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公派下支祖(2世): 李枋孝(后世居北京山海关口) ; 李楠悌 ; 李杭渊.
李杭渊相关文献
李世民为何劝李渊起兵造反李渊起兵的时间
李世民为何劝李渊起兵造反李渊起兵的时间,翻阅典籍,可得知李渊是一名胸怀大志之人,且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但事实上,最后
李氏李渊房系
李氏李渊房系,(五)李渊房系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唐王朝的建立者,祖籍陇西成纪
浙江省-杭州-淳安鲁渊
鲁渊(1319—1377),字道源,号本斋,淳安岐山(今临岐镇)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中进士,授官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市)县丞。归家省亲,时值农民起义烽火自徽州蔓延至淳安永平(即威坪)一带,行省发文,征召鲁渊与监郡脱脱领兵拒敌,接连烧毁义军营垒60余处,与元军主力会师于新安江中游地区。而后,鲁渊与富山巡检邵仲华共守豪岭。不久,豪岭失守,鲁渊为义军所擒,渊求死不得。次年,义军为元军主力击败,鲁渊得脱,起用为浙江儒学副提举,授奉训大夫,继升浙江儒学提举。后因病辞官回家,居岐山下。明初,朱元璋多次召用,渊不事二主,坚辞不出。以教书为生,并亲事农桑,晚景凄凉。门人称为“岐山先生”。所著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
李杭
生平李杭是朝鲜王朝第16代君主仁祖的孙子,崇善君李澂与永丰郡夫人平山申氏(朝鲜语:평산신씨)的长子,初封东平副正(朝鲜语:동평부정),后升为东平君。东平君在肃宗十三年(1687年)六月曾赴燕京,不久大司谏李奎龄(朝鲜语:이규령)、司谏沈枰(朝鲜语:심평)、献纳沈思泓(朝鲜语:심사홍)、正言金洪福(朝鲜语:김홍복)等人上奏弹劾他惠民署(朝鲜语:혜민서)提调的官职,令举朝哗然,官员南九万(朝鲜语:남구만)也大力指责此举,但后来他自己也在次年辞任此职。肃宗十五年(1689年),李杭被任命为谢恩使(朝鲜语:사은사)及奏请正使(朝鲜语:주청정사)。肃宗二十七年(1701年),东平君涉嫌与张禧嫔的兄长张希载(朝鲜语:장희재(조선))有来往而被流放,同年在绝岛(朝鲜语:절도)被赐死。高宗元年(1864年),高宗恢复了他的名誉和爵位。家族关系祖父:朝鲜仁祖李倧祖母:废贵人赵氏父亲:崇善君李澂母亲:永丰郡夫...
李渊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渊以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生于长安。据《旧唐书》太宗在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初三)上寿,推其天和元年应为4月8日。父亲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李渊任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因与皇室的姻亲关系,589年随隋文帝灭陈,后累任谯、陇、岐三州刺史,荥阳郡太守。604年,隋文帝驾崩,迁楼烦太守,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殿内少监;大业二年,除郑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征高句丽,李渊在怀远镇(今辽宁朝阳附近)负责督运。杨玄感之乱,炀帝诏李渊为弘化留守,知关右诸军事。可见李渊与隋朝宗室关系密切,参与了朝廷的众多大事,他也趁此机会招纳人才,引起炀帝猜忌,李渊惧而以酗酒、受贿等行为“自污”。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郡慰抚大使。大业十二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