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是指边,好是指孔。实际上这一比例仅仅是理想的,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合乎这一比例。

在玉器中,璧是用于祭天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璧是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玉璧。玉璧在商周时期比较兴盛,汉代以后逐渐式微。

玉璧除了作为礼器,还是权力的象征,用作佩戴和墓葬。

玉璧的形状通常是圆形的,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玉璧的纹路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谷纹、蒲纹、龙凤纹、兽纹等。

璧简介资料
公元前7000年 - 1911年
祭祀、陪葬、佩戴、实用等
璧相关文献
郑璧
郑璧,唐末江南进士。有诗四首。《和袭美索友人酒》、《文燕润卿不至》、《和袭美伤顾道士》、《奉和陆鲁望白菊》。
查看全文
林璧
参考
查看全文
梁璧
相关链接咏春叶问李小龙梁挺李文茂
查看全文
参见璜环圭琮璋琥和氏璧瑄外部链接
查看全文
刘璧
参考资料编纂委员会.《上海旧政权建置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ISBN7-80618-881-9.
查看全文
璧相关标签
玉器
手工艺
宝石
中国艺术
文物
家族谱大览
12.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12, 卷12, 文觐 奎发 22世璧晋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8.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8, 卷8, 文衡 奎发 22世璧瑞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13.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13, 卷13, 文觐 璧晋 23世邦望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17.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17, 卷17, 文弟 奎贵 22世璧志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9.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9, 卷9, 文衡 璧瑞 23邦荣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36.夏氏宗谱, 36, 卷35: 6世 璧公 琐公起, 1940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尚忠堂梓, 民国29[1940]四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一世祖 : 夏荣七,字文朴. 宋末由黄冈迁罗田. 麻城始迁祖(2世) : 夏元二. 三传分二派 : 夏子文 ; 夏子钊(居白石山,另谱). 派祖(5世) : 夏子文. 居东乡牌楼河. 子文公传五子(6世) : 夏瑀 ; 夏琏 ; 夏琳 ; 夏璧 ; 夏顼. 瑀公下房祖(8世) : 夏大荣 ; 夏大才 ; 夏大暹 ; 夏大海 ; 夏大华. 琏公下房祖(11世) : 夏焜 ; 夏炳. 琳公下房祖(9世) : 夏尚忠 ; 夏尚义 ; 夏尚凤 ; 夏尚仕. 排行字第 : 祖德长远 忠厚传家 绪延光裕 世育英华 克继先哲 永昭贻泽 昌炽开宗 贤良治国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璧导读知识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另外又被称为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和氏璧,在刚挖出来的时候是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不过因为和氏璧到如今已经失传,所以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模样的,大家已经无法知晓了,只能通过一些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而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可以首先了解一些和氏璧是如何发现的。相传,和氏璧的发现者是春秋早期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有一次,卞和到荆山里去砍柴,无意间在乱石堆中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卞和的直觉告诉他,这块通体透着灵气的石头其实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于是,卞和兴奋地将宝贝献给了楚王。只是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就以欺君之罪受到了惩罚,直到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了,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浏览量:2031次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
完璧归赵讲述的是谁护送和氏璧
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护送和氏璧的是赵国大臣蔺相如。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有一块“和氏璧”,引起了秦昭王的觊觎,秦王想设计得到这块玉,于是向赵王提出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听到后很是苦恼,因为秦国一直不讲信用,但又因为担心秦国以此为借口出兵进犯,所以不敢直接拒绝。这个时候宦官令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当时蔺相如是令缪贤的门客,令缪贤说蔺相如这个人智勇双全,他一定能想到一个完备的方法解决这件事。于是赵王接见了蔺相如,问他打算怎么做,蔺相如答道:大王可以派遣我出使秦国,如果秦王将城池划给我们,那我就将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那我定玉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足智多谋,于是同意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去宫里面见秦王,将和氏璧双手献上,可秦王只顾把玩和氏璧,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知道他是不打算兑现诺言了,于是找借口说这块玉有瑕疵,他来指给秦王看,亲王听了就将玉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跑到大殿的柱子前,怒目对秦王说:百姓之间尚且讲究信誉,如今秦国想要玉,我们赵国拿出诚意派我将玉送上,而大王却不守信誉,说好的拿城池交换如今却不兑现,今天玉璧在我手里,你如果执意想要,我就带着玉撞死在柱子上。说着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看出强取豪夺是无用的,于是劝他放下玉,等他斋戒五天,然后再将城池奉上。蔺相如脱困,知道秦王知识准备再找个借口,于是连夜派人带着和氏璧逃离秦国,五天过后,秦王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蔺相如在朝廷上对秦王说,秦王倘若真心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如今他已经将和氏璧送回,秦王如果有诚意,将城池送上,赵国马上就命时辰将和氏璧送来。他愿意背负欺骗大王的罪名,请大王治他得罪。秦王和大臣虽怒但却拿蔺相如没办法,毕竟他们一开始就是想骗得和氏璧,根本不可能拿城池来换,但如今再找借口就显得秦国不义了。于是只好放蔺相如回归赵国。这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浏览量:2244次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的下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美玉,相传它是天下奇宝,有关于和氏璧的典故流传甚广,比如卞和献玉的故事,还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关于和氏璧的下落如今也是争论不休,并没有明确的结论。相传和氏璧是一位楚国人卞和在山中砍柴时发现的,随后被楚王得到,秦国统一天下后,和氏璧就跟所有珍宝一起收入秦王的王宫。到这里和氏璧的下落还有处可循。但是关于和氏璧流入秦王手中之后的下落却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秦王得到和氏璧后,名人在上面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并将其作为玉印。后来成为了传国玉玺,刘邦灭秦后得到了它,随后又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后来又一度流于诸强,贞观四年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玉玺不知所踪。另一种说法是,秦国的传国玉玺是蓝田玉,而非和氏璧,真正的和氏璧已经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我们无法判断这个说法的真假,只能等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才能验证了。
浏览量:1823次
和氏璧是什么玉石
和氏璧是什么玉石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完璧归赵,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蔺相如的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其中有一个占有小部分的原因是和氏璧的珍贵让秦王很珍视,所以会在蔺相如站在柱子边威胁的时候妥协。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那么这种玉属于什么玉呢?根据推测,和氏璧可能是一下三种玉石,主要参考的重点是颜色跟产地。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独山玉产自河南汉阳,与和氏璧产地湖北襄阳相近,且独山玉颜色多彩,可达到和氏璧正看绿色,侧看白色的条件。也可能是绿松石,绿松石的产地与襄阳接壤,颜色也比较符合。还可能是拉长石,拉长石产地和颜色变化同样符合。
浏览量:2060次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表示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觉得秦王是想占便宜,要是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拿不定主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对赵王说他可以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那他有对策能把和氏璧带回来,赵王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喜爱,又传给大臣们看,然后又交给妃子们看。蔺相如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想用十五座城池换。那怎么才能把玉拿回来呢?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呢!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只字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情。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人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样子,把宝玉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但是赵国在军事上提前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浏览量:18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