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神农

神农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或称连山氏,相传生存年代在夏朝以前,现存文字记载多出现在在战国以后。相传“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中国人视之为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守护神,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神农简介资料
神农相关文献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二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二,儒者不必以医名。而知医之理,则莫过于儒者。春秋时,和与缓,神于医者也。其通周易,
查看全文
神农本草经―校定神农本草经序
神农本草经―校定神农本草经序,神农本草经三卷,所传白字书。见大观本草。按嘉补注序云,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
查看全文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一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序一,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
查看全文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发 味苦温。主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仍自还神化。   
查看全文
神农
人物简介神农(ShenNong),即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的地皇,距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历山(今湖北随州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神农又称神农氏,被世人尊称为“药祖”、“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也说地皇氏即神农氏,《尚书大传·卷第四》:“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於地。”相传神农牛首人身,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与黄帝被尊为华夏始祖,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主要事迹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是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
查看全文
神农相关标签
中国人物神
中国上古人物
中国神祇
医药之神
丰穰神
农耕神
地方政权统治者
家族谱大览
[姜氏]神农之根, 1, 1600-2013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姜氏]神农之根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谢氏族谱(神农公)
浏览:0
姜氏宗谱 [14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垂裕堂藏版, 2008年六修. 1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神农氏. 生于姜水,因姓姜氏. 始祖 : (明初) 姜鸿楚. 由江西饶州府迁麻城. 始迁祖(5世) : 姜宪,字福三,又字正辅,号碧岩. 由麻迁黄冈,居上伍乡. 宪公下四子 : 姜孟佐 ; 姜孟严,字仲七(居姜家湾) ; 姜孟春(居姜家畈) ; 姜孟辉. 佐, 辉二公同留祖居. 派祖(7世) : 姜琏. 孟严公之子. 琏公下五子 : 姜永奇 ; 姜永佐 ; 姜永佑 ; 姜永深 ; 姜永纲. 分为三, 五, 九甲. 三甲祖 : 姜永奇 ; 姜永佑. 五甲祖 : 姜永佐 ; 姜永深. 九甲祖 : 姜永纲.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姜氏宗谱 [14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垂裕堂藏版, 2008年六修. 1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神农氏. 生于姜水,因姓姜氏. 始祖 : (明初) 姜鸿楚. 由江西饶州府迁麻城. 始迁祖(5世) : 姜宪,字福三,又字正辅,号碧岩. 由麻迁黄冈,居上伍乡. 宪公下四子 : 姜孟佐 ; 姜孟严,字仲七(居姜家湾) ; 姜孟春(居姜家畈) ; 姜孟辉. 佐, 辉二公同留祖居. 派祖(7世) : 姜琏. 孟严公之子. 琏公下五子 : 姜永奇 ; 姜永佐 ; 姜永佑 ; 姜永深 ; 姜永纲. 分为三, 五, 九甲. 三甲祖 : 姜永奇 ; 姜永佑. 五甲祖 : 姜永佐 ; 姜永深. 九甲祖 : 姜永纲.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姜氏宗谱 [14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垂裕堂藏版, 2008年六修. 1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神农氏. 生于姜水,因姓姜氏. 始祖 : (明初) 姜鸿楚. 由江西饶州府迁麻城. 始迁祖(5世) : 姜宪,字福三,又字正辅,号碧岩. 由麻迁黄冈,居上伍乡. 宪公下四子 : 姜孟佐 ; 姜孟严,字仲七(居姜家湾) ; 姜孟春(居姜家畈) ; 姜孟辉. 佐, 辉二公同留祖居. 派祖(7世) : 姜琏. 孟严公之子. 琏公下五子 : 姜永奇 ; 姜永佐 ; 姜永佑 ; 姜永深 ; 姜永纲. 分为三, 五, 九甲. 三甲祖 : 姜永奇 ; 姜永佑. 五甲祖 : 姜永佐 ; 姜永深. 九甲祖 : 姜永纲.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神农导读知识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它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主要记录的就是中草药,一共记载了365种草药,根据上、中、下三品分类,分析了药物的疗效、适应病症及用药剂量等。《神农本草经》是以“神农”托名,但是却在汉朝才成书,这说明这本著作并不是一人之作,也不是一时之作,它是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医药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在秦汉时期举行的一次对中国中医药的系统总结。《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这里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这一部分很明确的提出了药材之间的搭配和相克等,是对药物很先进的认知。
浏览量:1991次
炎帝是神农氏吗
炎帝是神农氏吗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但是炎帝与神农氏并不是同一个人。根据《史记》的记载,可以发现神农氏和炎帝两人有很大的区别。《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从上述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神农氏是黄帝在世期间的一个已经衰落的部落;但炎帝则是黄帝在世期间的一个比较凶悍的部落首领。也就是说,神农氏是一个部落,炎帝是一个部落首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神农氏与炎帝为同一人。西汉末年,刘歆言:“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曰神农氏。”自此以后,我国的很多典籍都认定炎帝与神农氏是一个人,亦或者是炎帝是神农氏部落的首领。传说姜姓部落首领因为会使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部落首领称为炎帝,神农是姜姓部落第一代首领,一共有九位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浏览量:1565次
神农氏是炎帝吗
神农氏是炎帝吗
神农氏与炎帝并不是同一个人,更甚者说,两者不属于同一概念。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姜姓部落的首领因为善用火被称尊称为炎帝,第一代首领为神农氏,自神农氏起有九代炎帝,分别为神农、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氂、帝哀、帝克、帝榆罔。神农是华夏始祖,因在九代炎帝中最为出名,所以许多典籍上也将“炎帝”等同于神农氏。神农作为华夏始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神农的贡献主要有:教民耕种、发明耒耜、遍尝百草、发展贸易、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建立制度、开创文明等。在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有关于神农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也因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有怀念神农之意。
浏览量:2375次
神农氏简介
神农氏简介
神农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首领炎帝的尊称,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由于姜姓部落的首领懂得用火,遂得到王位,因此被称为炎帝。相传神农氏牛首人身,据《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他亲自品尝百草,尝试用草药治病,因此他历来被视为药物的发现者和使用者,尊奉为中国医药学之创始者。也是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才会被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翻土农具,教人们种植庄稼,还制出了陶器和炊具用以饮食。因此炎帝又被尊为神农大帝。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表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浏览量:2596次
神农氏
神农氏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浏览量:75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