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高天神城之战

高天神城之战

高天神城之战(日语汉字:高天神城の戦い,假名:たかてんじんじょうのたたかい,罗马字:Takatenjinjōnotatakai)是德川家康与武田胜赖两度在高天神城(今属静冈县挂川市)的攻防战。此外武田信玄等亦攻击过高天神城。

相关人物
高天神城之战相关文献
高天神城之战
概要和前史高天神城本来是今川氏的支城,但是由于桶狭间之战至骏河侵攻而令到今川氏衰退并灭亡,于是城主小笠原氏兴投向德川氏。因为高天神城非常接近远江和骏河的国境,所以对德川氏来说是支配远江的重要据点。武田氏在平定骏河后,开始向三河・远江方面出手,因此持续与德川氏进行小规模战斗。元龟2年,武田信玄率领2万5千大军向三河・远江侵攻,此时攻向高天神城,不过在同日撤退。在翌年的西上作战中侵攻远江,与高天神城和德川氏的本据点滨松城连结的远江要所二俣城陷落(二俣城之战),于是高天神城被孤立。但是在此时仍然是德川氏的据点。信玄死后,继承人武田胜赖亦为了强化远江的支配而瞄上高天神城,于是武田氏和德川氏为了支配远江而争夺高天神城。第一次高天神城之战开战前元龟4年(1573年)4月,武田信玄死去,遗命孙子武田信胜为武田家当主,以信胜之父胜赖摄政于武田家。与此同时,在武田氏调整体制期间,处于劣势的织田信长开始准备反...
查看全文
邺城之战
背景公元755年,唐军连续在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之战中取得大捷,令战争局势开始倒向唐朝。叛军不仅先后丢失长安与洛阳,还在两都附近的战场上折损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在集团创始人安禄山死后,麾下部众表现出离心离德趋势。反倒是唐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获得胜利,大有一举荡平对方的架势。但收复两京的唐军却陷入了军费不足的局面,因此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唐朝暂停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在内地设立了多位藩镇,令主要将领作为节度使,以当地的税赋就地招兵买马,恢复军力。而安史叛军方面安庆绪因为连续大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下属的信任。长期占据范阳的史思明,已逐渐在安禄山留下的老基地内成为实际掌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一面联合塞外的契丹、同罗部落,扩张军力,一面和唐朝暗通款曲,假意投降。于是,整个范阳军镇都在名义上重新归属长安朝廷。只留下可怜巴巴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小块领地内度日如年。出兵邺城公元758年,稍稍恢复的
查看全文
备中高松城之战
背景在天正九年(1581年)的鸟取城之战后织田军的羽柴秀吉拿下因幡国,加上伯耆国豪族南条元续也被秀吉策反,在天正十年一月(1582年)时毛利方便风闻羽柴秀吉将出兵备中,因此由小早川隆景出面,号召备中、备后的豪族会面商谈,而高松城主清水宗治也表示绝对不会倒戈,为表对毛利家的忠诚,将次子清水景治送往毛利家当人质。羽柴秀吉在天正十年(1582年)整顿好播磨、但马、因幡三国的兵力后,联合备前、美作的宇喜多秀家在3月15日正式出兵攻打备中国,3月17日时秀吉养子羽柴秀胜也率军在备前儿岛攻陷常山城。4月时进入备中的羽柴秀吉率先派遣蜂须贺正胜跟黑田孝高为使者想劝降高松城主清水宗治,却被他严词拒绝,但伊予国的毛利水军将领来岛通总却接受了秀吉的劝降。随后宇喜多忠家在4月25日攻陷毛利家臣林重真的备中冠山城,秀吉军又在5月2日以黑田孝高率700人为先锋,进攻乃美元信的备中宫路山城,秀吉军察觉城兵警备松懈,趁夜...
查看全文
卤城之战
卤城之战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一次战役,有关这次战役,史料上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裴注三国志》、《资治通鉴》中都记载诸葛亮大破司马懿;但在《晋书》中则记载司马懿重创诸葛亮。《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裴注三国志》、《资治通鉴》的说法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围攻魏国的祁山大营。而在此时,魏国的大将军曹真病逝,司马懿从荆州空降接任雍凉都督,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认为蜀道崎岖,粮草运输艰难,于是采用了固守不战的策略,想拖到诸葛亮粮草用尽主动退兵。但是诸葛亮这次北伐采用了木牛运输粮草,又在上邽击败了郭淮,夺取了陇西地区的小麦,因此有了与司马懿长期对峙的资本。诸葛亮派人日夜挑衅,司马懿依然坚守不出,这使得魏国雍凉地区的将领们对司马懿产生轻视之心,贾诩、魏平嘲笑司马懿“公(司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出自《汉晋春秋》),其余诸将也纷纷请战。为了稳定军...
查看全文
陉城之战
远交近攻魏国人范雎因受魏国相国魏齐迫害而逃往秦国。到了秦国,范雎以客卿身份向秦昭襄王进言,针对穰侯魏冉屡次带领秦军跨越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劳师动众却又收获很小的缺点,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即是以恩威并用的办法亲近魏、韩两国,威胁楚、赵两国,迫使齐国恐惧后主动依附秦国,待齐国依附后,然后再向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拓展土地。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对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陉城之战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国决定对韩国发起进攻。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高氏族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4[1945].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经理 : 高德纯,字粹轩. 湖北祖(1世) : 高德性. 先世籍于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世祖(5世) : 高道友 ; 高道传. 道友公下四房(6世) : 高伯安 ; 高伯谦 ; 高伯聪(迁居响水堰) ; 高伯宪(迁孝感) ; 高公(龙井冲). 道传公下一房(6世) : 高袭爵(或锡爵). 伯安公下支祖(7世) : 高松 ; 高本 ; 高世 ; 高荣 ; 高俸(居大塆). 伯谦公下支祖(7世) : 高显 ; 高赞 ; 高恕,字洞章 ; 高圣(子孙析置卢河) ; 高升 ; 高鹏(居大塆). 伯聪公下支祖(8世) : 高日升 ; 高日昱 ; 高日星 ; 高日㫤(迁居麻邑) ; 高日晟(迁居光邑梅花店). 排行字(18世起) : 世维立志 德厚锡昌 希文绍序 永世其芳 时逢盛治 普庆明良 克承先统 继业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一部分版心题 : 高氏宗谱.
浏览:0
高氏族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4[1945].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经理 : 高德纯,字粹轩. 湖北祖(1世) : 高德性. 先世籍于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世祖(5世) : 高道友 ; 高道传. 道友公下四房(6世) : 高伯安 ; 高伯谦 ; 高伯聪(迁居响水堰) ; 高伯宪(迁孝感) ; 高公(龙井冲). 道传公下一房(6世) : 高袭爵(或锡爵). 伯安公下支祖(7世) : 高松 ; 高本 ; 高世 ; 高荣 ; 高俸(居大塆). 伯谦公下支祖(7世) : 高显 ; 高赞 ; 高恕,字洞章 ; 高圣(子孙析置卢河) ; 高升 ; 高鹏(居大塆). 伯聪公下支祖(8世) : 高日升 ; 高日昱 ; 高日星 ; 高日㫤(迁居麻邑) ; 高日晟(迁居光邑梅花店). 排行字(18世起) : 世维立志 德厚锡昌 希文绍序 永世其芳 时逢盛治 普庆明良 克承先统 继业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一部分版心题 : 高氏宗谱.
浏览:0
高氏族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4[1945].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经理 : 高德纯,字粹轩. 湖北祖(1世) : 高德性. 先世籍于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世祖(5世) : 高道友 ; 高道传. 道友公下四房(6世) : 高伯安 ; 高伯谦 ; 高伯聪(迁居响水堰) ; 高伯宪(迁孝感) ; 高公(龙井冲). 道传公下一房(6世) : 高袭爵(或锡爵). 伯安公下支祖(7世) : 高松 ; 高本 ; 高世 ; 高荣 ; 高俸(居大塆). 伯谦公下支祖(7世) : 高显 ; 高赞 ; 高恕,字洞章 ; 高圣(子孙析置卢河) ; 高升 ; 高鹏(居大塆). 伯聪公下支祖(8世) : 高日升 ; 高日昱 ; 高日星 ; 高日㫤(迁居麻邑) ; 高日晟(迁居光邑梅花店). 排行字(18世起) : 世维立志 德厚锡昌 希文绍序 永世其芳 时逢盛治 普庆明良 克承先统 继业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一部分版心题 : 高氏宗谱.
浏览:0
高氏族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4[1945].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经理 : 高德纯,字粹轩. 湖北祖(1世) : 高德性. 先世籍于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世祖(5世) : 高道友 ; 高道传. 道友公下四房(6世) : 高伯安 ; 高伯谦 ; 高伯聪(迁居响水堰) ; 高伯宪(迁孝感) ; 高公(龙井冲). 道传公下一房(6世) : 高袭爵(或锡爵). 伯安公下支祖(7世) : 高松 ; 高本 ; 高世 ; 高荣 ; 高俸(居大塆). 伯谦公下支祖(7世) : 高显 ; 高赞 ; 高恕,字洞章 ; 高圣(子孙析置卢河) ; 高升 ; 高鹏(居大塆). 伯聪公下支祖(8世) : 高日升 ; 高日昱 ; 高日星 ; 高日㫤(迁居麻邑) ; 高日晟(迁居光邑梅花店). 排行字(18世起) : 世维立志 德厚锡昌 希文绍序 永世其芳 时逢盛治 普庆明良 克承先统 继业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一部分版心题 : 高氏宗谱.
浏览:0
高氏族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4[1945].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经理 : 高德纯,字粹轩. 湖北祖(1世) : 高德性. 先世籍于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世祖(5世) : 高道友 ; 高道传. 道友公下四房(6世) : 高伯安 ; 高伯谦 ; 高伯聪(迁居响水堰) ; 高伯宪(迁孝感) ; 高公(龙井冲). 道传公下一房(6世) : 高袭爵(或锡爵). 伯安公下支祖(7世) : 高松 ; 高本 ; 高世 ; 高荣 ; 高俸(居大塆). 伯谦公下支祖(7世) : 高显 ; 高赞 ; 高恕,字洞章 ; 高圣(子孙析置卢河) ; 高升 ; 高鹏(居大塆). 伯聪公下支祖(8世) : 高日升 ; 高日昱 ; 高日星 ; 高日㫤(迁居麻邑) ; 高日晟(迁居光邑梅花店). 排行字(18世起) : 世维立志 德厚锡昌 希文绍序 永世其芳 时逢盛治 普庆明良 克承先统 继业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一部分版心题 : 高氏宗谱.
浏览:0
高氏族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4[1945]. 21册 : 插图, 世系表. 经理 : 高德纯,字粹轩. 湖北祖(1世) : 高德性. 先世籍于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世祖(5世) : 高道友 ; 高道传. 道友公下四房(6世) : 高伯安 ; 高伯谦 ; 高伯聪(迁居响水堰) ; 高伯宪(迁孝感) ; 高公(龙井冲). 道传公下一房(6世) : 高袭爵(或锡爵). 伯安公下支祖(7世) : 高松 ; 高本 ; 高世 ; 高荣 ; 高俸(居大塆). 伯谦公下支祖(7世) : 高显 ; 高赞 ; 高恕,字洞章 ; 高圣(子孙析置卢河) ; 高升 ; 高鹏(居大塆). 伯聪公下支祖(8世) : 高日升 ; 高日昱 ; 高日星 ; 高日㫤(迁居麻邑) ; 高日晟(迁居光邑梅花店). 排行字(18世起) : 世维立志 德厚锡昌 希文绍序 永世其芳 时逢盛治 普庆明良 克承先统 继业安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市, 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一部分版心题 : 高氏宗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