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金元汲

金元汲

振玉公下房祖(12世) : 金元济,字遂周 ; 金元洛,字显周 ; 金元汲,字敏周 ; 金元治,字时奠 ; 金元汶,字鲁柏 ; 金元洙,字鲁文.
金元汲简介资料
敏周
金元汲相关文献
汲潮预审奇才
汲潮预审奇才,汲潮同志是公安战线上的一位奇才,一名高手。早在与他相识之前,我就不胜区区向往之至
查看全文
汲郡
汲郡,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
查看全文
汲沦谷
图片汲沦谷,south-eastofJerusalem汲沦谷北端
查看全文
绠短汲深
【成语】绠短汲深 【成语】绠短汲深 【拼音】gěngduǎnjíshēn 【解释】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 【出处】《庄子·至乐》:“昔者管子有言……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后多以“绠短汲深”为力小任重、不能胜任的谦辞。
查看全文
汲(jí)姓
汲(jí)姓【摘要】系承姬氏,始祖为汲子。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汲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山西等地。汲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姬姓。据《风俗通·姓氏篇》记载,春秋时,卫宣公是个纵欲行乐的人,当他还是太子时,就与父亲的侍妾夷姜私通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汲子。即位后,立汲子为太子系承姬氏,始祖为汲子。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汲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山西等地。汲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姬姓。据《风俗通·姓氏篇》记载,春秋时,卫宣公是个纵欲行乐的人,当他还是太子时,就与父亲的侍妾夷姜私通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汲子。...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33.汾阳郭氏十一修族谱, 33, 卷3下, 振字派 22世汲序公起, 199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95年. 存97册:世系表. 远祖: (唐) 郭敬之. 生子二: 郭子秀 ; 郭子仪(赐爵汾阳王). 始迁祖(1世): (宋) 郭聪(璁),字子雯. 由东平迁居湖广黄州府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土名石港顶. 此谱为聪公6世孙森公后裔世系. 聪公派下四大派祖(13世): (明) 郭皞,字守诚 ; 郭暄,字守常 ; 郭旺,字守忠 ; 郭皓. 皞公下房祖(14世): (明) 郭大用,字质一 ; 郭大全 ; 郭大伦,字添秩. 暄公下房祖(14世): (明) 郭大经,字质二 ; 郭大常. 旺公下房祖(14世): (明) 郭大诚,字添信. 皓公下房祖(14世): (明) 郭大琼. 大用公派下支祖(16世): (明) 郭滨,字雯垠 ; 郭渊,字雯通 ; 郭洧,字雯着 ; 郭淳(纯) ; 郭溢,字雯盈 ; 郭泷,字雯宏,号远庵 ; 郭灦,字雯昭,号雪庵 ; 郭滔,字雯澜. 大全公派下支祖(16世): (明) 郭汧(妍),字雯亨,号蕨崖 ; 郭泮,字雯化,号月溪 ; 郭汲,字雯用,号可泉. 大伦公派下支祖(16世): (明) 郭治,字雯盛,号石溪 ; 郭溥,字雯广,号西崖 ; 郭渭,字雯荣,号南泉 ; 郭敖,号小溪,别号两崖 ; 郭瀛,字雯献,号心全 ; 郭泽,字雯敷,号雨川. 大经公派下支祖(16世): (明) 郭桀(杰),字雯饶,号斗山 ; 郭汰,字雯青 ; 郭淙,字雯魁,号素庵 ; 郭泗,字雯道 ; 郭澜,字雯回,号濂溪 ; 郭沫(洙),字雯宇,号静乐. 大常公派下支祖(16世): (明) 郭渤,字雯荣,号乐川 ; 郭沣,字雯归,号北川 ; 郭淑,字雯善,号出川 ; 郭汝 ; 郭洁. 大诚公派下支祖(16世): (明) 郭洲,字雯厚,号碧溪 ; 郭湘,字雯远,号松窝 ; 郭潜,字雯静,号南源. 大琼公派下支祖(16世): (明) 郭涛 ; 郭陶 ; 郭清. 派行似为(14-37世): 大仲 单庭民之臣 一振闻应时 光立本叙伦 迪祥修齐宜 家致. 注: 此谱总目录的世传卷数与书衣封面上记载不同,以书衣封面为主. 注: 此谱缺卷首1下(郭氏源流,名派,字派等), 世传卷19, 29, 33, 35, 36, 37.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谱序题编目. 书衣题: 郭氏宗谱. 版心题: 郭氏十一修族谱.
浏览:100
13.袁氏宗谱, 13, 卷11: 二房 福厚 11世三汲公起, 1943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卧雪堂, 民国32[1943]. 29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至少缺卷5. 且部分破损严重,难以阅读. 源流 : 辕涛涂. 庄伯辕孙. 以祖字为氏. 汉朝时辕固又去车从袁姓. 始迁祖(1世) : (明) 袁茂二,号鼎一. 洪武初由江西省丰城县迁麻城河东,今为袁家窑. 下有二子: 袁南泗,号集贤 ; 袁真九. 南泗公下派祖(4世) : 袁志清,号洁澄 ; 袁志福,号寿澄. 皆为信甫公之子. 志清公下房祖(5世) : 袁大志,字廷高(大房) ; 袁大受,字廷贵(二房) ; 袁大明,字廷聪(三房). 志福公下房祖(5世) : 袁大让,号廷谦(四房) ; 袁大武,号廷纬(五房) ; 袁大成(六房,居白臬山). 大受公下两子(6世) : 袁满正(下七子: 袁亮 ; 袁鼎 ; 袁采 ; 袁泰 ; 袁銮 ; 袁仁 ; 袁伦) ; 袁顺正(下一子: 袁淮). 亮公下支祖(8世) : 袁明善 ; 袁明成 ; 袁明永 ; 袁明普 ; 袁明谟 ; 袁明良. 仁公下支祖(8世) : 袁明英. 大志公下支祖(9世) : 袁云(下两子: 袁福赐 ; 袁福生) ; 袁露(下三子: 袁福启 ; 袁福仁 ; 袁福山). 淮公下支祖(10世) : 袁福全,号周轩(居冲屋塆) ; 袁福才(屋细张家塆) ; 袁福赠(居袁家敦) ; 袁福贤 ; 袁福厚(居大屋嘴) ; 袁福春(迁居高庙) ; 袁福高 ; 袁福科(迁居袁家冲). 六房派引 : 继绪鸿功起 诗书永世香 中兴明有道 立品贵端方 积善绵先泽 休风美炽昌 贤良朝佐圣 蕃衍重伦常.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谱序题 : 袁氏创修宗谱.
浏览:100
周氏四修族譜, 6, 卷4, 國演 廷相 15世宗汲公起, 192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明经堂, 民国13[1924]年续修. 9册: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宋) 周显荣,字茂华,又名千一郎. 居江西吉安府. 湘乡始迁祖(1世): (明) 周景翁,字伯连,号重锦. 为起派祖. 景翁公派下支祖(9世): (明) 周朝湘,字瀚久,号怀堂. 朝湘公派下支祖(10世): (明清之际) 周国惠,字爱寰 ; 周国演,字正阳. 派行: 国泰廷光显 宗支应泽长 书香开鼎甲 士品冠南湘 积善多余庆 修身致百祥 齐家崇礼义 世弟定辉煌. 散居地: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页题: 周氏族谱.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7.黄氏宗谱, 17, 卷9-4: 世系 明汲 仕仁 三房世化 17世德进公起, 194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培本堂, 民国36[1947]. 存41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纂者 : 黄丰钰,字胜铠 ; 黄功玉,字承先 ; 黄功进,字轩廷 注 : 此谱所标卷数不规则. 至少缺卷1-2, 卷9之5, 9之8, 卷10之1-5, 及卷16. 始迁祖(1世) : 黄文昭,讳福,号竹溪. 原居江西饶州古楼埠,明初迁黄冈. 派祖(2世) : 黄受一,字明叔(徙麻邑) ; 黄受二,字符叔,号景雯(徙河南光州) ; 黄受三,字粹叔(无传) ; 黄欣祖,字祥叔,号东山(黄仁之祖,析为三派). 欣祖生二子(3世) : 黄希文,字德才(元分祖) ; 黄希诚,字仲才,号镜湖. 希文生三子(4世) : 黄秉彛,字本初(无传) ; 黄允彛,字复初(西一甲) ; 黄鼎彛. 章仁分祖(4世) : 黄暹彛,字一初(章分) ; 黄辿彛,字启初(仁分). 皆为希诚公之子. 七甲祖(5世) : 黄𨱆,字孟春 ; 黄铉,字孟冬. 皆为暹彛公之子. 六甲祖(6世) : 黄绍宗. 镇公之子. 希诚公之后. 子孙析置罗田等地. 三甲祖(6世) : 黄绍斌. 镇公之子. 希诚公之后, 十甲祖(6世) : 黄惟渊 ; 黄惟洧. 均为辿彛公之孙. 一甲祖(6世) : 黄惟澄. 为辿彛公之孙. 四甲祖(7世) : 黄大万,字后泽. 伯玉公之子. 允彛公之后. 后增派言 : 世德可师 丰功克善 泰运祈逢 安承泽远 新增派言 : 丕焕新猷 明良喜起 余庆锺祥 增荣益美 注 : 排行字母表见卷8上(影像6).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義陽朱氏宗譜, 12, 卷7_ 35世英字行金元公起行傳, 193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27[1938]. 存17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本谱摘自同治,光绪,民国等不同版本,卷数杂异. 不知是否齐全. 远祖 : 朱恂. 封安国公. 义阳五云始祖 : 朱清源. 居河阳. 五季时避乱同弟朱清渊迁居河阳. 金竹始祖(3世) : 朱宰. 自河阳迁居缙云胡陈金竹. 新建始祖(7世) : 朱淮. 由河阳迁居新建. 永祥始祖(20世) : 朱道祚,字宗信,行正一五. 以姻于华溪永祥公山堂下. 板桥祖(22世) : 朱文亨,行信十一. 公山堂祖(22世) : 朱文敦,行信九 ; 朱文达,行信十三. 九房祖(22世) : 朱文通,行信十二. 二传分四房 : 朱铭(仁分) ; 朱链(义分) ; 朱鍷(礼分) ; 朱铨(智分). 分派祖(22世) : 朱文进,行信三五. 生四子 : 朱德芳,行暹七(大房祖) ; 朱德奇,行暹十(范堂祖) ; 朱德珪,行暹十三(五房祖) ; 朱德瑛,字孟俊,行暹十六(南宅祖). 德奇公生四子 : 朱鏕(松房) ; 朱钟(竹房) ; 朱𫟶(梅房) ; 朱銮(兰房). 德珪公二传分三房 : 朱渊(角房) ; 朱溟(征房) ; 朱澜(羽房). 德瑛公二传分三房 : 朱滂,行崇四十三(孟房) ; 朱恩,字仁夫,号秀峰,行崇五十六(仲房) ; 朱淐,行崇七十(季房). 滂公下分二房 : 朱华,行厚六十一(殿前祖,干房) ; 朱楹(坤房). 南宅始迁祖(26世) : (明) 朱楹,字子充,行厚七十六. 隆庆间始迁南宅,为坤房祖. 生四子 : 朱廷礼(文房) ; 朱廷义(行房) ; 朱廷恭(忠房) ; 朱廷让(信房) . 南宅忠房(27世) : (明) 朱廷恭,字良谦,行恭六十八. 生二子 : 朱光远(埙房) ; 朱光邃(箎房). 永祥行第诗 : 贤昌主正忠 忠信暹旻崇 崇厚恭礼让 让德道亨通 通泰英奕世 世美发光华 华堂昭淑慎 慎徽庆泽长 新建17世起 : 贒昌主正忠 忠信义连福 福禄员全安 安靖清泰肃 山前17世起 : 更本祥楚伦 伦显福禄康 康宁英贤永 永仁义端庄 本谱亦含善店, 坦渚, 河阳, 葛竹, 凝碧, 金竹等支之行第诗. 散居地 : 浙江省缙云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张氏族谱汲溪系
张氏族谱汲溪系
张姓,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目前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3%,为世界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但根据中国大陆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张姓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姓氏来源 张姓的来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张姓源于濮阳”,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主要根据有:1.史实。2.文物遗址。3.族谱记载。4.当代研究成果。1999年中国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园内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 源出有六 来源一 始祖——张挥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是为河北张氏。 来源二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来源三 出自赐姓或他姓所改。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分支改姓张姓。据公安部统计人口“张”这个姓氏排在全国第三位,有7000万人,占汉族人口总数的6%。 来源四 源于古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属于帝王赐改汉姓为氏。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在历史文献中,常把奚民族人记作奚人、奚回。在唐朝时期,奚族张氏出自帝王赐姓。 张忠志,本是奚族人,原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拜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在有的史籍中仍记其为张宝臣。 来源五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区,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贵州等藏族聚居区,其 姓氏渊源有待予以考证。 来源六 日本名将新罗三郎源义光的第七子,源觉义为躲避被源义光谋害的源义忠的遗孤河内经国的仇杀,于应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西渡朝鲜,在朝鲜高丽王朝的避佑下在沿海莞岛繁衍生根,因源义光取新罗明神的典故改名为新罗三郎而新罗明神原型为张保皋,遂以张为苗字,世代以张为姓,后在明朝时为躲避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迁至中国内地新喻县(今新余市)扎根于此,成为此地一大姓。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