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三味线

三味线

三味线(Shamisen)是一种弦鸣琉特类颈杆型弹拨乐器

一般认为三味线与中国的三弦同宗,大约于明朝初年传至琉球王国(现在的冲绳),产生了早期的冲绳“三线”,16世纪中叶之后传到日本本土。而早期的冲绳三线后来又受本土三味线的影响,被改良成现在的冲绳三线。

日本三味线长约1.1-1.4米,共鸣箱体上蒙以猫皮或狗皮以替代很少有的大蛇皮。早期三味线使用水牛角做成的爪子套在右手食指上弹奏,后像琵琶一样改为用拨子弹奏。三味线的基本演奏姿势是将琴身靠在右大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拨奏。传统上,演奏者一般采用“正座”,即臀部坐在后脚跟上的跪坐姿势。现在也经常直接坐在普通椅子上演奏。

三味线因音乐形式钟类及风格的不同而细分为细杆(长歌三味线)、中杆(地歌、常磐津三味线等)、粗杆(义大夫三味线和津轻三味线)多种类型。

三味线简介资料
东亚乐器生态文化圈
弦鸣乐器
大约明朝初年
三味线相关文献
文化-陶岭三味辣椒
文化-陶岭三味辣椒,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道缌撕南人对辣椒的情怀。而湖南的辣椒也
查看全文
三味线
起源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的三弦,大约成形于15世纪左右。中国的传统乐器三弦经过琉球王国(现在的冲绳),产生了早期琉球群岛的“三线”,之后传到日本本土,逐渐成形。而早期的琉球三线后来又受本土三味线的影响被改良成现在的冲绳三线。构造三味线基本分为“天神”(缠弦的部分),“琴杆”和“琴身”三部分。琴杆:采用木材。高级的用印度产的红木、紫檀,廉价有南亚、东南亚产的“花梨”等木材。为了便于携带,一般都是由三截拼接而成的,分别称为“上杆”“中杆”“下杆”。与此相对,不能分成三截的琴杆称“长杆”。由于琴杆是光滑的,不像吉他等其他弦乐器有把位标记,因此在入门时培养左手对把位(称为“勘所”)的感觉很重要。琴身:四方形,正反面蒙上猫皮或狗皮。传统制法使用一整张猫皮,因此在三味线表面可以看见左右对称的黑点,这实际上是猫腹部的乳头的痕迹。由于猫皮高价难求,故也使用狗的背部的皮制作,但是狗皮三味线表面的黑点是故意画上...
查看全文
品香三味境
都市的忙碌,让人心浮气躁,我们想让心情恢复平静,但除了听听音乐以外,似乎就没有其它方法了。其实,在中国古代就用“焚香之法”修养心性。点香品香,不仅静心养性,更能让心情保持舒畅。我国用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香,被认为可以颐养身心、养神养生。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也正因为此,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香文化”。选香从香料材质上分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香的受欢迎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人们品香的方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香道已经成为集艺术、宗教、医疗、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载体,人们通过品香来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久而久之,香道的含义也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香,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居家厅堂燃香除味,都会用到香。但对于作为文化传统的“香道”,很多人却...
查看全文
“三味”是指什么
又有一说: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
查看全文
烽火三国——失守两道防线
? 邺县与许县两地间直线距离约500里,中间隔着黄河、汴水等河流,沿线有黎阳、白马、延津、官渡等战略要地。 为迎击敌人的进攻,曹操沿着这条中轴线安排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黄河以北的黎阳,即今河南省浚县;第二道防线是黄河南岸的白马、延津,即今河南省滑县到延津县一带;第三道防线是官渡。 前两道防线目的是迟滞敌人的进攻,挫败其锐气,而曹军主力都收缩在官渡一
查看全文
三味线相关标签
三味线
弦鸣乐器
家族谱大览
绩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谱 [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爱敬堂刻本, 清光绪20[1894]. 6册 : 插图. 受姓始祖 : (周) 汪愈明. 鲁颖川侯. 绩北考溪始祖(60世) : (宋) 汪尧夫,字大乙. 梧川始迁祖(61世) : (宋) 汪承三,字达卿. 散居地 : 安徽省绩溪县三都乡等地. 书衣题 : 绩北梧川汪氏宗谱. 版心题 : 梧川汪氏宗谱.
浏览:100
彭城刘氏家谱 [4卷,含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22[1896]. 4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一世远祖 : 刘丰. 成公之子. 颖川祖(45世) : (唐) 刘汾. 巨容公第三子. 因功封颖川王,官守江西信州,居弋阳新陂. 宗祖(47世) : 刘义逵. 汉兴公之子. 自弋阳迁抚州府居临川县清远乡. 入闽祖(66世) : 刘瑞实. 金榜公长子. 沙县一世祖 : 刘诰三 ; 刘诰二,讳金益 ; 刘诰四. 皆为瑞实公之子. 诰三公下二房(3世) : 刘天赐(居陈厝) ; 刘天瑀(居大厝). 皆为发祯公之子. 诰四公下五房(5世) : (清初) 刘天植(仁房) ; 刘天楫(义房) ; 刘天桔(礼房) ; 刘天梅(智房) ; 刘天权(信房). 皆为盛如公之子. 诰三公下字派似为 : 诰发天有长 其(日)正维宏立 盛贤诗礼传. 诰二公下字派似为 : 诰有长卿文 其宗维宏立 盛贤诗礼传. 诰四公下字派似为 : 诰金子盛天 魁文维宏立 盛贤诗礼传. 散居地 : 福建省沙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谱序题 : 茂溪刘氏家谱.
浏览:100
徐家庄徐氏重修族谱, 8, 卷5续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记事至民国3[1914]. 存8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含目录或谱序, 不确定所缺卷数. 疑至少缺卷首. 远祖 : 伯益. 佐禹以平水土,虞帝赐以赢姓,周封先圣之后,得其裔而立于徐,谓之赢徐子 豫章祖 : 徐孺子,讳穉. 居豫章南昌湖东之曲,即今之沙村. 石城祖 : 徐绍三. 自唐始徙石城武圣庙侧,后迁城内西关进贤坊下市街. 宁化始祖 : (宋) 徐伸佐,讳洪郎. 十一郎公第四子. 自江西石城迁宁化龙下里竹子围,而易其名曰徐家庄. 生四子: 徐昭郎 ; 徐四郎 ; 徐五郎 ; 徐六郎. 此谱仅含昭郎公之后世资料. 昭郎公下派祖(4世) : 徐铁郎(下一子: 徐景元) ; 徐寿郎(下二子: 徐景贒 ; 徐景旺) ; 徐颐郎(下二子: 徐景富 ; 徐景嶐). 皆为八郎公之子. 铁郎公下房祖(7世) : 徐忠长 ; 徐忠旻,字景清. 寿郎公下房祖(7世) : 徐忠仁 ; 徐忠祥 ; 徐忠汀 ; 徐忠辉 ; 徐忠向 ; 徐忠照. 世派(5世起) : 景友忠应子 廷世万元良 福寿承先 德立志显. 散居地 : 福建省宁化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东海郡徐氏族谱.
浏览:100
徐家庄徐氏重修族谱, 8, 卷5续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记事至民国3[1914]. 存8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含目录或谱序, 不确定所缺卷数. 疑至少缺卷首. 远祖 : 伯益. 佐禹以平水土,虞帝赐以赢姓,周封先圣之后,得其裔而立于徐,谓之赢徐子 豫章祖 : 徐孺子,讳穉. 居豫章南昌湖东之曲,即今之沙村. 石城祖 : 徐绍三. 自唐始徙石城武圣庙侧,后迁城内西关进贤坊下市街. 宁化始祖 : (宋) 徐伸佐,讳洪郎. 十一郎公第四子. 自江西石城迁宁化龙下里竹子围,而易其名曰徐家庄. 生四子: 徐昭郎 ; 徐四郎 ; 徐五郎 ; 徐六郎. 此谱仅含昭郎公之后世资料. 昭郎公下派祖(4世) : 徐铁郎(下一子: 徐景元) ; 徐寿郎(下二子: 徐景贒 ; 徐景旺) ; 徐颐郎(下二子: 徐景富 ; 徐景嶐). 皆为八郎公之子. 铁郎公下房祖(7世) : 徐忠长 ; 徐忠旻,字景清. 寿郎公下房祖(7世) : 徐忠仁 ; 徐忠祥 ; 徐忠汀 ; 徐忠辉 ; 徐忠向 ; 徐忠照. 世派(5世起) : 景友忠应子 廷世万元良 福寿承先 德立志显. 散居地 : 福建省宁化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东海郡徐氏族谱.
浏览:100
湘川羊氏通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湘川羊氏通谱编委会, 钟爱堂, 2011年修. 存6册: 图像,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缺卷5(清公房鉴公房)世系. 本祖始祖 : (宋元)羊斗魁, 字占五,自元朝由江西泰和迁宝庆东路(今邵东). 始祖五子五大房祖 : 羊干三, 号大郎 ; 羊干象号一郎; 羊干健号二郎字天行, 羊干九号四郎字至上, 羊干德号五郎(自楼望冲徙居任风派开柳塘房今佘田桥镇羊岭村). 迁蜀始祖 : (清, 十四世祖)羊志伦, 偕两弟与1663年由邵阳万安里竹山冲迁蜀, 开外迁先河. 之后有22位先祖迁蜀. 散居地 : 四川省三台县, 湖南省邵东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书衣题, 版心题编目. 湘川羊氏通谱 卷4_ 九公房德公房
浏览:100
湘川羊氏通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湘川羊氏通谱编委会, 钟爱堂, 2011年修. 存6册: 图像,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缺卷5(清公房鉴公房)世系. 本祖始祖 : (宋元)羊斗魁, 字占五,自元朝由江西泰和迁宝庆东路(今邵东). 始祖五子五大房祖 : 羊干三, 号大郎 ; 羊干象号一郎; 羊干健号二郎字天行, 羊干九号四郎字至上, 羊干德号五郎(自楼望冲徙居任风派开柳塘房今佘田桥镇羊岭村). 迁蜀始祖 : (清, 十四世祖)羊志伦, 偕两弟与1663年由邵阳万安里竹山冲迁蜀, 开外迁先河. 之后有22位先祖迁蜀. 散居地 : 四川省三台县, 湖南省邵东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书衣题, 版心题编目. 湘川羊氏通谱 卷4_ 九公房德公房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