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筚篥

筚篥

筚篥(bì lì),是一种古代管乐器,以竹为管,以芦为首,木制管身,上面开有八孔,管口插有苇制的哨子。

该乐器在汉魏时代由古代龟兹传入内地,筚篥二字也是从龟兹语译音而来。其音色深沉、凄怆,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力和爆发力,所以古人常常用它抒发感伤情怀,因此也被称作悲篥。现多用于地方戏曲、民间管乐合奏额、寺院音乐等。

筚篥简介资料
古代
筚篥相关文献
朝鲜族传统乐器朝鲜族乐器细筚篥简介
朝鲜族传统乐器朝鲜族乐器细筚篥简介,细筚篥是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主要流行在中国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查看全文
筚篥的东传及其演变
一、筚篥的中国之传—隋唐燕乐中的筚篥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局面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这一基础上,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繁荣的燕乐(根据地区和国别而划分的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就是其主要标志之一。筚篥这件胡乐器也被作为旋律乐器在隋唐燕乐中使用颇广:除“清商””天竺””文康”三部伎外,“国伎”中使用了大筚篥和小筚篥;“高丽伎”中使用了小筚篥、桃皮筚篥;“安国伎”中使用了双筚篥;“龟兹伎”中使用了筚篥。“疏勒伎”中,不仅使用了筚篥还使用了双筚篥。“高昌伎”中使用了两支筚篥,“燕乐伎”中使用了大筚篥、小筚篥。筚篥在各部伎乐中得以频繁使用,与隋唐统治阶层对筚篥的青睐是分不开的。虽然唐九、十部伎基本上沿袭了隋九部伎的名称,但在乐器的使用上却稍有变化:(1)某些乐器在燕乐的发展中被淘汰了,如:十部伎中的《清商伎》不再使用埙,而加入了叶,《龟兹伎》中省去了箫。然而,筚篥作为主要旋律乐器之...
查看全文
从筚篥看音乐文化的交融
一、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筚篥传入中原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西域音乐几乎通畅无阻地涌入了中原,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皇室贵族的狭小圈子中。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西域音乐更为广泛地在中原传播开来。受各朝统治者及皇室贵族们所喜爱的西域乐器大量涌入后,对中原乐器总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1)宫廷乐队编制上建立了新制度。从各部乐伎中乐器的使用就可知,除隋七部乐中(国伎),(清商伎)中仍只用汉族乐器外,其他各部伎中已是以西域乐器和汉乐器共同编配为特点,形成了“中西”乐器的交融使用。(2)外来乐器的“汉化”交融产生新的中国乐器,就如筚篥,传入中原后的龟兹筚篥在汉族文化影响下和渗透下,不仅名称方面逐渐向汉化方向演变,形制构造、材料上以及音律上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变化成为今天竖吹管状乐器中“名变质不变”的“管子”。(3)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浸透。北狄音乐...
查看全文
筚篥的源流
筚篥是一件双簧竖吹气鸣乐器,属于我国古代“八音”中的“竹”类,不是“土生”却是“土长”于我国汉族地区。从历史上来看,筚篥传入中原以后,主要随汉族宫廷音乐及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而流传至今。自西汉张骞、班超两次出征西域以来,打开了西域、波斯、印度等西方通往中原的大门。中原音乐受到了西域音乐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以龟兹音乐影响最大,与之有关的琵琶、五弦、筚篥等乐器也随之东渐中原,成为唐代极为盛行的乐器。而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筚篥的产生又与胡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筚篥一、筚篥的起源及其与胡笳的关系有关筚篥起源的问题散见于我国诸多古籍中,在我国二十四史及宋代的一些史籍中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列述如下:中唐杜佑《通典》:“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或云儒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一名笳管,以芦为首竹为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胡笳。”宋陈旸《乐书》:“觱篥,一名悲篥...
查看全文
筚路蓝褛
【成语】筚路蓝褛 【成语】筚路蓝褛 【拼音】bìlùlánlǚ 【解释】筚路:柴车;蓝褛: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处】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传》:“虽未必有精湛不磨的成功,然而他的筚路蓝褛,以开荒荆的功绩,则已不小了。” 【近义词】筚路蓝缕 【反义词】养尊处优
查看全文
筚篥相关标签
东亚管乐器
双簧乐器
中国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