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英语:Deity)在汉语中有不同的含义,常和宗教有关。其中一种含义是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不受自然规律限制,反之却高于自然规律,主宰万物和世界,能对物质世界加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中,多少存有这种概念,但因各地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人们对神的认知却又千变万化。

神相关文献
各国神话中的战神
各国神话中的战神,中国神话1、战神刑天:“上古十大魔神”之一。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
查看全文
神鹰与神虎
神鹰与神虎,早先,每当过新年的时候,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就在门两旁粘贴上老鹰与老虎的画像。老鹰
查看全文
石拆神根拆神
概要古事记之记载据《古事记》上卷之记录,伊邪那美命产下火之迦具土神时遭之灼伤而亡,悲痛的伊邪那岐命持十拳剑砍杀后者,剑锋之血喷溅岩石,化成石拆神、根拆神、石筒之男神等三神。日本书纪之记载而《日本书纪》卷第一神代上记载的第六种说法与前述桥段类似,伊奘诺尊拔出十握剑,斩轲遇突智为三段俱化成神,其中剑锋的滴血化作磐裂神、根裂神、磐筒男命(或云磐筒男命与磐筒女命)。不过第七种说法为血染天八十河中的五百个磐石,化成作磐裂神、根裂神,子神则为云磐筒男命与磐筒女命,复生子神经津主神。解说江户时代国学专家本居宣长所撰之《古事记传(日语:古事記伝)》认为,“拆((日文)サク)”应出自《延喜式》卷第八神祇八的“祝词”中,有一句“磐根木根覆‘佐久’弥氐”的“佐久”,指的是岩石凹凸不平的地方。江户时代后期的国学专家橘守部(日语:橘守部)则认为,“拆((日文)サク)”应作“裂开”解释,也就是伊奘诺尊那把十握剑具有“...
查看全文
酒神与太阳神
尼采的理论悲剧的诞生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酒神”与“太阳神”做为一组二元对立的精神范式典型,他以醉境和梦境分别形容酒神状态和太阳神状态。太阳神精神象征的是美的外观,“我们用太阳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是一种形式美、节制和对称、是分析和分辨。太阳神精神象征的是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视觉艺术。而酒神精神来源自古希腊的酒神祭。在酒神祭中,人们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酒神状态的迷狂,它对人生日常界线和规则的破坏,期间,包含着一种恍惚的成分,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淹没在其中了。”是一种狂热、疯狂的快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消弭了,成为了称为观众的一体。酒神精神象征的是浪漫主义、音乐和表演艺术。尼采相信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希腊悲剧同时蕴含太阳神(演员的对话部分)和酒神(歌咏团的歌唱部分)的精神。然而,欧里庇得斯却舍弃了酒神精神,
查看全文
神田明神
和动漫结合的新气象在日本电视动画《LoveLive!》中,神田神社直接出现且成为了主角群之一的东条希兼职担任巫女的打工地点,该神社和其正前方的阶梯《明神男坂》,也因此成为了该动漫支持者心目中的的“圣地”。而神社方面也和《LoveLive!》官方进行合作进行宣传,指定以东条希为神社官方二次元代表人物,并且已经发售了东条希绘马、护身符等周边。2014年12月31日,在LoveLive!官方的万代频道直播的特别节目“ラブライブ!2014年ありがとう忘年会~μ"sと过ごす大晦日SP~より”(LoveLive!2014感谢忘年会)中,正式宣布了2015年将会与神田明神合作,参与神田明神两年一度的大祭典神田祭。且2015年适逢神田明神搬迁至今址400周年纪念,将会进行比以往更盛大的庆祝活动。^/994614御宅圣地《神田神社》官方偶像登场-宅宅新闻^ht...
查看全文
神相关标签
家族谱大览
(二)华夏神话人物
(二)华夏神话人物
华胥国 华胥国又称华胥古国,是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一位杰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华胥氏所创立的国度。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1] 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伏羲和女娲 ,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 华胥国,传说中虚拟的理想国度,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华胥氏作为华胥国的女首领,“其治国有方,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追求治世强国,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复兴华胥国的辉煌,于是有了“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而后天下大治”的典故。 中文名 华胥古国 外文名 huaxuguguo 释义 理想国度 出处 《列子·黄帝》 起源 相传为华胥氏所居之国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华胥镇[1] 建议游玩时长 2到3小时 周边景点 华胥陵[2] 适宜游玩季节 春秋夏三季 由来 据说黄帝即位三十多年,因思天下大治之事,三个月无心治理政事,忽一日梦游到华胥氏之国,见其国上无国君,下无贵贱愚贤之分,人民无所嗜好,既不恋生也不畏死;既无亲疏背向之隔,也无爱憎利害之心,是一个没有人间利害得失的奇妙极乐世界。黄帝醒来,如获养身治国之道,又过了二十八年,国家大治,差不多同华胥氏之国一样,而黄帝却仙逝了,百姓因此恸哭,两百多年恸哭不绝。[3]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构想自己的未来,在传说的华胥国中,没有统治和被统治之分,人民没有超出必需的欲望,也淡然面对生死。对人对物,以一待之,毫不偏废。既不爱惜什么,也不畏惧什么。一切都顺其自然。这个理想国是天下为公无有尊卑等级的大同世界;在《道德经》里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在《列子》中里是《黄帝篇》里的“华胥国”;在《庄子》里是“至德之世”;在陶渊明笔下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在《无能子》里是“无夺害之心,无瘗藏之事”的太古之世。 黄帝从这个梦中受到了很大启发。黄帝一醒来心情愉快,召来手下的大臣,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专心养神养身,希望能学到保养保养身体、应付外物之道,最后却没有得到。今天竟然梦到了这样的事情。如今我才知道,这道不是说想求就能求到的。我终于知道什么是道了,我得道了!但却无法告诉你们。” 此后黄帝便以此治国,二十八年之后,天下大治,几乎和华胥国完全一样了[4]。在他死后,这种局面仍然延续了二百年。其实黄帝所谓的道,不过就是道家之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而已。因此,后世将黄老并称,共同看作道家的创始人物。 历史记载 华胥国最早见诸史书于《列子·黄帝》[5],此外《新唐书》中的州来,以及《山海经》等史籍记载的华胥氏之后生活的地方等也曾是历代探讨的华胥之国地望所在。 《列子·黄帝篇 》 (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之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入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列子·黄帝篇》[2] 《山海经》华胥之后 《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娲“以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智慧无穷,力大无穷。“烧芦灰而止淫水,斩黑龙而降水妖”。但是在远古的时代,在人们的心智并不成熟的时代,人们只能信仰“神”的力量,只能相信“神”的力量。所以极有可能,人们将治水这种运用人类的力量,而战胜自然的行为“神”化,等同于本身所拥有的“神力”。华胥和他的儿女女娲、伏羲都成为神仙,华胥国也就是西方《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 《新唐书》中的州来 据《新唐书》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干,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伊侯之墟就是伊尹相汤的亳州,都五百里为甸服,老子母益寿氏女婴敷寿州人,苦音古,古国之意,周武王封神农氏之后于谯,其国名是州来,州来之意从神仙所居之州而来,神仙之国也。《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地所在的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河南商丘一带。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国语·郑语》中的华地 《国语·郑语》:(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郐),鄢、蔽、补、丹、依、𫘣、历、华,君之土也” 历先为国后为邑后为乡,“历史”之称可见历国之古。历又作濑今作涡。历、华并提,华就是古华胥国,后为蒙地,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又名《南华经》。又传说舜目重瞳,是把“华”解释为眼睛人之神户。故华之南为寿,人之眉主寿称华盖。“华”居十之上,是天下之中也。重回千万年的记忆,神仙之国古华胥国确实令人神往。 华胥地望 陕西说 从现代考古学和人类社会学研究可知,华胥氏是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的一支,生活在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渭河流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代表。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蒙昧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自然、淳朴、和谐成为文明时代提倡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道家的社会理想,于是便有了华胥国的社会模式。[6] 华胥国位于今蓝田县华胥镇,《纲鉴易知录》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华胥,在今陕西兰田县,小渊日渚。”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大体而言,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约20公里的蓝田县华胥镇[7]。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1]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张中和认为:大量的史载、遗物,可资佐证:三皇时代的部落中心即华胥国。华胥的姓氏为风,是现西安市蓝田人。她处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娲和伏羲的生母,又是华胥国末期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是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与天地八荒进行抗争和孕育文明的领军人物。 山东说 菏泽:据《禹贡》及《菏泽市志》记载,华胥国在雷泽,即今天的菏泽市一带,还有史学家考证在巨野县城区一带。 台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与《哀公十四年》均日在齐地(今山东博山县)。台同邰、骀,《左传·哀公六年》云:邰在今山东章丘县。《大清一统志》载:“章丘县西朝阳故城有赫胥墓”。既然华胥后裔之墓在此,那么这个华胥国(即部落)也就在今山东章丘,华胥亦自然生于此[8]。 山西说 《左传·昭公元年》云:“汾川”,“则台骀汾神也。”《论衡》写作“台台”。《路史·后纪四》称默台、墨台,即台台。今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马有骀神庙,其他县市也各有台、骀之地名。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山西南部,华胥生于此[8]。 浙江说 台州是传说中的“华胥氏之国”,很多书籍记载了黄帝与台州的故事。略摘录如下: 唐·王瑾《广黄帝本行记》有黄帝“藏丹经于委羽山,最后息驾反真,乘龙升天为太一君”等记载。 宋·临海人陈耆卿著《嘉定赤城志》和《民国临海志》、《台州道教考》等书都记载了《列子·黄帝》“黄帝梦游”的典故,“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十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夸父逐日之所践”。夸父即不少文献中与黄帝并称的炎帝。《史记·晋语四》称:“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有轩辕黄帝“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的记载。 明·万历《仙居县志》引南朝宋孙诜《临海记》云:“《韦羌山》此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 清·戚学标《台州外书·遗闻》云:“华胥洞在巾子山两峰交界山腰”。 清·胡昌贤《委羽山记》称:轩辕黄帝慕道周游四方,求解三一真气之要。遂南浮于江,登会稽至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炼九鼎之丹于缙云……而付之以丹经,藏于委羽山。 《华胥氏之国》所指的“弇州”、“台州”古地名在那里呢?张湛云:“不必便有此国。”但弇州的临海、天台、黄岩、仙居等地却有黄帝神话传说。说不定弇州(今江苏太仓)、台州(今浙江台州)这一广阔地域还真是黄帝时代传说的“华胥氏之国”。[3] 华胥遗迹 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别名卸花城,古华国的国都,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北部门户和军事重镇。著名的华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也是传说中古华胥国所在地。 华阳故城虽然仍有东周城址转折收缩的遗风,但在四面城墙及城角加筑了用于守城和瞭望的马面,数量达10个之多,是目前所知最早全方位配置马面的一座古城,也是当时城防体系最完备的中原战城。其防御墙也是东周城址考古的首次发现。 战国时期护城河、防御墙、城壕、防卫坑等大型城防设施的遗迹,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军事战争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商代二里岗时期和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6年11月21日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胥陵 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是华胥氏死后安寝的陵地,它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是一块纯阳的风水宝地。[2][2]华胥陵原周长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陵区古柏参天,钟鼓高悬,殿宇祭台雄伟,常年祭祀不断。 据许多史书记载,中国上古时期有过一个华胥国,且有遗址存在。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为三皇故居,境内华胥陵”。明·清七部《蓝田县志》均载“蓝田有华胥氏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故居。”《陕西通志》中说:“羲母(风华胥)陵在蓝田县北35里”。《蓝田县志》中说:“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根据这些记载,华胥陵遗址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宋家村。 华胥陵周围分布着许多同华胥氏与之有关的人文遗址、遗迹。有华胥沟、三皇庙、毓仙桥、阿氏村(娲氏村)、女娲堡、补天台、人宗庙、磨合山、华胥窖、画卦台等。伏羲创建《八卦》时的“画卦台”;雷家庄相传是当年“雷泽”的所在地;传说“华胥窑”是华胥氏履大人迹后,感虹而生伏羲女娲的窑洞;“毓先桥、毓圣桥”相传是华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娲时所走过的桥梁;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通有关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的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四个字,左右两边分别是“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八个字。宋家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明代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华胥国”字样,左右两边分别刻有“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八个字。这些都是十分珍贵人文遗址与实物。也都进一步印证了《陕西通志》“羲母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的记录。华胥陵是中华大地上一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冢,是一个令全球华人向往祭奠的圣地。[2] 文学作品中的华胥国 黄帝神游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列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因为黄帝的这个梦,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华胥国一词具有了三层意义。第一,被视为远古盛世的象征。如晚唐诗人曹唐,在《圣帝击壤歌四十声》诗中,对唐尧盛世予以热情歌颂,对华胥国那种朴素、安逸、衣食富足而又道德高尚的太素之乡,寄予深切的企盼。其中有句曰:“寤寐华胥国,嬉游太素乡。”第二,被视为可以逃避现实烦恼的乐土。如黄庭坚《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休莫。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陶陶兀兀,形容沉湎于酒,放纵傲慢。这几句是说,只有沉醉于酒,才能不再去想追名逐利,才能充分享受风花雪月。第三,作为清美之梦的代称。如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是说自己怀念美丽的情人却无法相见,只能在梦里与之重逢了。无论是哪种意义,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华胥国也曾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二刻拍案惊奇》里有一个故事叫《田舍翁时时经理,牧童儿夜夜尊荣》,讲的是一个孤儿叫寄儿,生来愚蠢,不识一字,替人家做苦力为生,后来又签字画押,被土财主雇去放牛,穿着破布袄,晚上睡在草房里。 一个道人看中了寄儿的道骨,想带他出家,寄儿不愿意,于是道人就传授了寄儿一句五字真言,就是“婆珊婆演底”,说是睡觉前将这五字真言念上一百遍,就可以夜夜快活。寄儿遵照道人的嘱咐,睡觉前整整念了一百遍,然后入睡,在梦里进入了华胥国,在华胥国里,寄儿献万言长策,被任命为著作郎,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上任。从此以后,寄儿白天劳苦,晚上就念“婆珊婆演底”进入梦中华胥国,饮美酒,享佳肴,看歌舞。被招为驸马后,又因消除玄菟、乐浪两个邻国的威胁,立了大功,被封为黑甜乡侯,富贵到了极点。到后来寄儿在放牛时发现了一窖金银,献给土财主,被土财主收为养子,开始享受富裕生活,五字真言也不念了。但从此以后,白天和晚上开始颠倒过来,白天享富贵,晚上做恶梦。原来传授五字真言的道人又来了,他向寄儿讲明了其中的道理:白天享富贵的,晚上就要做恶梦;白天劳苦的,晚上就进华胥国享受富贵。 这个故事是是根据《列子》中的故事改编的,又加入了黄粱梦故事中的细节。《列子》中有一篇讲黄帝即位十五年后,白天睡觉做了一个梦,梦游华胥国。华胥国里没有君主,一切都是自然状态,老百姓都没有嗜欲,不以生为乐,不以死为恶,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和谐,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爱憎,无利无害,因而也没有争斗,没有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那个国家的人都没有恐惧,甚至入水不溺,入火不热。这样的一个国家简直比天堂还美好。后人就用“华胥国”来指美得不能再美的梦境。[2] 《列子》中的另一篇故事讲的是周朝有一个富翁,有很大的一份家业,天天想着家业,想着如何挣更多的钱,弄得身心俱疲,而到了夜晚,一入睡就做梦,梦见自己给人家当奴仆,累得要死,还要受主人的辱骂和鞭打,痛苦得在梦中叫唤,一直到天亮。而这个富翁使用的一个老奴仆,年老体衰,还要整天地劳作,但是一到晚上就梦见自己成为国王,大权独揽,吃喝玩乐,要啥有啥,快乐无比。当有人对这个奴仆如此辛劳表示同情时,这个仆人说:“人生百年,一半白天一半黑夜。我白天为奴仆,很辛苦,但是到了晚上就成了君王,其乐无比。有什么可怨恨的呢?”那个富翁为晚上梦中的辛劳而烦恼,他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你白天是富翁,享受富贵,晚上做梦自然就要劳苦,这是自然的规律。你想白天黑夜都享受,怎么可能呢?” 后世纪念 首届华胥文化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北京大学陆地教授、中国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东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琳等五十余位国内知名文化、历史、考古、经济及产业专家齐聚古城,在华胥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华胥氏的伟大功绩及华胥文化的深远影响,为全球华夏儿女架起探索追寻华胥文化的桥梁,奉献一场寻根问祖的文化盛宴。[9] 参考资料 [1] 华胥氏的来历.西部网 [引用日期2015-12-29] [2] 华胥陵—中华民族的母亲陵.人文社科网.2014-8-7 [引用日期2014-08-07] [3] 皇帝梦游 华胥台州.台州文学艺术网 [引用日期2014-12-25] [4] 《列子》黄帝篇:黄帝既寤,怡然自得,伏羲女娲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 [5] 《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6] 《唐代诗文中“华胥国”意象及其内涵》,韩理洲,张争光,韩绪耀,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9卷,第4期 [7] 《华胥氏与伏羲、女娲故里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世之,《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中华始祖母华胥考.道客巴巴 [引用日期2014-08-22] [9] 首届华胥文化论坛在西安举办 五十余专家探索华夏民族文明根脉.中国青年网
浏览:5187
1.张氏族谱 : 四川省大竹县神合黉公宗族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99(四川渠县印务公司承印). [34], 220页 : 世系表, 插图, 肖像. 受姓始祖: 张挥. 始迁祖: 张黉. 散居地: 四川省大竹县神合乡等地. 江西建昌
浏览:100
1.神木南鄕王家庄家谱, 1, 1368–2009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4
湘潭神冲李氏四修家谱 [24卷]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万叶堂藏, 民国8[1919].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 一世祖 : (元) 李太二,字主中,号极庵. 原籍江西省瑞安府高安县,世居铁牛渡君山村. 明洪武任湖广省长沙府浏阳县防守,留家府城白茅冲. 神冲始祖 : (明) 李廷辅,字宣翊,号祖兴. 明宏治间迁湘潭戊寅港神冲. 廷辅公二世下分策 ; 简 ; 篪三公房. 散居地 : 湖南省湘潭县, 浏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 : 戊寅港神冲李氏家谱. 版心题 : 李氏四修家谱. 湖广长沙府浏阳县桂林村
浏览:100
厚狭郡万仓村、松ヶ瀬村各神社伝来并家谱
原図书: 写本、1册 。 所蔵者: 山口県文书馆。 要约:山口県厚狭郡万仓(现: 同郡楠町)の宫尾八幡宫、若一王子宫、宗像大神宫、五所摂社と松ケ瀬村(现:山阳町)の 贺茂大明の伝来の他、元祖重通(年代不详)から十六代忠重(1800年前后の人)に至る贺茂大明神神主河本家の家谱を収む。 山口県文书馆。毛利家文库; 社寺 134。
浏览:0
湘鄉神泉周氏族譜 [45卷, 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惇叙堂修, 民国15[1926]. 存11册 : 世系表. 版心题 : 湘乡神泉周氏七修族谱.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7-14, 27-28, 33, 38, 41-45. 共缺17卷. 始祖 : (三国时代) 周公瑾. 湘乡始迁祖 : (元明之际) 周应远,名长白 ; 周思诚.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江西省庐陵县
浏览:100
神导读知识
小满祭车神
小满祭车神
在小满节气这一天祭车神是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民俗习惯,在24节气中小满这一天中祭车神的车主要指的是用来灌溉农田的水车,在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而水车是古代农耕排水灌溉所用的水利农具,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水利和农业用具,而小满祭车神的习俗是由来已久的,在传说中水车的“车神”是一条白色的龙,在古时候农业和水利都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农业中的灌溉用水,所以祭车神在古代主要是为了祈福,在祭车神的过程中农家人会将一些祭品放在水车前面,用香烛来进行祭祀和祈祷,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在仪式过程中会将水倒入农田中,寓意水源涌旺,祈福当年风调雨顺。 此外,从祭车神这个日子上还有小满祭三车的风俗说法,这边的三车指的便是古时人们生产、生活所用的丝车、油车、田车三样用具,在谚语中和祭车神相关的还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在古时小满当天三车齐动,热闹非凡。
浏览量:2147次
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月亮我们都知道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而在中国古代,关于月亮,有着很多的神话故事,其中包含了我们所熟知的“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关于月亮相关的相关神话人物以及事物有很多,诸如“广寒宫(月宫)、嫦娥、吴刚、桂花树,以及月兔、蟾蜍等”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月亮传说相关的诗、词、书画也是数不胜数。从民俗中来看,我们每到中秋大家都有赏月的习惯,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而诸多关于月亮相关的故事慢慢也形成了和月亮相关的“月文化”。 从古至今相对来说月亮在多数时候都是团圆的一个代名词,在古代的美称有多种。正月十五的时候是月亮格外圆润皎洁的一个时间点,在古代时期人们对月亮一直有着自然崇拜,尤其在古代早期在“秋分”和“中秋”的日子里都有着比较重要的“祭月”活动,其实从现代随着科学认知的不断升华,无论是“祭月”还是古代流传至今对于月亮相关的神话故事,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以及大千万物的一种美好期待和民间信俗文化的延申。【古代月亮相关的神话故事盘点】 嫦娥奔月: 嫦娥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位在不少古代传说故事中都会提到的人物,和月亮相关,而“嫦娥奔月”主要讲的是嫦娥因吃了西王母给的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的一个故事,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后羿的妻子。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从古代文献来看最早见于西汉刘安创作的论文集《淮南子·览冥训》,在《吕氏春秋·勿躬》有句云“尚仪作占月”,清人毕沅作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即认为嫦娥的原型是《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 吴刚伐桂: 关于吴刚伐桂也是一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传说故事中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而他用斧头砍了桂树之后桂树的树干马上会愈合,桂树则永远也砍不倒。古代对于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描述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其中有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的描述。 月兔捣药: 关于“月兔捣药”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见过,这在不少古诗中也都有提到过月宫中的玉兔,这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主要是讲在月宫中有一只浑身洁白如玉的兔子,人们称其为“玉兔”,而白兔拿着玉杵,一直跪地捣药,这个玉兔的形象在关于民间多个玉兔捣药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说法,而关于月兔捣药的出处,见于汉乐府《董逃行》,而在晋代魏晋时期名臣、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句。月有玉兔之传说,在古代民间流传已久。
浏览量:2209次
祭灶神是哪一天
祭灶神是哪一天
祭灶神是每年农历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南方)或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北方),就是小年哪一天。 祭灶是我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而民间祭灶神主要源自上古时期古人对于拜火的习俗,我们不妨看一下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里面就有关于当时祭灶神相关的描述,其中有:“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而在宋代时期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还有《祭灶诗》一首流传后世,其中就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的记载。 从对“灶”字的理解上来看,古代的时候也不光是指灶台,《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在历史中留有很多的传说,从时间上来看就是现在小年这一天,所以在南北小年当天大家都有祭灶的习俗。
浏览量:1617次
大年初四迎财神
大年初四迎财神
大年初四是在中国农历上的正月初四,在民俗上也称作“羊日”,而同时历来也是中国民间祭财神民俗的一个日子。 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从历史中民间角度来看,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会在一起吃“折罗”而“扔穷”,而同时也是准备祭财神的日子,相关的民俗就有“迎神接神、接五路”等,在古代的时候正月初四子夜,往往一些民间百姓,尤其是做生意的商人会准备糕点、香烛等物虔诚恭恭敬财神,传说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而在大年初四这一天就开始在以前多是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初五开市,以图吉利,也名曰“抢路头”。
浏览量:1527次
清明节蚕花会
清明节蚕花会
蚕花会是清明节时期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在以前清明节时候蚕花会往往较为流行于南方养蚕的地区为多,例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新市”等地都有蚕花会的民俗习惯,是一种和桑蚕文化紧密联系的民俗活动,清明节蚕花会在一些地方也称为“蚕花庙会、轧蚕花”,每到清明节前后举办蚕花会的地方便会各位热闹,在蚕花会上往往还会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有“迎蚕神、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等多种民俗活动,不少和南方地区的水乡特色和当地民俗有关,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以想融合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 清明节蚕花会在起源上实质与蚕农祈丰的习俗有关,而民间中对于蚕花会的来源说法往往有两个,一个是纪念东晋时期将领朱泗有关,另一个说法是和纪念西施有关,在蚕花会这个日子人们蚕农们在以前还有祭拜“蚕花娘娘”祈求蚕茧好收成的习俗。
浏览量:13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