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文件汇编

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文件汇编

上编 : 会议交流文件. 内容 : 全国地二轮修志试点单位经验介绍 ; 志书评介.

下编 : 省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介绍 ; 市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介绍 ; 县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介绍 ; 行业史志工作经验介绍.

本书是试点单位在总结首轮修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对第二轮修志中的组织管理, 志书编纂, 方志理论研究和专业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所进行的富有成效的探索.

书名据书衣题, 及脊柱题编目.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history in China.

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文件汇编简介资料
省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介绍 ; 市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介绍 ; 县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介绍 ; 行业史志工作经验介绍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
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文件汇编相关文献
谱学研究用途与方志的编纂
谱学研究用途与方志的编纂,  谱学中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编纂方志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族谱的体例大致前有序
查看全文
雷映松:也谈方志与修谱
雷映松:也谈方志与修谱,太平盛世,国家修史,地方修志,民间修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的国粹
查看全文
地方志
历史沿革最早《周礼》有“掌道方志以诏观事”的记载。秦朝以后,方志渐多,《后汉书·西域传》“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左思《三都赋序》说:“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南北朝以后方志进入发展时期,有《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国记》,皆初具方志规模。隋唐宋时期方志有进一步发展,体例亦日臻完善;著名的总志有隋虞世基《隋区宇图志》、唐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王象之《舆地记胜》等,著名的地方性方志有宋高似孙《剡录》、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程大昌《雍录》、施谔《淳祐临安志》。明清时期,知府、知县在正式上任之前的准备工作之一,便是找到当地的赋税徭役册和地方志察看,通过县志可了解当地的疆域舆地、人口户丁数、不动产登记、赋税徭役、风俗习惯等。地方志的修志工作为地方长官(知府、知...
查看全文
方志学
发展简史萌芽期中国宋代之前关于修志的论述很少,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自序中提到书志有“收地保势胜之利”,以“佐明王扼天下”的功能。宋、元、明代有关修志的论述的内容增多,如南宋景定年间的《建康志》序对志书提出较全面的要求。到明代的《句容县志》序、《泉州府志》序、《猗氏县志》序等一反过去的方志属于地理书的传统,提出志书属于史的见解。形成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创了综合利用和研究地方志的先河。同时顾炎武在《营平二州史事序》中对编修地方志提出了系统的见解,为以后修志指明了方向。清朝中叶,修志成风,名家辈出,产生了探讨方志学方面的专论,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纂辑派(又称地学派),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撰著派(又称史学派)。两派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是地理沿革和地方文献孰重孰轻的问题。清朝末期,孙诒让总结出...
查看全文
什么是方志?方志是怎么来的?
方志,即地方志。编修方志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省、县方志都没有重修,我国修志的传统有面临断绝的危险。前年四月,在中国史学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胡乔木同志提出了加强中国地方史志研究编纂工作的任务。同年五月,曾三同志在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档案工作要同编史修志结合起来。(见第二期)去年7月下旬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了“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这两年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倡导下,在筹备成立全国地方史志协会工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研究、编写地方史志的工作普遍地开展起来了,许多地方正在着手编写新方志。要编好新方志,必须首先整理研究旧方志,了解旧方志的渊源、发展,弄清旧方志的性质、功用,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方志的源流我国的方志源远流长,卷帔浩繁,体例不一;加以过去研究不够,所以,关于方志的性质、渊源等问题历...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益阳文氏七房谱, 九房附 [28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2[1933]. 存2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8, 17, 26. 共缺3卷. 始祖(一世) : 文潮鏖,讳琰. 由江西永新迁益阳,居石头铺. 派祖(3世) : 文绍禄,字天爵 ; 文绍通 ; 文志成 ; 文志高. 成, 高二公为小街尾祖,另谱. 绍禄公下三子 : (明) 文仕恭,字元一(一房) ; 文仕望,字元七(七房) ; 文仕月,字元九(九房). 绍通公下一子 : 文仕宽,字元二(二房,另谱). 仕望公下房祖(5世) : 文友鼎,字盛世 ; 文友源 ; 文友庆 ; 文友隆. 鼎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上章,字梅峰 ; 文旨章,字关山 ; 文罡章,字仙山 ; 文御章,字半山 ; 文奏章. 源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诰章 ; 文赦章,字少白 ; 文宥章,字白堂 ; 文完章. 庆公下支祖(7世) : 文科章 ; 文君章. 隆公下支祖(7世) : 文迪章,字公仲.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益阳文氏七房谱, 九房附 [28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2[1933]. 存2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8, 17, 26. 共缺3卷. 始祖(一世) : 文潮鏖,讳琰. 由江西永新迁益阳,居石头铺. 派祖(3世) : 文绍禄,字天爵 ; 文绍通 ; 文志成 ; 文志高. 成, 高二公为小街尾祖,另谱. 绍禄公下三子 : (明) 文仕恭,字元一(一房) ; 文仕望,字元七(七房) ; 文仕月,字元九(九房). 绍通公下一子 : 文仕宽,字元二(二房,另谱). 仕望公下房祖(5世) : 文友鼎,字盛世 ; 文友源 ; 文友庆 ; 文友隆. 鼎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上章,字梅峰 ; 文旨章,字关山 ; 文罡章,字仙山 ; 文御章,字半山 ; 文奏章. 源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诰章 ; 文赦章,字少白 ; 文宥章,字白堂 ; 文完章. 庆公下支祖(7世) : 文科章 ; 文君章. 隆公下支祖(7世) : 文迪章,字公仲.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罗田方匡宗谱 [2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忠烈堂, 民国30[1941](翻印于正学祠). 1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13, 及卷19. 前定派行 : 人文大启盛 本立定荣昌 宗德传芳远 家声永显阳. 新定派行 : 忠烈宜绳式 敦和济美双 英秀名开发 仁寿庆全章. 受姓祖 : (周) 方叔. 封河南郡. 远祖 : 方千十,字回悟,号龙岩. 千十公下二祖 : 方惟俊,字英伯(后由浙迁罗) ; 方惟杰,字荣伯(后徙英山). 始祖 :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 下有二子 : 方中愈 ; 方中宪. 一世祖 : 方中宪,更名匡彦八,字德宗. 由浙江宁海徙楚之兴国州(今阳新县). 彦八公下三子 : 匡省一(留居兴国) ; 匡省二(徙罗田) ; 匡省三(居英山). 此谱为省二公派下世系资料. 匡家冲祖 : 匡志甫. 省二公第四子. 志甫公下三房 : 匡子常,字添伦 ; 匡子昌,字添达 ; 匡子旻,字添旻. 皆为志甫公之孙. 子常房下四子 : 匡世鉴,字应鉴 ; 匡世琼,字应琼 ; 匡世敬,字应敬 ; 匡世毫,字应毫. 子昌房下一子 : 匡世宠,字应宠. 子旻房下二子 : 匡世杰,字应杰 ; 匡世显,字应显. 注 : 此族本姓方,后因避难改姓匡,后有子孙复姓方. 散居地 : 湖北省罗田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方匡宗谱. 书衣题 : 方匡五修宗谱.
浏览:0
益阳文氏七房谱, 九房附 [28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2[1933]. 存2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8, 17, 26. 共缺3卷. 始祖(一世) : 文潮鏖,讳琰. 由江西永新迁益阳,居石头铺. 派祖(3世) : 文绍禄,字天爵 ; 文绍通 ; 文志成 ; 文志高. 成, 高二公为小街尾祖,另谱. 绍禄公下三子 : (明) 文仕恭,字元一(一房) ; 文仕望,字元七(七房) ; 文仕月,字元九(九房). 绍通公下一子 : 文仕宽,字元二(二房,另谱). 仕望公下房祖(5世) : 文友鼎,字盛世 ; 文友源 ; 文友庆 ; 文友隆. 鼎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上章,字梅峰 ; 文旨章,字关山 ; 文罡章,字仙山 ; 文御章,字半山 ; 文奏章. 源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诰章 ; 文赦章,字少白 ; 文宥章,字白堂 ; 文完章. 庆公下支祖(7世) : 文科章 ; 文君章. 隆公下支祖(7世) : 文迪章,字公仲.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益阳文氏七房谱, 九房附 [28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2[1933]. 存2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8, 17, 26. 共缺3卷. 始祖(一世) : 文潮鏖,讳琰. 由江西永新迁益阳,居石头铺. 派祖(3世) : 文绍禄,字天爵 ; 文绍通 ; 文志成 ; 文志高. 成, 高二公为小街尾祖,另谱. 绍禄公下三子 : (明) 文仕恭,字元一(一房) ; 文仕望,字元七(七房) ; 文仕月,字元九(九房). 绍通公下一子 : 文仕宽,字元二(二房,另谱). 仕望公下房祖(5世) : 文友鼎,字盛世 ; 文友源 ; 文友庆 ; 文友隆. 鼎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上章,字梅峰 ; 文旨章,字关山 ; 文罡章,字仙山 ; 文御章,字半山 ; 文奏章. 源公下支祖(7世) : (明) 文诰章 ; 文赦章,字少白 ; 文宥章,字白堂 ; 文完章. 庆公下支祖(7世) : 文科章 ; 文君章. 隆公下支祖(7世) : 文迪章,字公仲.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文氏三房族譜 [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崇本堂, 民国20[1931]. 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受姓祖 : (周) 祈公. 文王支孙,以谥为姓. 一世远祖 : (宋) 文时,字春元. 始祖 : (元明之际) 文丙三,字佑启,号周塘. 由江右迁湘西. 尖山冲支祖 : (明) 文志诚,字慎独,原字如神. 志诚有六孙 : (明) 文永黻,字周冕 ; 文永绶,字金玺 ; 文永中,字汤执 ; 文永缙 ; 文永干 ; 文永坤.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等地 编纂者 : 文大厚,字四勿 ; 文前甲,字石薰 ; 文大必,字牖初.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吉安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