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弹劾

弹劾

弹劾,世界上很多拥有宪法的国家可以进行弹劾,比如美国、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菲律宾、爱尔兰、韩国等地,主要应用于总统制或半总统制的国家。按照一些国家的宪法的规定,立法机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行政机构同意就可以取消政府的行政职能,弹劾是这样的行动中的第一个阶段。

弹劾的英文impeachment来自拉丁语,是被捉住的意思。这个词也与现代法语中的动词empêcher和现代英语中的impede类似,意为“阻止”。中世纪以来常认为该词源于拉丁文中的impetere(攻击),但这是错误的。Impeachment一词在法律界更常用于场合,即对证人的诚实可信提出质疑。

弹劾通常很少见,弹劾实际上只是法律上的指控,相当于刑法中的起诉。被弹劾的政府官员面临着立法机构接下来的投票表决(可以由不提起弹劾的另一个立法机构主持),来决定是否对弹劾的的指控定罪。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要求投票结果是压倒性多数才可定罪。

弹劾相关文献
余靖弹劾京官遭疯狂报复
余靖弹劾京官遭疯狂报复,宋朝是个文盛武衰的时代,文人主政,士大夫治国,似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其实,这是表
查看全文
弹劾了一个小官却遭到了报复
弹劾了一个小官却遭到了报复,古有“唐宋八大家”之称,显然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人主政,士大夫治国,似乎
查看全文
宋朝怪事:弹劾皇亲国戚没事弹劾小京官却遭疯狂报复
宋朝怪事:弹劾皇亲国戚没事弹劾小京官却遭疯狂报复,在宋朝当官会碰到这样的一种怪事,那就是弹劾皇亲国戚没事,弹劾一个小京官却遭疯狂报
查看全文
唐代御史与弹劾制度(图)
.h1{ 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22pt;MARGIN:17pt0cm16.5pt;LINE-HEIGHT:240%;TEXT-ALIGN:justify } .h2{ FONT-WEIGHT:bold;TEXT-JUSTIFY:
查看全文
辛弃疾被弹劾两次的疑案
在上一章中我们说到,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这时,南宋朝廷的监察官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弹劾。 关于这桩公案,《宋史·辛弃疾传》的记载十分简单。它说辛弃疾在这次任江西安抚使后,“以言者落职”。“言者”就是“言官”,是宋代对有弹劾官员权力的御史或谏官的称呼。“落职”的意思是撤销了某位官员的“贴职”这种荣誉称号,跟我们现在的“撤职”不
查看全文
弹劾相关标签
宪法
政治行为
政治术语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