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任氏宗祠
大坪任氏宗祠,任氏宗祠位于印江自治县板溪镇网陀溪畔的大坪村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饶平大坪巷族谱前言
饶平大坪巷族谱前言,饶平大坪巷族谱前言 无论那个民族,人们总想知道他们的历史,了解祖先们是怎么走过来
清河大坪房氏的由来及历史
清河郡的由来:自汉高祖帝二年起地方设置郡后,各姓氏都有郡头,房氏自定姓以来,至丹朱第四十八代孙房植(伯武),在清河县遇桓帝,得到重用,为朝右公。第四十九代孙房雅在西汉末年任清河太守,举家迁往仕宦之地,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后代繁衍为当地望族,开辟了房姓清河郡望;此外,还有房雅的十九世孙房湛任南燕太守,在南燕所在地济南郡开创了房姓济南郡望;另一支是晋初房乾为京官,出使鲜卑,后南迁北魏首都洛阳,开创了房姓河南郡望。史称房姓三大郡望。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五代三丞相,小祠太尉家”“三丞相”是指房玄龄为唐贞观宰相;房融为周武后宰相;房琯为唐肃宗宰相。下联"小祠"是大埔银江"国器堂"谦称;太尉指房玄龄卒后御赐"太尉"。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北宋编印的《百家姓》中,房姓列第170位,在2012年...
大坪村翁氏:开辟茶乡新天地
【氏族概况】点头镇大坪村翁姓始祖大招、大荣,于明永乐二年(1404),从老家浙江余姚迁徙福宁地,即今大坪,至今已有600多年。历传22世,320多丁,代有贤士振兴家风。翁氏宗祠始建于明初,重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1948年重修,木质砖瓦结构,正寝五间。大坪离市区西南16公里,距集镇4公里。大坪历史沿革悠久,明万历《福宁州志》载“大平”,清嘉庆《福鼎县志•屯所》中载为“太平”。全村辖马冠、玉瑶岗、九箩岗10个自然村,521户1996人,经济收入以种植茶叶和扦插国优茶树良种苗木为主。茶园面积6121亩,先后列为福鼎市重点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宁德市茶旅结合旅游线路建设。大坪族姓人文繁昌,最早迁播此地的是盐官郡翁姓,始祖大招、大荣二公随明太祖朱元璋征讨宇内,后出镇闽疆,翁大招官千户,翁大荣职授参谋,亲历“靖难之役”后,遂于永乐二年(1404年)弃官归隐,从老家浙江余姚迁徙福宁地,即今大...
清河世家——大坪房氏由来及历史
房姓源流【房姓】出自陶唐氏,是帝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繁衍至今四千三百余年。(房氏族人河南祭拜初祖丹朱公)清河郡的由来:自汉高祖帝二年起地方设置郡后,各姓氏都有郡头,房氏自定姓以来,至丹朱第四十八代孙房植(伯武),在清河县遇桓帝,得到重用,为朝右公。第四十九代孙房雅在西汉末年任清河太守,举家迁往仕宦之地,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后代繁衍为当地望族,开辟了房姓清河郡望;此外,还有房雅的十九世孙房湛任南燕太守,在南燕所在地济南郡开创了房姓济南郡望;另一支是晋初房乾为京官,出使鲜卑,后南迁北魏首都洛阳,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