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法语:La Mort de Socrate)是法国画家及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8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和大卫同一时期的其他画作一样,《苏格拉底之死》也采用了古典的主题: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所记录的苏格拉底之死。画中镇定自若、一如既往讨论哲学的苏格拉底使人崇敬,而他周围哀恸不已的朋友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苏格拉底之死简介资料
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1787年
雅克·路易·大卫
相关人物
苏格拉底之死相关文献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是什么苏格拉底的学生是谁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是什么苏格拉底的学生是谁,苏格拉底说过:如果我从政,我早就会因此死定了。所以虽然苏格拉底并没有走上政治
查看全文
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的精神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的精神是怎样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发明的“助产术”通
查看全文
苏格拉底
行业时间线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记述于后来的学者(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同时代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中。柏拉图的《对话》一书记载了...生平童年依据记载,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生就有着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
查看全文
苏格拉底之死
背景与创作公元前399年,七十高龄的苏格拉底被控不敬神和腐蚀雅典的年轻人,被判处服毒而死。按照《斐多篇》的记载,面对死亡,苏格拉底非常平静,一如既往地和弟子克里同、斐多、底比斯来的西米亚斯和克贝等人进行哲学讨论,只不过主题成了死亡是什么和死亡之后如何,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朽,将死亡看作一个另外的王国,一个和尘世不同的地方,而非存在的终结。1758年狄德罗发表了自己的论《戏剧诗》,认为苏格拉底之死的场景适合作为哑剧的主题,之后描绘这一主题的画作多次出现。1775-1780年,大卫第一次去罗马旅行,他研究了对葬礼仪式的描绘,画下了很多草稿。大卫的很多主要作品都来源于这些素描。大卫在1782年已经创作了这幅画的草稿,在1786年接受了特胡丹·德蒙蒂尼次子的委托,开始创作这幅画1787年完成后在沙龙展览,受到不少艺术家的欢迎,当时正在巴黎的托马斯·杰斐逊也认为这幅画充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壮丽理想,在...
查看全文
苏格拉底的婚姻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枝叶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觉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查看全文
苏格拉底之死相关标签
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画作
雅克-路易·大卫画作
法国油画作品
新古典主义画作
1787年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