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正月

正月

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中旬或下旬)。正月处于北方的农闲季节,也是庆祝新年到来的一个月,在习俗中通常把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在中国古代,正月还称为建寅孟春杨月太簇泰月春王。在日本则称为睦月,有“和睦融融”之意。

正月相关文献
正月年
正月年,在很久以前,哀牢山里有一个叫窝尼浦卡的寨子,居住着一个憨厚、英俊、勤劳、善良的哈
查看全文
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正月的来历是什么?
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正月的来历是什么?,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正月的来历是什么?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正月初一,在
查看全文
正月十六
大事记出生武周大足元年,李白。金太祖天辅六,海陵王完颜亮。
查看全文
正月
主要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元始天尊万寿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破五节,迎玄坛爷(迎财神);正月初六,清水祖师诞辰;正月初七,汉族人日(七元节)、傈僳族刀竿节;正月初九,玉皇上帝万寿(天公生);正月十五,元宵节;天官大帝诞辰正月十七,苗族芒哥节。参见庙会集市
查看全文
正月 来历?
人们习惯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另据史籍记载。周朝时,许多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处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穿破,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这样一直沿用到现在。
查看全文
正月相关标签
农历正月各日
农历正月日历
正月
正月导读知识
正月初三的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三的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叫天庆节,是宋朝的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下旨,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这一日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正月初三,也称为赤狗日。在古代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会给人带来不吉利。因此,正月初三不宜外出,既不出门拜年,也不在家宴请宾客。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当中,正月初三的晚上也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一说在这一天,一般都是早早睡觉,以免扰乱了鼠辈成亲,还在屋子角落洒米粒、糕饼等供老鼠食用;一说早早睡觉是为了扰乱老鼠成亲,使它们看不见从而减缓它们繁殖的速度。在民间,正月初三也被认为是谷子的生日,在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祈求来年的谷子有个好的收成。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正月初三还是做寿的日子,在福建莆田仙游,有个与别地不同的做寿风俗,这就是老人年龄满“十”那一年,不管是哪月哪日出生的,做(祝)寿的日子一般都在当年的正月初三举行。这还与九鲤湖仙梦有关。据说,之前有一位秀才,母亲因病眼睛失明,秀才四处求医,秀才做梦时一个仙人告诉他:“人进山来寻白水,治愈原在祠后喜。”后来几经曲折,秀才终于找到了仙泉,又在老医生的治疗下,秀才的母亲终于治愈了。这一天是正月初三,秀才母亲的七十大寿是在三月份,秀才就将大寿定在正月初三,以庆祝双喜临门。这也是正月初三是做寿之日的由来。
浏览量:1899次
正月初二的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二的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俗称“迎婿日”。 正月初二的习俗有: 1、回娘家 这一天最广为人知的传统习俗,就是“回娘家”。 这一天,回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而且礼品的数量以双数为宜。女婿也要精心准备,回娘家拜年,在娘家人的面前,也算是一回年终考核呢,娘家人会“难为”女婿,图个热闹场面,在这背后,体现的还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家庭家族观念,一家人也会选择在这一天拍一张全家福。 2、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你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在这天均举行祭祀活动,祭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3、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也会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 4、吃面条 民间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所以大年初二要吃面条,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记得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面”的风俗。 5、食日昼 女儿回娘家,必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但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思念。 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浏览量:1790次
正月初五是几月几号
正月初五是几月几号
正月初五是农历上的一月初五,在阳历上的日期对照农历每年就都不一样了,例2022年的正月初五就是阳历的2月5号。可以说每年的壬寅年正月初五全国各地的过年方式都差不多,这是我国过年期间传统的节日之一,在以前也俗称破五节,在古代关于这一天还有很多的禁忌,古籍《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通常来说每年农历年的正月初五对应的阳历日期大多时间区段范围是在1月25日至2月24日之间。未来历史上的正月初五时间:2026年——2月21日2025年——2月2日2024年——2月14日2023年——1月26日2022年——2月5日
浏览量:3166次
农历正月初七
农历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又被称为人节,是源于古代的中国神话,传说在这天是人类的生日,所以民间就把这一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正月初七的习俗1、摊煎饼在古代民间,这一天是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2、戴人胜,戴花胜上面也说到戴人胜这个习俗从魏晋就开始了,在这一天,人们是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或者花朵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者互相馈赠。3、吃七宝羹这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特意在人日的时候食用,是用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比如在广东潮汕,会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每个菜都有自己的意义所在,所以在汕头市区的菜摊,在人日这一天就会把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也会接受的。4、吃面条在人日这一天,有的地方还会有吃面条的习俗,七寓意是为了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除了正月初七,还有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这三天,分别是小孩,大人和老人的日子,到谁的日子,谁就要吃面条。
浏览量:1585次
年初五迎财神
年初五迎财神
年初五迎财神是我国传统的民俗之一,在时间上大年的正月初五在阳历的时间上历年来看往往是在1月25日至2月24日之间,而这一天也称为“破五节”,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的典籍《燕京岁时记》中有云: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而从年初正月五迎财神的来历上往往是和民间信俗中的财神生日以及《封神榜》中姜子牙封神及“破五”有关,所以从民俗角度来看年初五这一天主要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俗是送穷和迎财神,对于这一天在以前古代的商人特别看重,其实本质上是图吉利,添喜庆。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能探索到和年初五迎财神相关的描述,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在这边描述的“抱路头”就是“迎财神”了。从民俗研究来看,迎财神之风俗往往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而在财神的信俗中还分为文、武财神和君财神,这里都有一些历史人物作为对照,往往在文财神对应的是商朝宗室大臣比干,而武财神则主要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赵公明和三国时期的关羽,而君财神则对饮的是后周皇帝柴荣。而正月初五这一天称为财神的生日主要原因则还是和宋朝时期的蔡京以及唐朝开元间人王元宝有关。
浏览量:15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