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后期2次"鸿门宴"
东吴后期2次"鸿门宴",孙休是孙权的第6个儿子,也就是孙亮的哥哥。当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王。258
论孙吴的两次建都与撤都
论孙吴的两次建都与撤都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1〕(陆机《赠武昌太守夏少明》
东吴后期2次"鸿门宴"
东吴后期2次"鸿门宴",孙休是孙权的第6个儿子,也就是孙亮的哥哥。当时任会稽(今浙江绍兴)王。258
论孙吴的两次建都与撤都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吴未丧师,为蕃为畿。”[1](陆机《赠武昌太守夏少明》)汉末三国时期,武昌(今湖北鄂城)在孙吴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突出表现之一,孙吴政权曾先后两次建都武昌,时间共有十年之久。孙吴建都武昌的原因是什么,学界少予关注;孙吴为何弃武昌而都建业,学界则多从经济因素予以考虑。感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拟比较深入地探究孙吴两次建都与撤都武昌的原因,或许有所新见。一、孙权建都与撤都武昌的原因武昌是孙吴至为关键的军事要地,史称:“三国争衡,(武昌)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2](卷27《江南道·鄂州》)它“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左连襄、汉”,为江东镇守之中,“非但捍御上游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3](卷76《武昌府》)就兼顾中下游以及对外发展而言,武昌要比其他地方为优,对孙吴立国江东具有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孙权执政江东伊始,即定下其发展战略:占荆州,取益州,...
第二次吴蜀同盟
刘备死后,按照刘备的遗嘱,蜀的所有权限都集中在诸葛亮手中。后主刘禅当时还只有十七岁,而且是三国时代的头号昏君。而且在这以后刘禅也从没有过问过政事。魏和吴后来都发生过皇室的内讧,但是蜀没有过。一是因为本来皇族就少,二就是因为皇帝没有实权。
对诸葛亮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挽回刘备晚年失策造成的损失,尤其是修复与吴的关系。刘备还在世时,孙权就已经派使者郑泉向刘备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