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历史

历史

历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对象;一般说来,关...

历史简介资料
南北朝时期
历史相关文献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望江历史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望江历史,据汪洋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夏、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黟县历史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黟县历史,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一)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一),八公山是一座历史名山。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八公山扮演了十分醒目的角色,留下了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二)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八公山历史(二),(二)八公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春秋战国时期的蔡楚文化、汉淮南国文化以及宗教文化
查看全文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历史调查:历史渊源
安徽历史—池州历史—青阳历史调查:历史渊源,汉置陵阳县,县治陵阳镇,历时724年。陵阳镇位于今县境南部,自汉代起即为
查看全文
历史相关标签
历史
学科&术语
意识形态
家族谱大览
锦田乡历史沿革
此文叙述邓氏迁居锦田乡之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沿革 锦田乡始迁祖 : 邓符协(宋) 散居地 : 广东省宝安县锦田乡等地 原书: 写本. 1966. [12]面.
浏览:100
1.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会讯
原资料 : 台湾 : 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学会, [1984- ].-册 : 肖像 据民国73[1984]3月1日之"第一期"资料编目
浏览:100
1.黄氏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二 追根溯源 , 1, 上册, 1600-2007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金文世族谱 [4卷](别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专刊)
原书: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5[1936]. 2册. 注 : 此记录探讨古代姓氏之源流, 及演变之历史. 不含任何姓氏之族谱, 或世系资料. 散居地 : 中国各地.
浏览:100
金文世族谱 [4卷](别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专刊)
原书: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5[1936]. 2册. 注 : 此记录探讨古代姓氏之源流, 及演变之历史. 不含任何姓氏之族谱, 或世系资料. 散居地 : 中国各地.
浏览:100
金文世族谱 [4卷](别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专刊)
原书: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5[1936]. 2册. 注 : 此记录探讨古代姓氏之源流, 及演变之历史. 不含任何姓氏之族谱, 或世系资料. 散居地 : 中国各地.
浏览:100
历史导读知识
方姓的来源和历史
方姓的来源和历史
方姓,中华姓氏之一。据公开数据显示,方姓人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两省。 方姓的来源主要有五种: 【源于姜姓】 出自远古帝王神农氏裔孙雷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后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 【源于姬姓】 1)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方相氏,传说为黄帝时期嫫母之后,擅长巫医之术,世代相袭。在方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相氏。 2)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在姬方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方氏,世代相传,史称方氏正宗。 【源于官位】 1)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方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方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氏。 2)出自先秦时期时期官吏方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 3)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尚方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尚方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方氏、尚氏。 【源于翁姓】 出自唐代后期、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后代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方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 【少数民族】 1)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 2)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今傣族、回族、土家族、朝鲜族、高山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方氏族人分布。
浏览量:2711次
余姓的来源和历史
余姓的来源和历史
余姓,中国百家大姓之一,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5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 余姓来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 由余在任期间,为秦穆公制定攻讨西戎蛮族的策略,助秦灭西戎十二国,使之拓地千里。由余的后人以其名作为姓氏,称由氏和余氏。 源流二、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大禹有妻涂山氏,据《姓氏考略》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继禹而为天子。次子宰,被封为显。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以封地为氏,称余氏。 源流三、源于余丘氏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的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称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栈道(褒斜亦称褒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秦姓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 源流五、源于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出自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汉义“鱼”,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 2)源于赤狄,傈僳人,畲人,党项人等,如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浏览量:3430次
龙姓的起源和历史
龙姓的起源和历史
龙姓,中华姓氏之一,在宋朝排名256位,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5%;在2016年人口统计中列第85位,人口280万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3%。 龙姓起源 源流一:出自御龙氏、舜臣纳言龙 龙姓望出天水,出自御龙氏。《姓纂》及广韵等书均有记载。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其名龙为氏。 源流二:出自商末周初封国,封地在今河南辉县 其一,出土文物商子龙鼎,是商末周初青铜大圆鼎。其二,甲骨文卜辞亦有多处记载,如“甲戌卜,王龙以示乎巫。“(《甲骨文合集20365》),或即龙伯改封。 源流三:出自周朝封国,以国为氏 西周诸侯国之一,伯爵,初或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鲁国龙邑)。据清华简,周朝龙伯国君名和者疑即共和行政之共伯和,如“乃归厉王于彻,龙伯和立。“(《系年》第一章)。国灭后,以龙为氏。 源流四:出自偃姓 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是舒国遗民与其他各偃姓国遗民合建,其中有舒龙国。另出土墓葬有春秋时期樊夫人龙嬴墓。后舒龙国灭于楚国。 源流五:上古有龙伯国 上古大人国有龙伯国,见于《列子·汤问》。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源流六:源自姬姓,以封邑为氏 春秋鲁国有龙邑(《左传·成公二年》),在今山东泰安西南,鲁大夫或有以邑为氏者。魏国也有龙邑,有将军龙贾。鲁、魏两国皆姬姓。 源流七:为龙丘氏改姓,以山为氏 新莽时有隐士龙丘苌,吴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龙丘高;北魏时有梁国都督龙丘大千。其后无闻,或改龙氏。 源流八:出自改姓 古代有勾龙氏,如宋朝画家勾龙爽。后或改为单姓勾氏、龙氏。譬如南宋龙大渊,本名勾龙大渊,避宋高宗赵构讳,去勾作龙。 源流九: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后代或有龙氏。 源流十:出自他族改姓,属于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为汉姓
浏览量:3159次
闵姓的来源和历史
闵姓的来源和历史
闵姓,中华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2位。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3%左右。 闵姓来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子子开,属于以谥号为氏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闵马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 氏闵马父,又称闵子马,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在闵马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马氏、闵子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闵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闵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鲁国汶上人(今山东鱼台大闵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在著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中排列第二。在闵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闵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闵邑,是夏、商时期的古有缗国所在地。有缗国君主为姚姓,是虞舜的后裔,属于东夷族世系。在齐桓公吞并了缗邑(闵邑)之后,留居故地的原宋国遗民(有缗国遗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就是金乡闵氏。 源流五:源于芈姓,出自西汉末期鲁顷王刘闵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汉王朝的鲁国藩王族,发派祖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末代鲁王刘闵家族,纷纷被迫改为他姓,如王氏、文氏、鲁氏等等,其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
浏览量:2552次
聂姓的来源和历史
聂姓的来源和历史
聂姓,中华姓氏之一,当代,约有140万,占全国人口0.11%,排百家姓122位。主要分布湖南、江西、贵州、辽宁、安徽、河北、四川。其中湖南最为集中,占总聂姓人口10%。聂姓是卫国110氏之一,聂姓受姓是卫(楚)大夫食采于聂。《周源流史》与我们的老谱相吻合,是一部难得的聂姓来源很有参考价值的典籍。 聂姓源流: 源流一:出自姬姓 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国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 源流二:出自姜姓 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源流三: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源流四: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
浏览量:30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