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储君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长子继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史中,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国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属国王之子,亦同。

欧洲君主国,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

储君相关文献
赵构“别出心裁”选储君
赵构“别出心裁”选储君,太子是继任下一朝皇帝热人选,选太子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皇帝根据“立长不立幼”的古
查看全文
储君配偶
东亚东亚的君主国家,通常是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除了正妻外,储君亦会有众多的妾室。妾室亦有相应的称号(如良娣、良媛等)、待遇。中国汉景帝为太子时,祖母薄太后为他选择本家族的女子薄氏为太子妃,这是中国第一位有记载的太子妃。而后世太子妃的人选一般由皇帝为太子选定,太子妃除了身为皇太子的正妻之外,在皇太子继位之后,太子妃也将成为皇后,因此太子妃的出身和品行都是皇帝在议选时的重点。清朝康熙帝子允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因此他的妻子石氏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太子妃。太子继位为国君之后,太子妃也理当成为皇后,其他妾室册封为妃嫔。但也有出现过在继位之前太子妃即失宠于太子的情况,而太子妃亦得不到皇后身份的情形。日本日本皇太子妃旗日本在古代对于太子妃,大多使用东宫妃(全称东宫太子妃)一词来称呼皇太子的正妻,但在近代则和中国古代一般,皆称之为皇太子妃(こうたいしひ)。朝鲜朝鲜王...
查看全文
储君妾室
历代制度中国西汉:太子东宫设正室皇太子妃、妾室良娣、孺子。在对个人的记载中,汉武帝时代有“太子中人”的称谓。东汉:除了东汉前期的刘庄和刘烜两位太子外,没有史料显示其他太子有妻妾。可能是因为他们被立为太子时都十分年幼,所以都没有册立太子妃或拥有妾室。南朝宋:太子正室称太子妃、良娣、保林。南朝齐:太子正室称太子妃、妾称良娣,位比关内侯;保林;位比五等侯;才人,位比驸马都尉。隋朝:太子正室称太子妃、妾称良娣、保林、才人。唐朝:太子妃以下,设置良娣二员,正三品;良媛六员,正四品;承徽十员,正五品;昭训十六员,正七品;奉仪二十四员,正九品。五代十国:宋朝:国夫人、郡夫人元朝:明朝:太子妾位号有才人、选侍、淑女。清朝:康熙帝子允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他的妻子瓜尔佳氏获封太子妃,而其她妾室如亲王妾室一般,称侧福晋、庶福晋。朝鲜朝鲜王朝:王世子正室称王世子嫔,世子嫔以下,设置良娣,从二...
查看全文
拖雷家族——储君真金
查看全文
夷平四海——储君之争
其实与父亲李渊晚年一样,李世民在贞观十四年之后,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子之间相互争斗。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但这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毕竟那时候,李渊所认定的继承人并不是李承乾。次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李世民还是很重视的,他任命妻子长孙氏的族侄长孙家庆为李承乾的侍读。长孙家庆自幼聪颖,爱好儒学经典,也因此,李世民才会让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长孙家庆“奉教直中山府侍读文馆”。让三岁的儿子开始读书识字,在当时并不为什么新鲜事,但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自己这个儿子的重视,等武德七年李承乾五岁的时候,他又被徙封中山王,这个时候,李世民又让陆德...
查看全文
储君相关标签
储君
皇族称谓
家族谱大览
储氏宗谱 [残卷]
原书: [出版者不详] : 四德堂, 民国13[1924]续修. 存58册 : 世系图. 注 : 此谱不全. 编纂者, 始祖, 及始迁祖资料均不详. 似为谦公, 昌公, 敬公, 贞股支下世系自7世及18世起之记事.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之1, 3-4, 8,10-13, 15, 19,21-24, 28-29, 31, 35, 39~41, 43~45 ; 卷2之1-8, 10-17, 19, 21, 23 ; 卷3 ; 卷4之2-8, 10-11, 13-14, 17~21, 25~31, 33-34, 36-37, 39-40, 42, 44, 46,48-49, 53-54, 56-57, 59~63, 65,67, 72,74 ; 贞股铉公卷1, 3-7, 9-17. 谦公派下房祖(似为7世) : 储镒 ; 储镛. 昌公房铨公派下支祖(13世) : 储睿泰,字君祥 ; 储睿隽,字君甫 ; 储睿潼 ; 储睿潜...等. 敬公派下房祖(7世) : 储叔银 ; 储叔铉 ; 储叔钺. 叔银公房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宠,字嵩山 ; 储恩科,字攀一 ; 储恩第,字揆一 ; 储恩榜,字鸣标...等. 叔铉公房下支祖(13世) : (明清之际) 储睿柳,字仲生 ; 储睿相,字林生 ; 储睿栋,字霞生 ; 储睿才,字尔进 ; 储睿昌,字尔盛...等. 叔钺公房下支祖(13世) : (清) 储睿进 ; 储睿斌,字永珍 ; 储睿婆,字子玉. 贞股铉公派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宏,字元量 ; 储恩宗,字元健 ; 储恩寅,字士亮...等 派行(7-23世)似为 : 叔仕浩启 聪明睿志贤 良达恩光万 枝春茂. 散居地 : 安徽省潜山县, 岳西县等地.
浏览:0
储氏宗谱 [残卷]
原书: [出版者不详] : 四德堂, 民国13[1924]续修. 存58册 : 世系图. 注 : 此谱不全. 编纂者, 始祖, 及始迁祖资料均不详. 似为谦公, 昌公, 敬公, 贞股支下世系自7世及18世起之记事.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之1, 3-4, 8,10-13, 15, 19,21-24, 28-29, 31, 35, 39~41, 43~45 ; 卷2之1-8, 10-17, 19, 21, 23 ; 卷3 ; 卷4之2-8, 10-11, 13-14, 17~21, 25~31, 33-34, 36-37, 39-40, 42, 44, 46,48-49, 53-54, 56-57, 59~63, 65,67, 72,74 ; 贞股铉公卷1, 3-7, 9-17. 谦公派下房祖(似为7世) : 储镒 ; 储镛. 昌公房铨公派下支祖(13世) : 储睿泰,字君祥 ; 储睿隽,字君甫 ; 储睿潼 ; 储睿潜...等. 敬公派下房祖(7世) : 储叔银 ; 储叔铉 ; 储叔钺. 叔银公房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宠,字嵩山 ; 储恩科,字攀一 ; 储恩第,字揆一 ; 储恩榜,字鸣标...等. 叔铉公房下支祖(13世) : (明清之际) 储睿柳,字仲生 ; 储睿相,字林生 ; 储睿栋,字霞生 ; 储睿才,字尔进 ; 储睿昌,字尔盛...等. 叔钺公房下支祖(13世) : (清) 储睿进 ; 储睿斌,字永珍 ; 储睿婆,字子玉. 贞股铉公派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宏,字元量 ; 储恩宗,字元健 ; 储恩寅,字士亮...等 派行(7-23世)似为 : 叔仕浩启 聪明睿志贤 良达恩光万 枝春茂. 散居地 : 安徽省潜山县, 岳西县等地.
浏览:0
储氏宗谱 [残卷]
原书: [出版者不详] : 四德堂, 民国13[1924]续修. 存58册 : 世系图. 注 : 此谱不全. 编纂者, 始祖, 及始迁祖资料均不详. 似为谦公, 昌公, 敬公, 贞股支下世系自7世及18世起之记事.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之1, 3-4, 8,10-13, 15, 19,21-24, 28-29, 31, 35, 39~41, 43~45 ; 卷2之1-8, 10-17, 19, 21, 23 ; 卷3 ; 卷4之2-8, 10-11, 13-14, 17~21, 25~31, 33-34, 36-37, 39-40, 42, 44, 46,48-49, 53-54, 56-57, 59~63, 65,67, 72,74 ; 贞股铉公卷1, 3-7, 9-17. 谦公派下房祖(似为7世) : 储镒 ; 储镛. 昌公房铨公派下支祖(13世) : 储睿泰,字君祥 ; 储睿隽,字君甫 ; 储睿潼 ; 储睿潜...等. 敬公派下房祖(7世) : 储叔银 ; 储叔铉 ; 储叔钺. 叔银公房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宠,字嵩山 ; 储恩科,字攀一 ; 储恩第,字揆一 ; 储恩榜,字鸣标...等. 叔铉公房下支祖(13世) : (明清之际) 储睿柳,字仲生 ; 储睿相,字林生 ; 储睿栋,字霞生 ; 储睿才,字尔进 ; 储睿昌,字尔盛...等. 叔钺公房下支祖(13世) : (清) 储睿进 ; 储睿斌,字永珍 ; 储睿婆,字子玉. 贞股铉公派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宏,字元量 ; 储恩宗,字元健 ; 储恩寅,字士亮...等 派行(7-23世)似为 : 叔仕浩启 聪明睿志贤 良达恩光万 枝春茂. 散居地 : 安徽省潜山县, 岳西县等地.
浏览:0
储氏宗谱 [残卷]
原书: [出版者不详] : 四德堂, 民国13[1924]续修. 存58册 : 世系图. 注 : 此谱不全. 编纂者, 始祖, 及始迁祖资料均不详. 似为谦公, 昌公, 敬公, 贞股支下世系自7世及18世起之记事.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之1, 3-4, 8,10-13, 15, 19,21-24, 28-29, 31, 35, 39~41, 43~45 ; 卷2之1-8, 10-17, 19, 21, 23 ; 卷3 ; 卷4之2-8, 10-11, 13-14, 17~21, 25~31, 33-34, 36-37, 39-40, 42, 44, 46,48-49, 53-54, 56-57, 59~63, 65,67, 72,74 ; 贞股铉公卷1, 3-7, 9-17. 谦公派下房祖(似为7世) : 储镒 ; 储镛. 昌公房铨公派下支祖(13世) : 储睿泰,字君祥 ; 储睿隽,字君甫 ; 储睿潼 ; 储睿潜...等. 敬公派下房祖(7世) : 储叔银 ; 储叔铉 ; 储叔钺. 叔银公房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宠,字嵩山 ; 储恩科,字攀一 ; 储恩第,字揆一 ; 储恩榜,字鸣标...等. 叔铉公房下支祖(13世) : (明清之际) 储睿柳,字仲生 ; 储睿相,字林生 ; 储睿栋,字霞生 ; 储睿才,字尔进 ; 储睿昌,字尔盛...等. 叔钺公房下支祖(13世) : (清) 储睿进 ; 储睿斌,字永珍 ; 储睿婆,字子玉. 贞股铉公派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宏,字元量 ; 储恩宗,字元健 ; 储恩寅,字士亮...等 派行(7-23世)似为 : 叔仕浩启 聪明睿志贤 良达恩光万 枝春茂. 散居地 : 安徽省潜山县, 岳西县等地.
浏览:0
储氏宗谱 [残卷]
原书: [出版者不详] : 四德堂, 民国13[1924]续修. 存58册 : 世系图. 注 : 此谱不全. 编纂者, 始祖, 及始迁祖资料均不详. 似为谦公, 昌公, 敬公, 贞股支下世系自7世及18世起之记事. 注 : 此谱至少缺卷1之1, 3-4, 8,10-13, 15, 19,21-24, 28-29, 31, 35, 39~41, 43~45 ; 卷2之1-8, 10-17, 19, 21, 23 ; 卷3 ; 卷4之2-8, 10-11, 13-14, 17~21, 25~31, 33-34, 36-37, 39-40, 42, 44, 46,48-49, 53-54, 56-57, 59~63, 65,67, 72,74 ; 贞股铉公卷1, 3-7, 9-17. 谦公派下房祖(似为7世) : 储镒 ; 储镛. 昌公房铨公派下支祖(13世) : 储睿泰,字君祥 ; 储睿隽,字君甫 ; 储睿潼 ; 储睿潜...等. 敬公派下房祖(7世) : 储叔银 ; 储叔铉 ; 储叔钺. 叔银公房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宠,字嵩山 ; 储恩科,字攀一 ; 储恩第,字揆一 ; 储恩榜,字鸣标...等. 叔铉公房下支祖(13世) : (明清之际) 储睿柳,字仲生 ; 储睿相,字林生 ; 储睿栋,字霞生 ; 储睿才,字尔进 ; 储睿昌,字尔盛...等. 叔钺公房下支祖(13世) : (清) 储睿进 ; 储睿斌,字永珍 ; 储睿婆,字子玉. 贞股铉公派下支祖(18世) : (清) 储恩宏,字元量 ; 储恩宗,字元健 ; 储恩寅,字士亮...等 派行(7-23世)似为 : 叔仕浩启 聪明睿志贤 良达恩光万 枝春茂. 散居地 : 安徽省潜山县, 岳西县等地.
浏览:0
储氏宗谱 [2卷]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四德堂, 民国13[1924]续修. 存65册.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不全. 从卷2之1开始拍摄. 缺卷2之6-28. 编纂者, 及始祖, 始迁祖资料均不详. 宗派(7-26世) : 叔仕浩启, 聪明睿志贤, 良达恩光万, 枝春茂德诚, 昭. 七世祖 : 储叔镇. 下有子 : 储仕贤 ; 储仕箎. 散居地 : 安徽省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