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木刻运动

木刻运动

木刻运动,中国美术家在1930年代发起的木刻版画创作及推广运动,主要为宣传爱国思想。

相关人物
木刻运动相关文献
美国的运动简介运动对美国的意义
美国的西进运动简介西进运动对美国的意义,美国西进运动的全过程开始于18世纪末,这次运动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随着西进运动
查看全文
木刻版画
木刻的历史明代木刻版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尤其是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
查看全文
造山运动
地形学两个会造成造山带的地质过程。上图:地壳侵入软流圈造成的分层效应(英语:Delamination(geology));下图:海洋地壳隐没。这两个过程产生不同位置的花岗岩(图中气泡点),花岗岩位置是该过程如何作用的证据。海洋地壳在隐没带形成非碰撞造山带。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碰撞造山带。大陆地壳一般不会隐没,只会抬升。造山带的形成是板块隐没作用过程的一部分,出现在海洋地壳潜入大陆地壳以下(非碰撞造山带)或者两个甚至更多大陆地壳碰撞的地区(碰撞造山带)。造山运动通常会造成长弧状结构,即造山带(Orogenicbelts)。一般来说造山带会有许多相当长的平行带状岩石构造,而且这些构造都有类似的地质特征。造山带与隐没带一起出现。隐没带地壳进入地幔熔融后产生火山,并形成岛弧的区域。弧状结构可以归因于板块的刚性和岛弧的尖端与下沉岩石圈的裂缝有密切关系。这些岛弧可能在造山运动中与大陆合并。造山运动的过...
查看全文
运动
有关运动的研究历史运动是人类最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史上各古文明中,只有古希腊人认真研究过运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阐述一套系统的运动理论,是古希腊人对运动研究的最高成就。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两种:天然运动(如天体的圆周运动和物体的自由下落)和激发运动(如投掷或推拉一个物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对于天然运动,这个力来源于自身重力,对于激发运动,则来源于外加力。17世纪,随着伽利略等人对运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意识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认识被牛顿总结为牛顿运动定律,得出了普适的运动方程,可以精确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经典力学。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运动的观念也随之修正。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已不足以完整的刻划运动,要以四维时空中...
查看全文
运动系统
参见肌肉脊髓脑运动学习
查看全文
木刻运动相关标签
版画
1930年代中国
中国美术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