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鲁国)

姓,名,是鲁武公的长子,鲁懿公和鲁孝公的哥哥。

前816年,鲁武公带着自己的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戏,想立他为鲁国的太子,仲山甫认为这是违背先王遗训的做法,极力劝谏,周宣王不听,还是将戏立为鲁国太子。这年夏天,鲁武公回国后就去世了,戏继承鲁国君位,是为鲁懿公。前807年,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鲁懿公,鲁国人立伯御为君。

前796年,周宣王伐鲁,杀伯御,仲山甫推荐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继承鲁国君位,是为鲁孝公。     

括简介资料
括相关文献
沈括
沈括,沈括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不仅精通地理,而且对天文、数学、医学、农业
查看全文
敬括
敬括,男,河东人也。少以文词称。乡举进士,出生于771。敬括(?—771),河东人也。少以文词称。乡举进士,又应制登科,再迁右拾遗、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天宝末,宰臣杨国忠出不附己者,括以例为果州刺史。累迁给事中、兵部侍郎、大理卿。性深厚。志尚简淡,在职不务求名,因循而已。大历初,叛臣周智光伏诛,诏选循良为近辅,以括为同州刺史。岁余,入为御史大夫。迟重推诚于下,未尝以私害公,士颇称焉;而从容养望,不举纲纪,士亦以此少之。大历六年三月卒。
查看全文
括号
用法与范例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这种括号叫“句内括号”,紧贴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此外,句内括号的解释文字末尾不能加点号。例: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放在句末的标点之后。此外,句外括号中的解释性文字的句末点号应该放在括号内。例:“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在行文中纯属注释上文的,多半用()。”“在行文中为补充说明而文气可以联贯的,多半用————。”其中“()”又称“小括号”、“圆括号”或“括弧”;“[]”又称“中括号”或“方括号”;方头括号【】又称“鱼尾括号”、“鱼尾号”,有时用作词语注释,例:【括号】标点一种。数学应用初等数学常用“()”、“[]”、“{}”三个层级的括号,称为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四则运算时,在括号内的...
查看全文
儋括
参考条目单公子愆期周灵王参考资料《左传》
查看全文
括(kuò)姓
括(kuò)姓
查看全文
括相关标签
鲁国人
西周人
家族谱大览
高氏家谱 _ 登封市磴槽村(包括箭沟村)
原书: [河南登封 : 编者], 2009. 全1册(217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 注 : 此族高氏之始祖于明洪武间由江西迁河南,居登封磴槽村. 前11代资料均不详. 此谱由12世祖开始记录. 12世祖 : 高文明. 二大派祖(14世) : 高选宁 ; 高选安. 皆为董公之子. 选宁派下房祖(16世) : 高士奇(一门) ; 高士忠(二门). 选安派下房祖(16世) : 高士选(三门) ; 高士升(四门). 皆为伦公之子. 士奇房下支祖 : 高田德(迁箭沟村) ; 高九德(迁冯家门村). 散居地 : 河南省登封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 : 高氏家谱.
浏览:100
高氏家谱 : 登封市磴槽村(包括箭沟村)
原书: [河南登封 : 编者], 2009. 全1册(217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 注 : 此族高氏之始祖于明洪武间由江西迁河南,居登封磴槽村. 前11代资料均不详. 此谱由12世祖开始记录. 12世祖 : 高文明. 二大派祖(14世) : 高选宁 ; 高选安. 皆为董公之子. 选宁派下房祖(16世) : 高士奇(一门) ; 高士忠(二门). 选安派下房祖(16世) : 高士选(三门) ; 高士升(四门). 皆为伦公之子. 士奇房下支祖 : 高田德(迁箭沟村) ; 高九德(迁冯家门村). 散居地 : 河南省登封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 : 高氏家谱.
浏览:0
括陽豐氏宗譜 [8卷,含首末各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4[1896]重修. 4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 受姓始祖 : 姬丰. 郑国姬稷公子,韩良佐灭国后,以丰为姓. 遂昌富石鼻祖 : (宋) 丰道,字时通,行四. 迁武强县富石丰村. 下丰始祖 : (明) 丰光世,又名正. 于洪武间迁居吴宾郭(今本里下丰). 林后村上门始祖 : 丰永琐,字本南. 自富石迁居林后村上门. 林后村下门始祖 : 丰永珙,字本辰. 散居地 : 浙江省遂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谱序题 : 丰氏宗谱.
浏览:100
2.义门陈氏宗谱, 2, 卷首1: 总括图 大宗引 历代世系, 盘古~(周)1世胡公满起., 189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德星堂, 记事至清光绪23[1897].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六续修谱人员 : 陈继玟,字玉鸣 ; 陈志中,字萃临,号翼卿凌风氏 ; 陈本佩,字瑞璋 ; 陈本周,字文光.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6, 卷8. (见第1册卷首,影像61页之凡例所述). 注 : 本谱之谱序修于清光绪7[1881]. 但实际记事至清光绪23[1897](见第6册-卷3, 影像75页). 受姓远祖 : (周) 妫满.谥胡公. 盘古35世孙. 封于陈都宛邱,后以国为姓. 义门宗祖 : 陈阔,字伯宣. 满公73世孙. 由泉州迁江州德化. 乐平庄祖 : (宋) 陈才成,名鼎. 满公85世孙. 迁鄱阳马尾港. 始祖(1世) : (明) 陈伯荣. 才城公19世孙. 自乐平庄景德镇宦隐冈邑. 居上伍乡道观河之东北. 始迁祖(4世) : (明) 陈文贵. 新甫公之子. 正德间迁居黄冈坳(黄麻坳). 文贵生八子 : 陈仲才,字一元 ; 陈仲谦,字符二(止) ; 陈仲贤,字符三(止) ; 陈仲旻,字符四 ; 陈仲信,字符五(止) ; 陈仲伦,字符六(止) ; 陈仲英,字符七 ; 陈仲豪,字符八(迁荆州松滋县). 仲才公下派祖(7世) : 陈钟(八分,潮章长子) ; 陈玺(二五七九十分,潮智之子). 仲旻公下派祖(7世) : 陈登(三分,生一子: 陈应良) ; 陈銮. 皆为潮敬公之子. 仲英公下派祖(7世) : 陈凯(四分). 潮富公之子. 生六子: 陈应科 ; 陈应高 ; 陈应材 ; 陈应节 ; 陈应时 ; 陈应宽. 玺公下支祖(10世) : 陈正行(二分) ; 陈正言(拨入七分) ; 陈正谟(十分) ; 陈正邦(五分) ; 陈正立(五九分) ; 陈正学(九分) ; 陈正一(正七分). 玺公下戚家边支祖(10世) : 陈正道 ; 陈正行 ; 陈正令 ; 陈正善. 皆为照公子. 玺公下桂家冲支祖(10世) : 陈正夏. 照公第五子. 玺公下塝上支祖(10世) : 陈正俭. 照公第八子. 原宗派(3世新字辈起) : 新文仲潮单应单 正守明士世久宣 继志本宗维盛德 振家光国庆芳联. 联续宗派 : 陶器荣周锡 调元树汉勋 和居旌义聚 蔚起显传闻. 新增排行 : 宋君颁字远 虞映肇基长 家法垂帏训 朝书荷御光 德安昭统绪 果石肃冠裳 位列时锺秀 支传永发祥.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义门陈氏宗谱续编.
浏览:100
孫氏宗譜, 下冊_ 序言,世系考源,條例,各村概括,榮字行起世系,跋, 1992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族志编修委员会, 1992年跋. 存2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本谱仅存中册及下册. 世系部分按清光绪8年[1882]版本复印. 始迁祖 : (宋) 孙绅,字子朝,行顺一. 开宝间由严衢迁永康凤凰潭前孙里. 生三子 : 孙禄,行泰一(为本谱之祖) ; 孙福(居富阳) ; 孙祚(居三衢). 孙宅村派始祖(11世) : 孙还,行行十八. 居孙宅村. 子孙迁后里,桐琴,木杓塘,乌牛山等地. 塘里村派始祖(13世) : (南宋) 孙祎,行信二. 咸淳年间自永康迁居塘里. 厚莘村派始祖(13世) : (南宋) 孙衮,行信七. 咸淳年间自永康迁居厚莘村. 石上派始祖(13世) : 孙表,行信十四 ; 孙祈,行信十七(居当渡). 字行 : 顺泰康宁 孟仲季俊 杰文行忠信 庆尚仪礼英 庸奇迪和谦 贤逊道义兴 荣奎宏进禄 积德祯祥怡. 散居地 : 浙江省永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脊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华安县邹氏族谱, 1, 插图 序文 传赞 播迁概括 顺隆公下行传 世系等, 1994
原书: 华安县 : 邹氏族谱编委会编印, 1994年. 1册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开姓一世祖 : 曼父. 发祥地于齐鲁. 入闽始祖 : (唐) 邹勇夫,字愈. 河南固始人. 曼父之51世孙. 支祖 : (宋) 邹应龙,字景初,号仲恭. 福建泰宁人. 勇夫公之11世孙. 华安一世祖 : 邹顺隆,字素庵. 邹一郎公之独子. 应龙公之孙. 开基于永福漳平县永福乡陈村. 顺隆公生四子 : 邹智远(和春房祖) ; 邹智明(高石房祖) ; 邹智慧(上坪房,高安房祖) ; 邹智礼(汀州祖). 智慧房迁台湾始祖 : (26世) 邹绵 ; (28世) 邹文谦 ; 邹红土 ; (29世) 邹秋水 ; (30世)邹曹. 智远房迁台湾始祖(29世) : 邹昌生 ; 邹金榜. 其他迁台始祖(27世) : (清) 邹承辅. 居台湾省南投县. 应龙公下字辈 : 天高起青苍 祖德世衍长 宗功钦永秀 嘉惠士林良 继述唐虞业 华开文武章 仁义礼智信 日月献祥光 贤肖裔孙盛 承先启后昌 显亲扬孝悌 国泰自安康 忠贞千古誉 和睦万年香 诗书新景运 宇宙庆辉煌 散居地 : 福建省华安县 ; 台湾省台北市, 南投县, 宜兰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100
括导读知识
儒林外史简介概括
儒林外史简介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该书共五十六回,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
浏览量:1555次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的历史著名战役。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大军,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赤壁之战开战时正是寒冬,曹操的军队从江陵向东退,与孙刘在赤壁会师。曹军败北,退至长江北岸,周瑜率军驻守南岸。曹操的军营中又爆发了瘟疫,加上不善水战,正面临困局。曹操听身边谋臣的建议,命人将所有船只连在一起,试图减缓江面颠簸。这让刘备孙权一方有机可乘。周瑜手下的部将黄盖献计火攻,并向曹操诈降。黄盖带着十艘装满稻草的船驶向曹营,当时正赶上东南风,船行速度非常快,接近曹营时点燃了柴草,燃烧的船只借着风力直冲曹营,而曹操的船事先已经被连在了一起,皆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周瑜趁机攻打曹营,曹操大败,只能下令撤退。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巧用火攻,发扬了自身水战之长,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浏览量:2421次
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哪些
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哪些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主要是通过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而成,从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京剧——中国国粹之一,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汉族戏曲之一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现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豫剧——五大剧种之一 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居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浏览量:15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