗人王沂题作《虎牢关》诗一段:“君不见三分书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三分书”指的是“说三分”的话本。现存有三分事略全相三国志平话等插画版本。
小说《三国演义》也是参考《三国志》、《三国志平话》写成的。

相关人物
三国志平话相关文献
三国志注
概述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一十余种。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业。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记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这必须靠裴...
查看全文
三国志平话
参见《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角色列表》
查看全文
三国志
概要历史跨度《三国志》记述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发生后开始,直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也就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六年的历史。全书原共分为四部分,六十六卷:《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叙录一卷,后来叙录一卷缺失。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政治立场陈寿为晋代官员,故而尊被迫禅让给晋的曹魏为正统。《魏志》中对魏国皇帝各立了本纪,且还为生前无帝号的曹操写了本纪。而魏国称王、称帝、治丧等相涉的文告皆阙,仅引用一篇较短的《汉献帝禅让策文》,其他的只能见于裴注。而相反称帝了的刘备,则立篇名为《先主传》,不直称名讳,死时则使用与“崩”字同等地位的“殂”字。而刘备称王、称帝、治丧等相涉的文告皆详细记载,可能与故国情愫有涉。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则称《后主传》。《吴志》中则称呼吴国皇帝的名讳,如《孙权传》、《孙亮孙休孙皓传》
查看全文
平话字
历史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福州作为最早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了欧美传教士纷至沓来之所。但在当时的福州,百姓既不会汉字,也不会官话,为了在这里高效地传教,研究并掌握本地的语言便成了这些传教士的当务之急。平话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文献可考的最初设计者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美以美会来到东亚的第一批传教士之一的怀德牧师,他在1847年9月7日到达福州(参见:福州天安堂,另见)。他引入了一套被称之为“WilliamJones音标”的记音系统来记录福州话的读音。这套记音系统全部采用拉丁字母,特殊的元音音素通过在拉丁元音字母上方添加特殊符号表示,例如,用à表示[ɛ]、ë表示[ø]、ö表示[ɔ]、ü表示[y],等等。这套记音系统已经具备了罗马文字的雏形。但由于特殊记号都被标记在字母的上方,所以这种记音方案无法标示字的声调。后继的传教士和学者——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麦利和、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摩嘉立(在福...
查看全文
兴化平话字
历史1867年,基督教在兴化府(今莆田市)正式设立牧区,1872年设教区。1890年,美以美会传教士蒲鲁士从福州教区调到兴化教区传教,当时兴化地区的基督徒只有一千多人,当地平民基本听不懂官话,成为蒲鲁士传教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这个障碍,蒲鲁士开始学习莆仙语。他在学习过程中,参照了闽南语白话字和福州话平话字,自创了一套罗马字表音系统辅助学习,不到一年时间竟学会了莆仙语。这套表音系统就是兴化平话字。此后,他在兴化的基督徒中推广兴化平话字。这套罗马字大大便利了传教,1917年,基督徒激增至三万余人。1897年,蒲鲁士创办了第一份平话字刊物《奋兴报》(又名起信者)。1892年,第一部兴化平话字圣经《约翰福音》于首版于福州。此后至1900年,蒲鲁士陆续完成了《新约全书》的翻译。与其他教会罗马字相似,兴化平话字始终没能走出教会圈子。至1950年12月《奋兴报》停刊之后,兴化平话字逐渐淡出视野,今日已然...
查看全文
三国志平话相关标签
元朝小说
出版物
家族谱大览
1.三国志世系表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9[1930]. 1册(105双叶) : 世系表. 魏国一世祖 : 曹节,字符伟等. 蜀国一世祖 : 刘焉,字君郎等. 吴国一世祖 : 孙锺等.
浏览:100
1.三国志世系表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9[1930]. 1册(105双叶) : 世系表. 魏国一世祖 : 曹节,字符伟等. 蜀国一世祖 : 刘焉,字君郎等. 吴国一世祖 : 孙锺等.
浏览:100
平氏宗谱[13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4年十二修. 18册: 插图, 地图, 人像, 世系表. 南丰始迁祖(1世): (元) 平宣教(为官名). 居南丰十三都. 宣教公下派祖(6世): 平甚承事 ; 平九承事 ; 平十七承事. 甚承事派下支祖(7世): 平壬郎(于家磜祖) ; 平卯成(后举祖) ; 平四医(由后举迁居福建邵武建宁北乡周坪堡西源坊). 九承事派下支祖(8世): 平文熙,原名世熙. 十七承事派下支祖(9世): (元明之际) 平伯良,字万石(另为一世祖). 后裔居上邑西乡圳川等地. 1994年修订字派(31~40世): 天中定昌达 怀安宏衍方. 注: 字派列载于第1册, 卷1(版心列为卷首), 影像18~19页; 世派总图列载于影像第67~69页. 注: 此谱版心的卷数与目录卷数不尽相同, 以目录卷数为标注. 散居地: 江西省南丰县, 上饶县, 及福建省建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平氏宗谱[13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4年十二修. 18册: 插图, 地图, 人像, 世系表. 南丰始迁祖(1世): (元) 平宣教(为官名). 居南丰十三都. 宣教公下派祖(6世): 平甚承事 ; 平九承事 ; 平十七承事. 甚承事派下支祖(7世): 平壬郎(于家磜祖) ; 平卯成(后举祖) ; 平四医(由后举迁居福建邵武建宁北乡周坪堡西源坊). 九承事派下支祖(8世): 平文熙,原名世熙. 十七承事派下支祖(9世): (元明之际) 平伯良,字万石(另为一世祖). 后裔居上邑西乡圳川等地. 1994年修订字派(31~40世): 天中定昌达 怀安宏衍方. 注: 字派列载于第1册, 卷1(版心列为卷首), 影像18~19页; 世派总图列载于影像第67~69页. 注: 此谱版心的卷数与目录卷数不尽相同, 以目录卷数为标注. 散居地: 江西省南丰县, 上饶县, 及福建省建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平氏宗谱[13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4年十二修. 18册: 插图, 地图, 人像, 世系表. 南丰始迁祖(1世): (元) 平宣教(为官名). 居南丰十三都. 宣教公下派祖(6世): 平甚承事 ; 平九承事 ; 平十七承事. 甚承事派下支祖(7世): 平壬郎(于家磜祖) ; 平卯成(后举祖) ; 平四医(由后举迁居福建邵武建宁北乡周坪堡西源坊). 九承事派下支祖(8世): 平文熙,原名世熙. 十七承事派下支祖(9世): (元明之际) 平伯良,字万石(另为一世祖). 后裔居上邑西乡圳川等地. 1994年修订字派(31~40世): 天中定昌达 怀安宏衍方. 注: 字派列载于第1册, 卷1(版心列为卷首), 影像18~19页; 世派总图列载于影像第67~69页. 注: 此谱版心的卷数与目录卷数不尽相同, 以目录卷数为标注. 散居地: 江西省南丰县, 上饶县, 及福建省建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平氏宗谱[13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1994年十二修. 18册: 插图, 地图, 人像, 世系表. 南丰始迁祖(1世): (元) 平宣教(为官名). 居南丰十三都. 宣教公下派祖(6世): 平甚承事 ; 平九承事 ; 平十七承事. 甚承事派下支祖(7世): 平壬郎(于家磜祖) ; 平卯成(后举祖) ; 平四医(由后举迁居福建邵武建宁北乡周坪堡西源坊). 九承事派下支祖(8世): 平文熙,原名世熙. 十七承事派下支祖(9世): (元明之际) 平伯良,字万石(另为一世祖). 后裔居上邑西乡圳川等地. 1994年修订字派(31~40世): 天中定昌达 怀安宏衍方. 注: 字派列载于第1册, 卷1(版心列为卷首), 影像18~19页; 世派总图列载于影像第67~69页. 注: 此谱版心的卷数与目录卷数不尽相同, 以目录卷数为标注. 散居地: 江西省南丰县, 上饶县, 及福建省建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