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是《左传·僖公》与《史记·晋世家》。

是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询问他如果得到君位,如何报答楚国。重耳说今后如果在战场相见,他先主动撤退三舍(九十里)。前632年,晋楚交战,晋文公(重耳)、先轸等率军先撤退三舍,楚国将领成得臣追击,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临濮集)决战,就是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相关文献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
查看全文
重承诺退避三舍
重承诺退避三舍,晋文公在国内兴利除弊,在一班贤臣的辅佐下,眼看着晋国一天天强大了,便开始向中
查看全文
成语: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成语解释词条:退避三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
查看全文
退避三舍
参见城濮之战
查看全文
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767人参与2019年09月22日14:58分类:文史百科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晋文公的简介:晋文公,生于前697年(一说前671年),卒于前628年,姬姓,名
查看全文
退避三舍相关标签
春秋战国历史
前632年
成语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