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房下支祖(5世) : 李份,号懒庵 ; 李佐,号守分 ; 李值,号直庵(上金垟祖) ; 李备,字用详,号安素 ; 李傚,字时宪,号文峰 ; 李儋,号敬愚 ; 李俽,字承忠 ; 李俸,字东甫.
李儋相关文献
殷阁老殷士儋
殷阁老殷士儋,殷士儋(1522年D1581年),字正甫,又字棠川,济南历城人[1] ,因官至
殷士儋的墓园
殷士儋的墓园,墓地 ]编辑在济南市西南郊凤凰山下的殷家林村北头,坐落着明代内阁大学士殷士儋的
浙江省舒儋
舒儋(1042~1104)北宋词人。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今属浙江)人。早年受学于楼郁。英宗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第一。初官临海尉。后为审官院主簿,迁奉礼郎。神宗元丰初,加集贤校理,同李定弹劾苏轼作歌诗讥讪时事,酿成乌台诗案,颇为后世所鄙。累官至御史中丞,不久因事获罪被废斥。徽宗崇宁初,出知南康军,蔡京使知荆南,因为开边有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舒□工于小令,尤以多首〔菩萨蛮〕见称。如画船□鼓催君去一首,上片以江潮喻离情,下片以陡起陡落的反跌笔法衬出离别之悲,缠绵蕴藉,情意更深,多为选家所录,南宋初曾季□即赞其甚有思致(《艇斋诗话》)。他如〔散天花〕云断长空叶落秋、〔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之类,都以平淡白描之笔,写友朋间惜别怀远之情,思致妍密(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而又摆脱了绿惨红愁、风悲露泣的男女相思俗调。《宋史·艺文志》著录《舒□文集》100卷,久佚。《四明丛书》第8辑收有《舒...
殷士儋
生平生年不详,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擢侍读学士,隆庆二年(1568年)拜礼部尚书。隆庆四年(1570年)任文渊阁大学士。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遭权臣高拱排挤,隆庆五年(1571年)辞归,“筑庐于泺水之滨,以经史自娱”。诗文精湛,诗“体齐鲁之雅驯,兼燕赵之悲壮,禀吴越之婉丽,是吾乡一巨手”。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太保,谥文通,不久改谥文庄,葬于党家庄东凤凰山南麓。著有《金舆山房稿》14卷、《明农轩乐府》。参看殷士儋墓:至今尚存,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参考文献(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儋耳郡
郡名起源儋耳为海南岛上的古部族名。儋,一作聸。《说文解字》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聸耳之国。”杨孚《异物志》:“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山海经》海内南经作“离耳”,郭璞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建置沿革两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国,又渡海征服了海南岛,次年在岛上设立珠崖、儋耳二郡。儋耳郡治在儋耳县,其地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一带。共领五县。武帝、昭帝之际,儋耳、珠崖两郡合计有23000余户。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儋耳郡并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建议,“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臣愚以为非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愿遂弃珠厓,专用恤关东为忧!”,废弃珠崖郡。西汉儋耳郡领县今可考者有三:儋耳县至来县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