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宣德炉

宣德炉

宣德炉,又称宣炉,特指明代宣德年间宫廷铸造的铜质香炉。宣德炉据传是明宣宗在1428年(宣德三年)特制的一批铜器,既有供郊庙等大型祭祀和宗教活动的礼仪用器,也有供日常生活的陈设器。有别于常见铜器,宣德炉由黄铜铸成,工艺精湛,在明末就与永乐雕漆、景泰珐琅、成化斗彩齐名,被誉为“精巧远迈前古”,是中国晚期铜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明末以来,宣德炉常用于室内焚香,仿造日渐盛行,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潮。自此宣德炉也泛指带有宣德年号款识的各类香炉,甚至在口语中逐渐变成铜香炉的代名词。

宣德炉相关文献
宣德炉
基本形制宣德炉的造型直接取法商周青铜器和宋代瓷器,古朴雅致。总体而言,敞口,短颈,扁鼓腹,足部则粗短有力。桥形耳以及兽形耳均比较常见。铭文年款多铸造于炉的外底部,与宣德瓷器近似,常见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几种署款方式。真伪争议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来源可考的宣德炉,是保存在青海省博物馆、原先供奉在瞿昙寺、底部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铭文的一件香炉。这件香炉是宣德帝赏赐,一直在寺内保存,流传有序,相关记录完整,故而争议较少。除此之外,所有传世品大多仅仅能够判断出大致的时代周期。如北京故宫收藏的宣德款铜熏炉,根据龙纹推断为清代仿品。
查看全文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陈巧生,中国铜炉大师,高级传统工艺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出身于铜炉世家,因高超的宣德炉制作技艺而闻名于海内外,更有“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的至高评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订了“陈巧生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保护规划。陈巧生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浇筑蜡模巧生炉的特色一是原料独特除铜之外,还有银,镁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蚰龙耳炉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巧生制炉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肌肤。炼铜浇筑清洗打磨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押经炉陈巧生制香炉以紫铜,锡青铜为...
查看全文
炉历史:宣德炉的前世今生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当时,为了制造出最为精细绝美的铜炉,朱瞻基亲自督促,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都必须通过层层筛选,精心细致测量,确定方案铸成实物样品后,由朱瞻基亲自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由此可见宣德炉工艺和选材上面的精益求精,其艺术美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讲一下当时的大环境。我们知道,明朝的高层决策者,是一群经济弱智(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不过分),纵观整个明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官方制定的合理的货币体制。从老朱时代开始,明朝效仿元朝发行纸币,就已经是一种典型的流氓行为,人家元朝发行纸币有准备金的好嘛!!!试想,明朝官方只负责纸币的发行,不负责回收(更别说调控了),发行数量毫无节制(没有对应的准备金属,加上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高层的弱智经济思维),发行当年,就已经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泛滥成灾,总的发行时间不超过二十年,就已经完败。福报...
查看全文
宣德炉也有A货——民间仿制宣德炉之风大盛
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提到:凡铜经炼五、六次则俱珠光宝色,有若良金矣。宣庙遂敕工匠必十二炼,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故其所铸鼎彝特为美妙。由于精炼,使铜质更精纯。明炉多薄壁,底部稍厚
查看全文
「宣德炉专题」炉器鉴赏——经典筒式炉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明朝宣德皇帝曾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宣德炉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明史文松荫抚琴图轴纸本淡设色故宫博物院藏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经典宣德炉套装陈巧生编号:67379今日炉器鉴赏——经典筒式炉:麒麟筒式炉陈巧生制[编号:77479]关于筒式炉炉如其名,炉身如筒一般,只以三足支撑。它的材质有陶、瓷、铜三大类,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唐朝时多为陶制炉,体型较高,纹饰华丽繁复。宋朝以瓷炉为主,炉型小巧,制作工艺较为古朴,装饰上以暗纹和淡雅花饰为主。明朝以铜炉为主,充分利用了其材质特点,不仅有图案修饰,还有文字记录,部分炉上甚至可以看到阿拉伯文。狮耳游龙筒式炉金全福制[编号:77674]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