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拓跋王后

拓跋王后

拓拔王后,北凉哀王沮渠牧犍王后,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女武威公主。北凉永和五年(437年)被哥哥太武帝拓跋焘许配给河西王沮渠牧犍,沮渠牧犍立武威公主为王后,被迫废黜原来的王后李敬受。

出于对大国的敬畏,沮渠牧犍对刚到北凉时的武威公主还比较尊敬和体贴。但不久后,沮渠牧犍就和嫂子李氏通奸,冷落武威公主。武威公主知道后,大骂沮渠牧犍。沮渠牧犍却更加讨厌拓跋王后,更喜欢李氏。李氏向拓跋王后下毒,拓跋王后呕吐,并没丧命。

消息传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太武帝立即敕命沮渠牧犍交出李氏。沮渠牧犍却把李氏送到酒泉。太武帝勃然大怒,亲征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八月,北魏大军包围了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出城投降。沮渠牧犍亡国,只因他是武威公主的丈夫,仍受到厚遇。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有人密告沮渠牧犍谋反,沮渠牧犍遂被太武帝赐死,太武帝把武威公主嫁给左将军、南郡公李盖,武威...

拓跋王后简介资料
拓跋王后相关文献
拓跋珪怎么念拓跋珪怎么读拓跋珪是谁
拓跋珪怎么念拓跋珪怎么读拓跋珪是谁,拓跋珪怎么读拓跋珪—tuo(第四声)ba(第二声)gui(第一声)拓
查看全文
拓跋部
名称在古突厥语中,他们被称为Tabgach(????,Tabgač,中文音译桃花石)。历史西晋时拓跋部分布图。拓跋氏为东胡鲜卑的后裔,原为匈奴部落集团中的一员。在拓跋毛时,拓跋氏与三十六部结盟,统率了其余九十大姓,拓跋氏成为族长,形成拓跋部,中国历史文献称为索头部。拓跋邻时,将部族分为八部,由其兄弟分别统领。东汉末年,檀石槐组织鲜卑部落联盟时,拓跋部曾参与其中,陈寅恪认为可能是在拓跋邻时代。177年,遭到汉族骑兵攻击,檀石槐击败这支军队,但之后部落声势也不振,陷入纷争。拓跋诘汾之后,分支出秃发氏一支,其子秃发匹孤移至河西,形成河西鲜卑。258年,另一子拓跋力微南迁至盛乐(今中国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在内蒙古召集部落代表,形成强大地方势力。陇西鲜卑的始祖乞伏氏,陈寅恪认为与拓跋部关系紧密,可能也是源出拓跋部的分支。根据《旧唐书》记载,吐蕃皇族源自秃发氏,吐蕃的名称也是来自于此。从东汉末年开始,
查看全文
王后
东亚中国后,最早在中国的夏朝,是君主生前的称号,如后羿、后稷等等,君主在死后才改称为帝;至于君王正配则称为妃,嫔则是在周朝才开始使用的汉字。商朝开始,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原本的后则转为君王正配的称号,称王后,而妃也随之降为君王侧室的称号。至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头衔,身为君主正室的王后也升为皇后,并一直沿用。西汉时王后是国王(藩王)正室的位号,国王之母封为王太后,东汉则降称为王妃,藩王之母则降称为王太妃。而王后一号在中国自汉朝以后,仅于部分君主只称王的政权所使用。日本日本在推古天皇以前,使用“大王”、“大君”、“皇尊”等作为君主称号,因此在推古天皇以前的诸天皇,严格而言是国王,而非皇帝。虽然日本书纪记载,开国天皇神武天皇皇后媛蹈鞴五十铃媛命是日本正史中最早的皇后,但实际上而言,一直到推古天皇以前的皇后,都只是王后,而非皇后。朝鲜朝鲜半岛早期的君主正室皆称王后,至高丽王朝时期,君主称国王,其...
查看全文
拓跋郁
生平拓跋郁是拓跋猗迤的后裔,为北魏宗室疏族,年少时为人忠贞正直且个性刚强,最初担任羽林中郎,在官之时做事勤劳干练而备受称道,文成帝时期,担任禁军部队的长官殿中尚书,和平二年(461年),拓跋濬御驾出巡,拓跋郁也参加此次出巡行列。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拓跋濬在平城太华殿驾崩,乙浑当时独揽大权,隔绝了对外部的消息传报,因此朝廷百官对于此情况皆感到惊慌,但众人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拓跋郁见状准备诛杀乙浑,率领了殿中卫士数百人,从顺德门突入宫城,乙浑害怕拓跋郁的部队于是外出接见说:“您今天为何事而来?”拓跋郁说:“现在官员们见不到新的天子而忧心恐惧,因此前来求见陛下。”乙浑为难又惧怕,只好回答:“先帝驾崩不久还未出殡下葬,陛下现在仍在居丧期间,所以无暇接见百官,各位是在怀疑什么呢?”于是遵奉献文帝拓跋弘上朝。之后乙浑发动政治行动,翦除反对他的政敌,大臣们皆愤恨恐惧,拓跋郁又计划政变诛杀乙浑,却反而
查看全文
拓跋王后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卷123》
查看全文
拓跋王后相关标签
北魏公主
北魏皇女
北凉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