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清代 孙鼎臣

孙鼎臣

孙鼎臣(1819年-1859年),字子馀,号芝爵房,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人。

生于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一岁时作《西王母赋》。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乙未恩科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事时,主张行保甲,以佐团练,不受用,遂请假回乡,在家读书。卒于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撰成《番塘鱼论》、《河防纪略》。

弟孙颐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

孙鼎臣简介资料
1819 年
1859 年
孙鼎臣相关文献
湖湘文化—湖湘名人—孙鼎臣
湖湘文化—湖湘名人—孙鼎臣,(1819-1859)清石鼓书院山长。   清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字子
查看全文
顾鼎臣
生平生于成化九年(1473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成乙丑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年间,任左谕德。擅长青词,撰“步虚词”七章,受到“优诏褒答”,得以入阁,历官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礼部尚书,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不久加少保、太子太傅、进武英殿大学士。时人称“青词宰相”。嘉靖十九年(1540年)逝世,追赠太保衔,谥文康。著作工书法,似赵孟頫。著有《医眼方论》一卷,《经验方》一卷。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孙金鼎
参考书目屈大均《安龙逸史》
查看全文
孙鼎臣
参考资料
查看全文
赵鼎臣
(1070—?)北宋卫城(今属河南淇县人),字承之,号苇溪翁。元祷进士,绍圣二年(1095)复举博学宏词科。历度支员外郎,知邓州,召为太府卿。与苏轼、王安石等交游,相与酬和。诗工巧流丽。亦善文。著有《竹隐畸士集》。
查看全文
孙鼎臣相关标签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进士
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举人
长沙人
1859年逝世
孙姓
1819年出生
清朝庶吉士
政府人物
家族谱大览
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宁泰井孙氏第六卷
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宁泰井孙氏第六卷
第一卷:从黄帝到孙书(田书)世系,第二卷:从孙武的祖父孙书到孙能世系。第三卷:从孙能的父亲孙受到广东东莞孙中山、福建福鼎孙秀枚(梅)世系。 电子族谱编修第一人:孙绍和 第六卷:从孙能的父亲孙受到孙中山、孙秀枚(梅)世系简史。 福建福鼎桐山桐南宁泰井 孙绍和(孙忠泽) 第64代孙受: 生于元朝顺帝惠宗至正年间(约公元1365年),号福善,妣李氏。出生地广东东莞,原祖籍江西宁都,从商,由江西向安徽、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贩运缸瓦、陶瓷。相传明朝洪武三十年农历年末(公元1398年)孙受到山东济南、青岛贩运缸瓦时,将瓦片用于青岛莱西中南部大沽河东岸建房,后形成自然村以孙受的名为村名,叫孙受村。孙受长子孙能因明朝军户制十六岁从军,孙受晚年随三子孙玄定居广东东莞。孙受是孙中山第14世祖父。 第65代孙能,字礼珀pò,号繁远。祖上到广东东莞避乱,生于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89年),原祖籍江西宁都,出生地广东东莞,因明朝军户制十六岁到庐州府合肥县金斗城安乐村马盘井栏边(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苑广电小区)从军。《福建史志》记载孙礼珀(孙能)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由庐州府合肥县金斗城迁入福建福宁卫升军首(福宁卫指挥使,五品武官)。作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9年)的《孙氏宗谱旧序》录叙孙礼珀(孙能)当时跋涉的艰苦:“来兹库口长岗岭,相阴阳,度原湿,僻草莱,住土地。筹画备至,定阙居,嗣后哉,或住斜坑、库口。无安者亦居,以利择人、以势分也。溯缔造之始,勤俭持家。至宣德(公元1426年)时,广置田产,以迄我朝。"。以上内容属于福鼎库口孙氏起源的重要历史材料。解释(供参考):孙能字礼珀,祖上到广东东莞避乱,原祖籍江西宁都,出生地广东东莞,生于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89年),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由庐州府合肥县金斗城迁入福建福宁卫升军首,福宁卫指挥使,五品武官,负责军事操练、海防和屯田。公元1426年到福宁县劝儒乡(今福鼎市)的长岗岭、库口广置田产,为福鼎库口孙氏第一世祖。 公元1849年的《孙氏宗谱旧序》录叙孙礼珀(孙能)到福鼎库口长岗岭,在此地相阴阳,度原湿,开草莱,住土地,艰苦筹备。选固定居所,目的是为了繁衍子孙后代 ,有时住福鼎斜坑、有时住福鼎库口。无安心的固定居所。挑选合适的人才(管理田产的管家)给他们一定的利益,给他们一定的权势,缔造之始,勤俭持家,于公元1426年广置长岗岭、库口田产,以此报效国家(明朝)。公元1428年在福鼎库口建孙家大院(孙厝)第一栋房。公元1604年后代子孙重建并扩建孙家大院。据中华族谱网孙氏网考证以及互联网百度百科确认孙能为孙书65代或孙武63代或孙膑58代后人。 第74代孙继发:清朝康熙公元1705年农历10月27日~公元1759年农历3月25日。原籍福建福鼎库口人,清雍正、乾隆时期官居福州府守备(守备即守府,官阶与府同知相当,正五品武官),清朝乾隆庚辰年二月,长乐县赐进士,福鼎县志有记载。孙继发的三个儿子分福、禄、寿三房。 据中华族谱网孙氏网考证以及互联网百度确认: 孙能为孙书65代或孙武63代或孙膑58代后人,国父孙中山为孙书78代或孙武76代或孙膑71代后人。 经推算福鼎叠石库口孙氏的排辈: “秀”字辈为孙书80代或孙武78代或孙膑73代后人,“宜”字辈为孙书81代或孙武79代或孙膑74代后人,“绍”字辈为孙书82代或孙武80代或孙膑75代后人,“五”字辈为孙书83代或孙武81代或孙膑76代后人,“桂”字辈为孙书84代或孙武82代或孙膑77代后人,“芳”字辈为孙书85代或孙武83代或孙膑78代后人。 从孙武的祖父孙书到孙中山、孙秀枚(梅)世系 福建福鼎桐山桐南宁泰井 孙绍和(孙忠泽) 第1代孙书:字子占,生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75年),齐国将军。福鼎市叠石乡库口村孙氏起源于公元前523年(春秋时期), 孙武的祖父田书因讨伐莒(jǔ)国有功,齐景公就将田氏的庶出分支受封为“系子”,并赐姓“孙”。田书改姓叫孙书。妫姓孙氏得氏始祖孙书家居齐都(今山东临淄)鱼里,妣齐郡羿(yì)氏,卒合葬陵水县。孙武的祖父孙书为福鼎市库口孙氏第1代孙姓始祖,距今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第2代为孙凭(píng凭):字起宗。生于春秋时期齐卿(齐国大夫),妣邵氏。 第3代为孙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35年),吴国大将军,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惠民一带)人。孙武公元前517年,避齐国内乱进入吴国,妣邵氏。公元前512年,经伍子胥(公元前559~前484年)引见,献《孙子兵法》与吴王阖闾(hélǘ),拜为将军。公元前506年,率吴军伐楚,五战皆捷,占领楚都郢城。孙武墓地位于今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境内,即历史记载的孙武墓所在地。孙武是百家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尊称为兵圣。 第4代孙明:字景浩,妣时氏。生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6年),吴国荫封富春侯今浙江富阳,富春郡孙氏第一世祖。 第5代孙顺: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1年)。 第6代孙机: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43年)。 第7代孙操: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5年)。山东菏泽鄄(juàn)城红船乡孙老家村铁匠。 第8代孙膑:字嘉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86~前338年)齐国军师。配吴郡轩氏。齐国鄄(juàn)邑人(今山东鄄城县)。史书记载:孙膑四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叔父孙乔(约公元前393~前379年为齐康公大臣,公元前379年后因齐康公旧臣遭田太公放逐)抚养。从师于王栩(xǔ),王栩(鬼谷子)以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及其自注之诠释授之。孙膑随得其精要,后为庞涓所害,刖(yuè)足鲸面。但在墨翟(dí),田忌等人的帮助下,得返齐国,仕于齐威王。公元前352年,与田忌一起败庞涓于桂陵。公元前341年,又与田忌一起设计败庞涓于马陵道,庞涓被乱箭射死。孙膑后归隐于石闾山。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的向阳河东岸。 第9代孙胜:字国辅,妣宏农杨氏。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军。 第10代孙盖:字光道。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15年),秦国汉中太守,妣河东鞮(dī)氏。 第11代孙智:字万方。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76年),战国末期秦国封武信君,妣新蔡甫氏。 第12代孙念:字甚然。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在位时(公元前247年~前210年)右侍尚书,妣东留进氏。 第13代孙益:字玄器。生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位末期和秦二世时期(约公元前210年)封东吴侯,妣彭氏。 第14代孙卿:字伯高。配河间俞氏,生于西汉前元年间(约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侍中。 第15代孙凭:字景纯。配上官氏,生于西汉元光年间(约公元前129年),汉武帝车骑大将军。 第16代孙询:字会宗,生于西汉始元年间(约公元前82年),汾州西河人(今山西省汾阳市)。西汉汉宣帝(公元前74~前48年)安定太守,妣睢 (suī)阳(今河南商丘)右师氏。 第17代孙骐:字士龙。生于西汉初元年间(约公元前47年),西汉汉平帝(公元前1年~公元5年)安邑令,妣太原昝(zǎn)氏。 第18代孙琼 (qióng琼):字子远。妣雁门田氏、冯氏。生于西汉哀帝建平年间(约公元前5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公元25~57年)天水太守,居清州九治(今山东淄博东北)。 第19代孙厚:字仲殷。配京兆韦氏。生于地皇年间(约公元23年),东汉汉章帝(公元75~88年)大将军掾(大将军府属下办事员)。 第20代孙瑶:字德卿。娶沛国范阳卢氏。东汉殇[shāng]帝(在位公元106年2月~106年9月)中郎将。 第21代孙邃(suì):字伯渊。娶兰陵缪氏、南阳邓氏。东汉汉顺帝(在位公元126~144年)清河太守。 第22代孙倏shū:字士彦。娶平阳饶氏、冯翊严氏。东汉汉质帝(在位公元145~146年)洛阳令。 第23代孙国:字元明。娶范阳张氏、毗陵周氏。东汉汉恒帝(在位公元153~154年)尚书郎。 第24代孙躭(dān耽):字玄志。配同郡任氏、吴郡冯氏。东汉汉灵帝(在位公元168~189年)汉阳太守。 第25代孙旃(zhān):字子文。东汉汉献帝(在位公元189~220年)太原太守。 第26代孙炎:字叔然。生于东汉汉灵帝熹平年间(约公元173年),魏明帝(曹叡ruì在位公元226~239年)秘书监, 中国三国时期经学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受业于郑玄(公元127~200年),时人称为“东州大儒”。曾著《周易•春秋例》,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和《尚书》作过注,所著《尔雅音义》影响较大。 第27代孙匡:字季佐。孙权胞弟,娶三国时期武将曹仁(曹操从弟)的长女为妻。孙炎无子,以孙权胞弟孙匡为后。公元192年孙坚去世,孙策将袭爵的权利让给了孙匡,孙匡袭爵为乌程侯。孙匡(嫡出)过继(入嗣)给孙炎,孙匡(公元189年~约214年 ),吴郡富春人。 第28代孙倰 (líng):字仲觚(gū)。公元220~265年,三国时期曹丕[pī]建立国家国号为魏,魏常道卿大宫令。 第29代孙道恭:字雅逊。孙道恭从山东乐安迁到武邑武遂;孙道恭为西晋(公元266~316年)长秋卿。 第30代孙𫖮(yǐ):字士愚。西晋中书令,定居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为武邑孙氏第一世祖。 第31代孙辉:字光然。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19~351年)射声校尉,属领军将军,领军为高级将军,从一品。 第32代孙纬:字元文。历任东晋冀州(今河北衡水冀州)章武郡守将、东晋大司马王浚幽州督护、后升任幽州都督[府治在蓟(jì)城,今北京城西南]。 第33代孙周:字季治。御史中丞,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公元384年~407年)高阳王文学。 第34代孙敬仁:字士和。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约公元402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北燕(公元407~436年)司隶功曹。 第35代孙惠蔚:字叔炳。生卒公元452~518年。孙惠蔚原名蔚;后来,北魏宣武帝加赐“惠”字。武邑郡武遂县(今河北武强县沙洼乡)人。儒家学者。孝文帝太和元年,举孝廉出身,授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兼太庙令。宣武帝即位后,授冗从仆射,迁秘书丞,组织整理典籍。迁中散大夫、黄门侍郎,领著作郎,监修国史。迁国子祭酒、秘书监,封枣强县开国男。孝明帝即位后,历任瀛州(今河北保定)刺史、北魏光禄大夫。神龟元年,卒于官,时年六十七,追赠大将军,谥号为“戴”。 第36代孙伯礼:字方叔。生于南北朝北魏景明年间(约公元502年),袭封枣强县男爵。他擅长隶书。历任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国子博士、后魏(公元534~557年)巴州刺史。卒后赠辅国将军。 第37代孙怡:字孝敏。生于南北朝时期(约公元550年),隋朝大业(公元605~618)时期并州晋阳县令(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赠兵部尚书,唐追赠晋阳公。 第38代孙尚:字仲将。生于南北朝北齐武平年间(约公元572年),隋朝郓(yùn)州(今山东菏泽郓城县)寿张丞,在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从山东聊城迁到涉县。 第39代孙烈:字希庄,生于隋大业年间(约公元614年),妣刘氏(刘士杰之女,刘士杰官居潞州涉县)。于公元634~649年任唐朝韩王府李元嘉(公元619~688年,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典签,赠资善大夫。 第40代孙睿(ruì):字嘉之。生卒公元657~739年,享年83岁,公元739年四月二十四日卒于东都(今河南洛阳)集贤里之私第(私人府邸),八月十二日葬于洛阳北邙陶村之西原,四岁而孤,迁潞州涉县(今河北省邯郸市),跟随外祖父刘士杰长大,弱冠以文章著称。武则天垂拱、载初间,诣洛阳,献书阙下,极论时政。因抵忤不合,遂投太学常调。于公元695年进士及第、公元700年拔萃二科。拜蜀州新津主簿,补河南缑氏尉,改王屋主簿。其间受道诀于司马承祯。历洺州曲周令、宋州襄邑令。致仕后,因教子有方[公元736年长子孙逖(tì)官拜中书舍人],皇上特授孙嘉之为朝散大夫、官至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司马。赠秘书监。妣广平宋氏,宋氏享年六十岁,生四子六女。为滑州司士参军宋郁之女,蒲州安邑县令宋斌之孙。 第41代孙遹(yù):字晋卿。生卒约公元698~736年、唐朝关内营田判官,左羽林军兵曹参军,京畿采访支史,赠秘书少监。孙遹的五世孙叫孙揆字圣圭,进士及第,辟户部巡官。历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公元891年因公殉职,卒后唐昭宗赠左仆射。 第42代孙会:字聚之,妣陇西李氏(李氏父亲:李承昭,唐朝吏部尚书,邢州、洛州节度使),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约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29年(公元741年)为郴州刺史、历任温州、庐州、宣州刺史、唐德宗三年(公元781年)为常州刺史,累官侍御史,卒后赠工部尚书。 第43代孙公乂(yì):字德崇。常用名孙平章,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十一月廿一日壬子,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四月廿五日丁卯卒于唐朝东都(今河南洛阳)陶化里之私第(私人府邸),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三日葬于唐朝东都(今河南洛阳)平乐乡杜翟村之西原。墓志铭记载:唐朝先任亳守(亳州太守,在任亳守前任吉州刺史、饶州刺史、睦州刺史)、后任合淝(今合肥)郡(太守)、公世官也(孙公乂是官宦世家)。回皇城东都(今河南洛阳)拜大理卿,因病经常不能上朝,皇上怜之改拜宾护分司,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秋,以工部尚书致仕。有十六子十女,三子先公而殁(mò),长女适京兆杜氏、次女适范阳卢氏、三女适陇西李氏、四女适长乐冯氏、早亡,五女适河东裴氏,未及笄(jī)(未成年)女儿又有五人。 第44代孙瑝(huáng):字子泽,生卒公元818~871年,妣陇西李氏(父亲:李福,丞相少师,母亲:河东郡裴氏)。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进士及第,唐朝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九月由御史中丞贬官为汀州刺史(今福建龙岩长汀刺史)生四子三女,长女阿奴、次女阿弄(李氏所生)、三女阿铨,孙瑝卒公元871年六月三日,卒于官。孙瑝和妻李氏合葬于东都(今河南省洛阳郑凹村)。 第45代孙拙(zhuō),字几玄,武水乐安人,妣王氏。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岁在丙戌五月十二日卒于洛阳城税舍,葬于东都平乐乡(今河南洛阳孟津区张阳村),唐朝历任朝散大夫、工部侍郎;公元873~883年间,官拜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因孙拙座官两浙节度使,携家小从东都(今河南洛阳)迁到汴州(今河南开封县)陈留。(墓志铭由其内侄王骞(qiān)撰写,卒的年份写的很具体,但没有写具体的出生的年份,只是写了享年69春秋,说明孙拙出生的具体年份内侄王骞(qiān)尚不清楚,这“69岁年龄”造成学术界有所争议,笔者认为孙拙应该是享年79岁,即孙拙生于公元847年,这样在公元873~883年间,孙拙官拜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也比较合理,还因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北宋时官修的唐史,记载着孙拙是孙誗的父亲,这样孙拙比孙誗大19周岁也比较合理;参加编撰者有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记载着孙拙是孙誗的父亲应该不会出现差错)。 第46代孙誗(chán):唐朝咸通年间(约公元866年)生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城),公元873~883年间,因父亲孙拙座官两浙节度使,随父迁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县);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以才武选百将”,任承宣使提兵闽越江右间,因剿灭黄巢起义军有功,于公元884年封为东平侯,定居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县),夫人:颖川陈氏(公元885年卒)。为闽、粤、赣三省孙氏始祖。 第47代孙实:生于唐中和年间(约公元884年),名讳四居士,唐末荆州刺史。夫人河南邱氏、彭城刘氏。 第48代孙士元:生于五代十国后梁初期(约公元910年),名讳三郎。伯房,妣赖氏。 第49代孙有惠:生于五代十国的后晋初期(约公元938年)。名讳二十二郎或念二郎,妣温氏。 第50代孙思通:生于北宋赵匡胤开宝年间(约公元970年),名讳十一郎,妣邱氏。 第51代孙用宽: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年间(约公元1006年),名讳十九郎,妣宋氏。 第52代孙耸:生于北宋仁宗年间(约公元1040年),名讳大郎,妣丁氏。 第53代孙渺:生于北宋治平年间(约公元1066年),名讳一郎,妣罗氏。 第54代孙泳:字和甫,生于北宋崇宁年间(约公元1106年),名讳十三郎,妣罗氏、温氏。 第55代孙元立:生于南宋高宗年间(约公元1142年),名讳十郎,居广东循州(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 第56代孙茂卿:字延休。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约公元1176年),名讳少九知府。南宋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举人,授宣议郎(宋朝时的文散官名,从七品下称宣议郎)。夫人刘氏。 第57代孙逢昌:字德成,生卒约公元1200~1276年,名讳百八知府。卒后于元朝至元年间赠亚中大夫(亚中大夫为元朝时的文散官名,官阶三品)。妣李氏。 第58代孙兴礼:字庆甫,号梅谷,生于南宋绍定年间(约公元1228年),名讳千四知府。原籍江西宁都,元朝德安知府(府治今在湖北安陆市)、赠上骑都尉、封乐安郡伯。夫人曾氏。主要成就:笃学力行,以孝友称,公元1264~1294年期间,御史程文海(公元1249~1318年)荐之,以疾辞。以子孙良臣封承仕郎(退休后封承仕郎、元朝时的文散官名、官阶正七品)。名入乡贤(见宁都人物志卷二)。 第59代孙良臣:字心斋,生于南宋淳佑年间(约公元1250年),名讳万一经历。元朝授南安万户府知事、升益州、淄莱经历(经历为元朝从五品官阶)。夫人黎氏。孙良臣与胞弟孙正臣俱于文学称,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赣州宁都蔡五九之乱,孙良臣昆弟(含胞弟孙正臣,堂弟孙毅臣、孙辅臣)竭资以助军饷,当事表其宅曰“义门”(忠义之门)。 第60代孙允中:字元升。生于元朝至元年间(约公元1270年),公元1296~1309年期间元朝湖广知事(元朝湖广省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与广西广东4个省),后升建昌府同知(府治今在江西抚州南城县)。夫人赵氏、周氏。 第61代孙常德:字民章,号员沙,名讳八郎。生于元朝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戊戌,卒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庚戌,元朝恩荫会昌同知(今江西省赣州会昌),壬辰兵变避乱[壬辰兵变: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2月,郭子兴(朱元璋发妻马秀英皇后的义父)、孙德崖等人组织的红巾军起义,将领欧普祥攻克袁州今江西宜春,一路南下,所向披靡,一个月内攻克江西各州县含赣州宁都、会昌],常德公偕家小从会昌向南逃窜,流寓南雄珠玑巷,遇东莞伯何公(何真)与之交善,遂隐居广东东莞园头山。夫人陈氏、翁氏、邱氏。香山(中山市)左步头孙氏宗祠,座落于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始建于明朝中叶,清同治初年重建。孙常德是孙中山第17世祖父,也是迁入广东东莞孙氏 (孙中山)第一世祖。(有的族谱认为孙常德是元朝杭州刺史,这与历史官制不相符,因为元朝、明朝废除刺史之官名。) 第62代孙贵华:字子贤,号鹤湖。生于元朝延祐年间(约公元1319年),原籍江西宁都,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2月随父到广东东莞园头山避乱,后由东莞园头山移居广东东莞上沙。妣陈氏。孙子贤是孙中山第16世祖父。 第63代孙礼湮:生于公元1342年9月9日(元朝壬午年戊申月戊申日),故名讳戊申;号耿明,妣欧氏。原籍江西宁都,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2月随祖父、父亲到广东东莞园头山避乱,后由东莞园头山移居广东东莞上沙。墓在广东东莞长安镇上沙村中山大道,隔广深公路对面的山麓,一座明代古墓,它背靠着山,面向狮子洋海口,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冬重修。在花岗岩墓碑上方横刻有"崇荫堂"三字,墓碑中间竖刻"明授登仕郎、显三世祖考礼湮孙公之墓"。公元1864年冬重修的墓志铭说明:孙礼湮在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授登士郎(登士郎为明朝时的文散官名,官阶九品),也是迁入广东东莞孙氏(孙中山)第三世祖。孙礼湮是孙中山第15世祖父。 第64代孙受: 生于元朝顺帝惠宗至正年间(约公元1365年),号福善,妣李氏。出生地广东东莞,原祖籍江西宁都,从商,由江西向安徽、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贩运缸瓦、陶瓷。相传明朝洪武三十年农历年末(公元1398年)孙受到山东济南、青岛贩运缸瓦时,将瓦片用于青岛莱西中南部大沽河东岸建房,后形成自然村以孙受的名为村名,叫孙受村。孙受长子孙能因明朝军户制十六岁从军,孙受晚年随三子孙玄定居广东东莞。孙受是孙中山第14世祖父。 (1)接福建福鼎桐南宁泰井孙氏世系。从孙能(孙礼珀)到孙秀枚(梅)世系 (2)接广东东莞孙氏(孙中山)世系。从孙玄(孙礼瓒)到孙中山世系 一、从孙能(孙礼珀)到福鼎桐山桐南宁泰井孙氏孙秀枚(梅)世系: 第65代孙能,字礼珀pò,号繁远。祖上到广东东莞避乱,生于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89年),原祖籍江西宁都,出生地广东东莞,因明朝军户制十六岁到庐州府合肥县金斗城安乐村马盘井栏边(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苑广电小区)从军。《福建史志》记载孙礼珀(孙能)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由庐州府合肥县金斗城迁入福建福宁卫升军首(福宁卫指挥使,负责军事操练、海防和屯田,五品武官)。作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9年)的库口《孙氏宗谱旧序》录叙孙礼珀(孙能)当时跋涉的艰苦:“来兹库口长岗岭,相阴阳,度原湿,僻草莱,住土地。筹画备至,定阙居,嗣后哉,或(有时)住斜坑、库口。无安者亦居,以利(利益)择人(管理田产的管家)、以势(权势)分也。溯缔造之始,勤俭持家。至宣德(公元1426年)时,广置田产,以迄(报答)我朝(明朝或国家)。"。以上内容属于福鼎库口孙氏起源的重要历史材料。公元1428年在福鼎库口建孙家大院(孙厝)第一栋房。公元1604年后代子孙重建并扩建孙家大院。据中华族谱网孙氏网考证以及互联网百度确认孙能为孙书65代或孙武63代或孙膑58代后人。孙能的二弟孙玄,生于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字礼瓒,号昌远,妣陈氏;居东莞涌口村,继承父业贩运缸瓦、陶瓷,为广东东莞孙氏(孙中山)第13世祖父。 第66代孙乐,明朝永乐年间晚期(约公元1422年)生于福州府福宁县(今福建省霞浦县城),字乐山,名讳:孙荣宗。 第67代孙仁,生于明朝景泰年间(约公元1455年),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孙义一(伯房,福宁卫军官,定居福宁县城,今霞浦县城,子嗣孙礼一等后代不详)、孙义二(仲房,迁福宁县劝儒乡,今福鼎市)、孙义三(叔房,迁浙江,子嗣孙礼十等后代因不知祖籍何处,并入浙江富春郡族群)、孙义四(季房,迁地不详)。 第68代孙义二。生于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86年)。孙义二是福鼎库口孙氏始迁祖,卒葬在福宁州(今福建霞浦县),偕三个儿子孙礼二、孙礼四、孙礼十一管理长岗岭、库口田产。其中孙礼十一管理长岗岭田产,孙礼二管理库口田产。孙礼四有三子,分别是孙智八、孙智十、孙智十一,孙礼四偕三个儿子外迁,外迁福宁州属地具体不详,孙礼四先孙礼二卒,卒葬在福鼎库口龙埠岚(今龙埠村)。 第69代孙礼二,生于明朝武宗正德年间(约公元1520年)。原配官氏,继配鲍氏。公妣合葬十八都(库口原归福鼎贯岭管辖今归叠石管辖)龙埠岚坐甲向庚与孙礼四合坟。孙礼二是有碑文(墓)记载的库口孙氏始迁祖。孙家大院有文字记载的匾额就有: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的“阃节流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的“徽接陶孟”;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的 “望重乡评”;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的“齿德兼优”;道光庚子年(公元1840年)的“古处是敦”。这是支脉繁衍、德行敦厚的标签,是祖上室内的一张张名片。孙礼二胞、堂兄弟有十二人,分别是孙礼一、孙礼三、、、孙礼十二。 第70代孙智镃,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1556年),名讳孙智七,号爱岩。原配俞氏,继配蒋氏。 第71代孙应麟,名讳孙信八。生卒明朝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农历5月初八~公元1668年农历2月15日。配岩前罗氏。 第72代孙元熙,名讳万年,生清朝太宗皇太极天聪年间(约公元1634年),卒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年,配桐山西园高氏,祔墓祖父坟本坟碑。 第73代孙履武,字天歆,名讳孙良二,妣苍南金乡东门外陈氏。生卒康熙11年公元1672年农历6月初四-公元1720年康熙59年农历8月初七。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11月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四品)沈廷正升贵州巡抚都察院(三品)时,为孙履武元配夫人陈氏立“阃节流芳”住屋匾额并加一级记载。墓库口龙埠岚坐邜向酉兼甲庚三分(共四圹)。 第74代孙继发,字必振,生卒清朝康熙44年(公元1705年)农历10月27日~乾隆24年(公元1759年)农历3月25日。原籍福建福鼎库口人,于清雍正和乾隆时期官居福州府守备(守备官阶与府同知相当,也称“守府”,负责省府及主要官员的安全,正五品武官),卒后于清朝乾隆庚辰年二月,长乐县赐进士,福鼎县志有记载。生三子三女。长女嫁17都碗洋生员陈正年,次女嫁桐山庠生陈体静,三女嫁福州林长青。 第75代孙海若,福鼎叠石库口孙氏寿房(第三房)第一世祖。讳焯(zhuō),号石轩(xuān轩)。清朝乾隆13年(公元1748年)农历9月30日~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农历5月18日。配桐山陈氏生卒公元1756年~1823年。墓在十八都(库口原归福鼎贯岭管辖今归叠石管辖)龙埠岚孙礼二祖坟,右下边做乙辛兼辰戌。 第76代孙连枝,字茂升,号贞木,清朝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农历8月20日~1839年农历6月初一。配夏氏公元1775年~1817年。生四子二女。祔墓父坟。 第77代孙开芬,字文馨,名讳孙性,清朝嘉庆7年(太平天国7年)公元1802年农历3月26日~1850年农历8月27日,配王家洋刘成孝女谥刘淑慈公元1801~1861年。生5子2女。公妣墓库口三坵碷坐庚向甲兼申寅分金。公元1822年由贯岭库口(今归叠石管辖)迁入福鼎桐山桐南孙氏第一世祖。 第78代孙三畏,字命章,号子有,乳名其盘。生卒清朝道光13年公元1833年农历11月初二~1891年农历3月26日。祔墓次兄坟。次兄孙三坟的坟在桐山龙山三斗里墓坐午向子兼丙壬分金。孙三畏是福鼎桐山南门外下街尾黄厝里四合院南侧,宁泰井边(宁泰井附近清朝时为绞场头)孙氏世祖。次兄孙三坟(fén),名其万,号典五,生公元1830年道光庚寅年十月初八戌时,卒公元1917年民国丁已年正月十三卯时,享年88岁。配本地薛子广女儿生道光庚寅年十月初六辰时,卒光绪庚子年五月廿二未时,生三子二女,长女配松洋官仓陈阿超,次女配苏家山张庆露。孙三坟的坟在桐山龙山三斗里墓坐午向子兼丙壬分金。福鼎桐山桐南南门孙氏世祖。孙三坟的二儿子孙芝绥过继入嗣给孙三畏。孙三坟三儿子孙芝绸过继入嗣给孙三略。从血缘关系上看:孙三坟是福鼎桐山街道南门孙氏共同始祖。 第79代孙芝绥,字华铭。生卒清朝咸丰7年公元1857~1921年。生四子二女。长女嫁福鼎贯岭松洋村官仓陈阿甫。次女嫁桐山南门蔡为芳。 第80代孙秀枚,户口册,房契的姓名都叫孙秀梅。生卒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11月11日~1983年9月14日。居住在桐山南门外下街尾黄厝里四合院南侧,宁泰井边(宁泰井附近清朝时为绞刑场)。婚配:桐山南门外何招娣(何阿珍)生于公元1912年,享年88岁,公元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福鼎城关大队妇联会工作。生二子三女。长女孙宝凤嫁南门朱秀惠(在福建省邮电局上班),生二子二女,长子朱典午(公元2008年福鼎市桐山中山邮电局分局长)。次女孙宝燕嫁福州黄国银(公元1973年福鼎中山电影院上班)。三女孙胡椒(孙宝萍,生6子3女,住址:南门大毛馄饨店)嫁南门黄成泉。孙秀枚墓地:福鼎前岐付家店后门山。何招娣墓地:福鼎山前城东江窑壑(hè)深云寺。 二、从孙玄(孙礼瓒)到孙中山世系: 第65代孙玄:生于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字礼瓒,号昌远,妣陈氏。为孙书65代后人。明朝成化年初期偕俩儿子从广东东莞上沙迁居东莞涌口村居住。广东东莞孙氏孙中山第13世祖父。竹高龙孙族墓地葬有孙礼瓒、孙乐南、孙耕隐、孙怀堂、孙殿朝等七穴。广东东莞孙氏孙中山第13世祖父。竹高龙孙族墓地葬有孙礼瓒。孙玄的长兄孙能为孙书第65代,字礼珀pò,号繁远。祖上到广东东莞避乱,生于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89年),原祖籍江西宁都,因明朝军户制十六岁到庐州府合肥县金斗城安乐村马盘井栏边(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苑广电小区)从军。《福建史志》记载孙礼珀(孙能)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由庐州府合肥县金斗城迁入福建福宁卫升军首(福宁卫指挥使,五品武官)。作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9年)的《孙氏宗谱旧序》录叙孙礼珀(孙能)当时跋涉的艰苦:“来兹库口长岗岭,相阴阳,度原湿,僻草莱,住土地。筹画备至,定阙居,嗣后哉,或住斜坑、库口。无安者亦居,以利择人、以势分也。溯缔造之始,勤俭持家。至宣德(公元1426年)时,广置田产,以迄我朝。"。公元1428年在福鼎库口建孙家大院(孙厝)第一栋房。公元1604年后代子孙重建并扩建孙家大院。据中华族谱网孙氏网考证以及互联网百度确认孙能为孙书65代或孙武63代或孙膑58代后人。 第66代孙缔宗:字乐南。居涌口,翠亨孙氏孙中山第12世祖父。竹高龙(竹高龙:在翠亨犁头尖山的顶峰下,半山腰处)孙族墓地葬有孙乐南。 第67代孙耕隐:翠亨孙氏孙中山第11世祖父。竹高龙孙族墓地葬有孙耕隐。 第68代孙怀堂:翠亨孙氏孙中山第10世祖父。竹高龙孙族墓地葬有孙怀堂。 第69代孙派源:翠亨孙氏孙中山鼻(第9世)祖父。 第70代孙直尚:翠亨孙氏孙中山远(第8世)祖父。 第71代孙瑞英:翠亨孙氏孙中山太(第7世)祖父。谭家山翠亨孙氏墓地四十穴,其中有孙瑞英。 第72代孙连昌:清朝康熙8年公元1669~1728年。翠亨孙氏孙中山世祖,烈(第6世)祖父。谭家山翠亨孙氏墓地四十穴,其中有孙连昌。 第73代孙迥千:清朝康熙40年公元1701~1752年。翠亨孙氏孙中山世祖。天(第5世)祖父。谭家山翠亨孙氏墓地四十穴,其中有孙迥千。 第74代孙殿朝:清朝乾隆10年公元1745~1793年。翠亨孙氏孙中山世祖。高(第4世)祖父。竹高龙孙族墓地葬有孙殿朝。 第75代孙恒辉:公元1767~1801年。翠亨孙氏孙中山曾(第3世)祖父。 第76代孙敬贤:妣黄氏,清朝乾隆53年公元1788~1849年。翠亨孙氏孙中山(第2世)祖父。 第77代孙达成:妣杨氏。清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名观林,号道川,香山县(即今中山市)翠亨村人。翠亨孙氏孙中山父亲。 第78代孙中山:孙中山也叫孙德明,原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配卢慕贞、妻宋庆龄、妾陈粹芬、妾浅田春。孙中山清朝同治5年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国父”。
浏览:0
福建省福鼎市叠石库口孙氏第二卷
福建省福鼎市叠石库口孙氏第二卷
浏览:0
福建省福鼎市库口孙氏起源第一卷
福建省福鼎市库口孙氏起源第一卷
从黄帝到孙书(田书)世系 一、上古时代:从黄帝到虞舜 第1代姬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2599年,公孙少典之子,居住于姬水, 改为姬姓,定居河南新郑轩辕之丘,称姬轩辕,定都有熊,黄帝生25子,约十代传承,黄帝是轩辕部落约十代首领的尊称,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第2代姬昌意,《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今河南西平县人,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第3代姬颛顼,颛顼(zhuān xū),尊称:玄帝,公元前2342~2245年。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河北高阳县。颛顼生十子一女号高阳氏继帝位。一女叫女修。 第4代虞穷蝉,颛顼封其庶子穷蝉于姑幕,穷蝉也叫虞幕,是虞氏部落首领,是有碑文记载的虞舜始祖。黄帝、昌意、颛顼《史记》记载为穷蝉、虞舜祖先。 第5代虞敬康 第6代虞句望,虞氏部落林木管理 第7代虞桥牛 第8代虞瞽叟,虞氏部落精通器乐、深知天象。 第9代虞舜,舜帝约公元前2187~2067年,字都君,生于姚墟(今山东菏泽),也叫姚重华,公元前2143年继尧帝位,国号为虞,娶尧帝两女儿为妻,后代居妫汭ruì,以地名妫为姓。 二、夏朝:从虞商均到妫维 第10代虞商均,原名义均,生于河南商丘虞城县,夏朝初期虞国(诸侯国)开国之君。 第11代虞夷伯,夏朝虞国(诸侯国)第2任国君。 第12代虞强余 第13代虞颉,夏朝虞国(诸侯国)第3任国君。 第14代虞思,出生地有仍,今山东金乡县。夏朝虞国(诸侯国)第4任国君,称虞后氏,女儿二姚许配于夏朝第六代君主姒少康。公元前1933年帮助姒少康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定都纶邑。 第15代虞友龙,夏朝虞国(诸侯国)第5任国君。 第16代虞寿肸xī,夏朝虞国(诸侯国)第6任国君。 第17代虞叔仪,夏朝虞国(诸侯国)第7任国君。 第18代虞康仲,虞箕伯任国君时追谥shì虞候。 第19代虞袓妫,居住在妫汭(ruì ),以地名妫为名,后代以妫为姓,虞箕伯任国君时追谥虞候。 第20代妫发,虞箕伯任国君时追谥思公 第21代虞箕伯,夏朝虞国第11任国君,夏朝虞国国力从虞箕伯、虞直柄开始衰弱。 第22代虞直柄,夏朝虞国第12任国君,夏朝虞国国力从虞箕伯、虞直柄开始衰弱。 第23代妫方,夏朝虞国第13任国君。 第24代妫振,夏朝虞国第14任国君。 第25代妫维,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执政时,妫维因忠谏被杀。 三、商朝:从虞遂到妫阏 第26代虞遂,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后,册封陈地,建立古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商朝 古陈国第1任国君。 第27代妫寿固,商朝古陈国第2任国君。 第28代妫敖,商朝古陈国第3任国君。 第29代妫胜,商朝古陈国第4任国君。 第30代妫元捷,商朝古陈国第5任国君。 第31代妫偃yǎn,商朝古陈国第6任国君。 第32代妫姑猛,商朝古陈国第7任国君。 第33代妫公允,商朝古陈国第8任国君。 第34代妫蔺lìn,商朝古陈国第9任国君。 第35代妫顼叔,商朝古陈国第10任国君,之后九代爵位时失、时得、时继承。 第36代妫野 第37代妫无斁yì 第38代妫菑 zī 第39代妫叔正 第40代妫猷(yóu)子 第41代妫亚寿 第42代妫原寿 第43代妫梦延 第44代妫阏,商朝末年(公元前1046年),投附了周国,周朝担任陶正一职,主管制陶,也叫虞阏(遏)父,“父”是尊称。 四、周朝:从妫満到孙书(田书) 第45代妫満,公元前1068~1029年,娶周武王长女大姬为妻,封河南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以地名陈为姓,也叫陈满。公元前1046年建立陈国,史称陈胡公、胡满公,周朝诸侯国陈国第1任国君。胡公墓在淮阳县柳湖旁俗称铁墓。 第46代陈犀侯,谥号陈申公,配蓟氏。周朝诸侯国陈国第2任国君。弟弟陈皋羊,谥号陈相公,周朝诸侯国陈国的第3任君主。 第47代陈突,谥号陈孝公,配陈氏。陈国第4任国君。《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 第48代陈圉(yǔ )戎,配周氏。谥号陈慎公西周诸侯国陈国第5任君主。 第49代陈宁,配杞氏。谥号陈幽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4年~832年,共在位23年,陈国第6任君主。 第50代陈孝,谥号陈厘公:一作“陈僖公”,配鲁氏。 西周诸侯国陈国第7任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832~796年,共在位36年。 第51代陈灵,谥号陈武公,即妫灵,配齐氏。西周诸侯国陈国第8任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796~781年,共在位15年。 第52代妫燮xiè:谥号陈平公,配曹氏。春秋时期诸侯国陈国第10任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778~755年,共在位23年。哥哥妫说,谥号陈夷公,春秋时期西周诸侯国陈国第9任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781~778年,共在位3年。 第53代陈圉yǔ,谥号陈文公,妫姓,名圉,配齐氏生妫鲍,配姬蔡女生妫佗。为春秋时期东周诸侯国陈国第11位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754~745年,共在位10年。 第54代陈鲍,谥号陈桓公,公元前744~707年在位,公元前754~707年在世,东周诸侯国陈国第12位国君,共在位38年。弟弟陈佗,公元前754~706年,谥号陈废公,陈国第13任国君,陈桓公(妫鲍)病重期间杀太子妫免即位,公元前706年八月被太子妫免的三个弟弟妫跃、妫林、妫杵臼,共令蔡人诱废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陈废公而立妫跃,陈佗在位6个月。 第55代陈跃,谥号陈厉公,陈鲍次子,太子免之弟,春秋时期陈国国君。公元前706-前700年在位。其母蔡女,为蔡人所立。春秋时期东周诸侯国陈国第14任国君。 第56代陈完,田完为妫满第12世或第14任国君陈厉公之子,春秋时期公元前705年,陈厉公生下儿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宣公想立宠妃之子妫款(公元前647年~632年在位,陈国第17任国君陈穆公)为太子,见太子妫寇与陈完交好,以为他们密谋不轨,就杀死了太子妫寇,陈完为了避祸改姓田投奔到了齐国,齐桓公就让他做工正之官,史称田敬仲。齐桓公收留陈完,在齐都临淄担任齐桓公的工正(手工业部部长)。陈完为了保障自己在齐国的地位,就娶了齐国大夫懿仲的女儿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从那时候起,陈完改姓田氏。田氏后裔住山东曲阜县白塔村。 第57代田稚zhì,字田孟夷 第58代田湣mǐn,字孟庄 第59代田须无,谥号为文,称陈文子或田文子。 第60代田无宇,谥号为桓子,称陈桓子或田桓子。田桓子被正式封为正卿。 春秋时期齐国上大夫,娶齐景公的姐姐为妻。公元前571~567年,田无宇随晏弱攻灭莱国。公元前545年,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公元前532年,联合鲍氏驱逐执政的栾氏、高氏。联合名臣晏婴,扶持齐景公登基。 第61代孙书,春秋时期公元前523年,因田书讨伐莒国有功,齐景公就将田氏的庶出分支受封为“系子”,并赐姓“孙”。田书改姓叫孙书,字子占,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广饶一带。孙书是中华乐安孙氏始祖,春秋时期东周诸侯国齐国大将军。孙书是为第一位妫(guī)姓孙氏之人。根据中华族谱网孙氏网考证:孙武的祖父孙书为福鼎市叠石乡库口村孙氏第1代孙姓始祖。
浏览:0
全州李氏世谱:鸡城君五代孙靖社功臣 后裔十三派
国立中央图书馆 济州岛济州市,第1卷:李芳薰,1961年发行,第2-3卷:李济珩,1959年发行, 655-1959 始祖李翰,启城郡派祖李恂的子孙录
浏览:0
1.锡山徐氏宗谱, 1, 卷1, 目录 续谱序 鼎臣公后世迁徙表 世系: 伯益 鼎臣 1世裕六公起 等 , 2015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古十笏堂, 公元2015年续修. 6册: 插图, 人像, 肖像, 世系表. 远祖: 伯益. 无锡祖: (宋) 徐鼎臣,讳铉. 迁居常州府无锡之东北隅东胶山南横塘里. 伯益公106世. 丁塔祖(1世): (元明之际) 徐裕六,字仲机,号仍祖. 迁居(西胶山)堰桥丁塔里. 为无锡13世. 裕六公派下支祖(10世): 徐山 ; 徐岳 ; 徐岩 ; 徐(山 泽) ; 徐金(居漳泾).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江苏省无锡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 徐氏宗谱.
浏览:100
12.黄氏族谱, 12, 卷12, 月东 大臣 11世鼎濬公起, 183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仁堂, 清道光14[1834]年. 15册: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伯益,名大费. 事舜有功,封于黄,以地为姓. 始迁祖(1世): (元) 黄万山. 原籍江西南昌府迁居西陵之滠源里. 万山公派下4支祖(2世): 黄祖一,字瑞仁(迁麻邑) ; 黄祖二,字瑞义 ; 黄祖三,字瑞礼 ; 黄祖四. 此谱为祖二公之后裔. 祖二公派下支祖(3世): 黄道先 ; 黄道承. 道先公派下支祖(5世): 黄月朗 ; 黄月明 ; 黄月露. 道承公派下支祖(5世): 黄月常,字可久,号恒齐 ; 黄月东. 派行(18世起): 万世崇忠孝 宏开家学长 一心绵祖泽 自尔锡嘉祥(祥字后重接万字循环). 注: 此谱不全. 缺卷2. 散居地: 中国湖北省黄冈县, 及宜昌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