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石泉县李迁哲
李迁哲(511~574年),字孝彦,北周将领。安康郡(故治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汉江西南岸石泉咀附近)人。他家世代为本地部族首领,祖父和父亲先后仕南朝齐、梁。李迁哲依靠门第入仕南朝梁。初为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他20岁时,父亲李元真由东梁州刺史调任衡州刺史,委托他在家乡统领本部族事务。梁武帝大同二年(536),李迁哲任安康郡守。三年,加超武将军。太清二年(548),调任魏兴郡守(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县),都魏兴、上庸(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县)等八郡诸军事。其父死后他承袭沌阳侯爵,食邑1500户。简文帝大宝元年(550),迁为持节、信武将军、散骑常侍、都督东梁、洵、兴等七州诸军事,东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阴县)刺史。当时侯景叛乱,梁朝陷于战乱之中。李迁哲只是自守边境,没有出兵参加平叛战争。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宇文泰派兵攻秦岭以南梁朝州郡,李迁哲兵败投降,被押送到长安。宇文泰问他为何...
陕西-安康-石泉县李袭志
李袭志(生卒年不详),字重光,金州安康(今陕西石泉县)人,唐初边将。隋炀帝末年任始安郡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时朝政腐败,四方战乱,群雄并起,他倾全部家产招募士卒3000人守城,萧铣、林士弘曾几次派兵进攻未下。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有人劝他自立为主,占据地盘,独霸一方。他说:“我家世为隋臣,今皇帝虽死,隋宗室尚存,我岂能乘乱行?我宁肯为隋尽忠而死,不愿叛节图生”遂率领部下坚守二年。后粮尽无援,被萧铣军队攻破。萧铣署他为工部尚书、桂州总官。李渊在长安称帝,唐朝正式建立。李渊致书召他归唐,他答应暗中约永平郡守李光度一同投归。李渊又捎书说:“你和我本为同宗族,不能和别人一样,应当光明正大归籍”因而直到萧铣被打败,他才策动岭南六十余州郡尽归顺唐朝。为唐室统一南方作出了贡献。武德五年(622),他北归京城长安,李渊授他为上柱国,封始安郡公、江州都督。李靖领兵讨伐辅公祏时,以他任水军总督。后来任
陕西-安康-石泉县李袭誉
李袭誉(生卒年不详),字茂实。隋朝大臣。祖籍陇西狄道,五世祖时迁居安康,后代即为金州安康(今陕西石泉)人。大业末年,他任冠军府司兵。当时炀帝南下,阴世师守卫京城长安。关中各地乡勇土兵蜂起,百姓生活困苦。他向阴世师建议派兵守护永丰仓,发放仓粮赈济穷苦百姓,拿出库存物资奖赏战士,命令各郡县联合守土。阴世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要求去南方招募兵卒,行至汉中时,李渊已攻占长安。唐王朝建立,李渊召他返回京城,授予太府少卿职。封安康郡公。620年,秦王李世民领兵东征洛阳王世充,派他任潞州(今山西长治)总管,负责向河南前线运送粮饷。唐朝廷统一全国后,派他任扬州(今江苏江都)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扬州和-一带的百姓喜欢经商,致使许多农田荒芜。他动员百姓引雷陂水(在江苏江都县北,宋以后涸),筑句城塘,灌地八百余顷,获得农业丰收。使许多经商的农民.弃商从事农耕。几年后被召回朝任太府卿。他为人处事严谨,居家...
山西省-阳泉-盂县李允则
李允则(953~1028)字垂范。并州盂县(今属山西)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在静戎军(治今徐水)置榷场,李允则主管其事。后累迁供备库副使、知潭州。迁洛苑副使、知沧州。转西上合门副使、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后知雄州(治今雄县),迁东上合门使、奖州刺史。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而李允则仍然营建城垒,辽主说:“南朝还在修城备战,这不是违背誓约吗?”其相张俭说:“李雄州为安抚使,其人长者,不足疑。”既而北宋皇帝下诏诘问,允则上奏:“初通好不赶紧完治,恐他日颓圮因此废守,边患不可预测。”雄州城北原有旧城墙,李允则想合为一大城。先建东岳祠,拿出百两黄金为供器,一路上吹吹打打大事张扬,居民纷纷捐献金银。过了一阵,让人把金银拿走,声称有盗贼自北边来,于是下令捕盗,广发文书,兴工筑墙,声言用以护祠。而最终筑就关城、挖浚城壕,建起月堤,自此外城成了内城。当时,居民多以茅草覆盖屋顶,李允则在西山...
海峡论坛:《李亦园与泉州学》在泉州首发
作为海峡论坛·闽南文化节首个项目,8日,《李亦园与泉州学》首发式暨座谈会在泉州举行。
泉州学是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历史文化、人类发展、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跨科文化人类学。李亦园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学研究学者,他以泉州乡亲和台湾文化使者的双重身份,深入泉州乡间,研究、梳理泉州学发展演变脉络,对泉州学的确立、构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亦园与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