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简称弋腔,戏曲声腔,是宋元南戏在江西弋阳的方言、音乐与北曲结合而成。元代末年已经成形,明、清两代,已经在南北各地发展,成为主要声腔之一。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因此弋阳腔又通称高腔。
明初至明中叶,弋阳腔已经于各地流行,并且衍生各色各样的声腔。弋阳腔在赣东北的乐平衍变为乐平腔,在徽州衍变为徽州调。此外,还有义乌腔、太平腔、京腔等等。《八能奏锦》、《大明春》、《玉谷调簧》、《秋夜月》等剧目大多数都是演唱弋阳腔、徽州调、太平腔、四平腔的,与昆山腔相互竞争。根据王正祥的《新定十二律京腔谱》,虽有各自发展不同,却仍然保持着弋阳腔固有的特征,构成了一种声腔系统-“高腔腔系”。清中叶,高腔成为多声腔剧种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四川的川剧,湖南的湘剧、辰河戏、祁剧,浙江的婺剧,江西的赣剧、瑞河戏,岭南的粤剧等都有高腔。
弋阳腔流行的原因有三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南戏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