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的作者:地理巨制水经注由谁编纂的
《水经注》的作者:地理巨制水经注由谁编纂的,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
水经注的版本
水经注的版本,简要介绍:《水经注》完成于1400多年以前,当时雕板印刷尚未出现,一切书籍的流传
水经注
赏析《水经注》一书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高抱相逢各绝尘,水经山疏不离身”,可见唐代已大为流行。至北宋时已经缺5卷,清代王先谦认为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右”。《水经》记载的河流仅137条,大量的支流被忽略了;《水经注》则记录更小的支流,所以《注》里记述的大小河流竟多至1252条,是《水经》的10倍,《渐江水》原本只有“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十六字,《水经注》中的注解竟长达六千字。此外还有五百多处湖泊和沼泽,湖泊类型名称有14个,即湖、泽、海、坈、陂、浦、渊、潭、池、薮、渚、塘、淀、沼等。二百多处泉水和井水等地下水,伏流有三十余处,瀑布六十多处,岩溶洞穴四十六处,温泉三十一处,各种桥梁超过九十座,津渡亦有九十余处;建筑方面记有中外古塔三十多处,宫殿一百二十余处,各种陵墓二百六十余处,寺院二十六处。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例如对温泉温度...
十三经注疏
概念“十三经注疏”与“十三经”两个整体性概念一同成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皇帝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并命京师国子监校勘印行。此为帝王朝廷首次将十三部经书、一套代表汉唐经学的特定注解一起赋予官方地位,标志着这两个概念完全确立。“注”即注释,也写作“注”,是对经书正文的注解,主要说明字义、通假、名物、制度,也阐发义理;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各部注,还有“传”、“章句”、“故(诂)”、“解”等名称。其中《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穀梁传集解》、《论语集解》均名“集解”,但前者意为集合《春秋》经文与《左传》传文一并注解,后二者意为集合多家前人的注解。“疏”即疏通,是对经文和旧注的进一步说明,重点在于串讲文意、阐发义理。从树立官方学术的角度,历代朝廷将其组织学者编写的疏称为“正义”。疏与注的关系是“疏不破注”,即疏的思想内容不去破坏注的体系,只在注的框架内讲解。作者、年代与内容构成各部注、疏...
《道德经》和《论语》的比较
来源:中华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网《老子故里论老子丛书——探源卷》
秦维聪
记得在我六七岁时,我祖父曾教我背诵《论语》。每次讲两句,背两句,当时我感到易懂有趣。但在我退休之后研读《道德经》时,很难理解其谈论的重心。基于本人一生从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