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战国时期 高无咎

高无咎

高无咎,姜姓,高氏,齐国上卿高傒的后代、高宣子高固的儿子,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前576年,高无咎代表齐国与鲁国叔孙侨如、晋国士燮、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郑国公子䲡、邾国大夫与吴国会盟于锺离。

前575年,高无咎与国佐率领齐军在鄢陵之战爆发后前来协助晋厉公击败楚国。

前574年,齐国大夫庆克穿着妇人的衣服坐着辇车进入宫中,和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私通,而被鲍牵看见,告诉了国佐。国佐责备了庆克。庆克在家中久不出,告诉声孟子国佐责备了他。齐灵公会盟后回国,声孟子说留守临淄的高无咎、鲍牵不接纳归国的国君,要另立公子角。齐灵公遂砍掉鲍牵的双脚、驱逐高无咎,高无咎出走莒国。高无咎子高弱在卢城造反,齐灵公派庆克、崔杼去平叛,国佐从郑国回来,到卢城前线,杀死庆克,高弱随后投降。

高无咎相关文献
王无咎
参考资料朱汝珍,《词林辑略·卷一》,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8),明文书局发行。
查看全文
晁无咎
生平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户参军。元祐初,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绍圣元年(1094年),知齐州(今山东历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降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贬亳州(今安徽亳县)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赴处州途中,丁母忧。元符二年(1099年)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大观末,知达州(今四川达县),未行。改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到官不久卒。葬于任城吕村。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赠直龙图阁。从弟晁谦之编次《鸡肋集》。晁补之出身文学世家。真宗时晁炯声名显赫,此后,“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晁补之从弟晁冲之也是著名江西诗派诗人。晁补之文风和为人都受苏轼影响很深。十七岁时,随父亲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记述钱塘风物。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是其父亲好友,称赞此文...
查看全文
棠无咎
参考文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二十七年
查看全文
无誉无咎
【成语】无誉无咎 【成语】无誉无咎 【拼音】wúyùwújiù 【解释】既无称誉,也无毁谤。形容很平常。 【出处】《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查看全文
无咎无誉
【成语意思】: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用法分析】:无咎无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工作表现一般。【成语来源】:东汉班固《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
查看全文
高无咎相关标签
春秋战国政治人物
春秋人
齐国人
政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