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太和殿

太和殿

(人文建筑)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殿,该殿是明清两朝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筑合称“外朝”。三大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暨北京中轴线上。

太和殿简介资料
39°55′02″N 116°23′50″E
太和殿相关文献
谈乾清宫和金銮殿还有太和殿的关系
谈乾清宫和金銮殿还有太和殿的关系,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
查看全文
金銮殿之谜:为什么太和殿老被叫做金銮殿
金銮殿之谜:为什么太和殿老被叫做金銮殿,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把皇帝上朝的太和殿俗称为“金銮宝殿”,那么问题
查看全文
太和殿
历史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奉天殿初建时的体量,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记载:“原旧广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阔95米,进深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太和殿匾额太和殿的转角出檐从西北方向看太和殿后面永乐十九年(1421年),奉天殿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又遭雷击焚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仅为原奉天殿的三分之二大小,所以与原建筑的大基座相比显得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遭遇火灾,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
查看全文
太和殿琉璃脊兽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除了它风姿飘洒的屋面曲线和华丽动人的屋顶形式外,在正脊、垂脊、岔脊之上,置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吻兽。正脊两端,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名叫正吻,亦称大兽。在垂脊上有垂兽,在岔脊上有截兽,这些统称“兽头”。在兽头前面,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常排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一个仙人,而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它的安装数量依建筑物的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而定,太和殿上十样俱全(仙人不计在内),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则相应减少。吻兽是中国古建筑屋面上的一种特殊饰件,它既是建筑构件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查看全文
隐匿于乡间的“太和殿”——甘氏石兰公祠
在广西贵港市石莲村甘屋屯内的岭坡上,有这样一间饱受雨雪风霜的公祠,它就是甘氏石兰公祠。甘氏源出渤海,发迹江夏,继迁福建、江西,后移粤东,再拓于桂、川诸省。甘氏石兰公一支便是从渤海郡辗转迁徙,最终迁播落籍贵县,在石莲村开基创业。甘氏石兰公祠坐西向东,祠堂内供奉着众多甘氏分支门派神主牌。与多数祠堂相比较而言,能够供奉这么多的主牌已经十分罕见,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石兰公这一支甘氏群族的枝繁与叶茂。甘氏石兰公祠属于砖木结构,三进三开间,门口有三层台地,共有砖砌17级,两边有砖砌垂带相联,高出一般地面4米。公祠宽12米,进深35米,正梁高10米,建筑面积450米。门口走廊深两米,有右柱和弯弓状横石条两条,柱下有鼓形石柱座,柱中与横石相交的下角有三角形石雕挂落。门框由红色石砌成,大门高3.2米,宽1.7米,门顶石块凿有“石兰公祠”四字,从右往左读,中间两字上还有竖写“甘氏”二小字。隐匿乡间的“太和殿”如今...
查看全文
太和殿相关标签
北京故宫
人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