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岩石圈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的表层,薄而坚硬。岩石圈在软流圈之上,包含部分上部地幔和地壳。地壳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连续面作为分界。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岩石圈相对于其下的软流圈,属于较刚性、脆性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岩体仍然有足够的强度来累积能量,发生地震。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区别在于对应力的不同响应:岩石圈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刚性、弹性形变、最终可能发生脆性断裂;软流圈黏滞变形,在应力下塑性形变。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大陆地壳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海洋地壳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岩石圈的下界是上地幔岩石从脆性转变为黏性的等温线。超过此温度(~1000°C),上地幔中最软弱的矿物——橄榄石将黏性形变。洋底岩石圈典型厚度为50–100 km thick(但在大洋中脊下的岩石圈厚度仅相当于地壳厚度),大陆岩石圈的厚度约40 km到可能的75 km;其上部的~30到~50 km是大陆...

岩石圈相关文献
岩石圈
大洋岩石圈大洋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地壳与超镁铁质地幔(橄榄岩)组成,密度比大陆岩石圈更大。大陆地壳主要是长英质岩石。随着年龄增加与越来越移动离开洋中脊,大洋岩石圈也逐渐变厚。这种加厚主要是通过传导冷却把热的软流圈转化为岩石圈地幔,因而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厚度与其年龄的平方根成比例。其中h{\displaystyleh}是大洋岩石圈中地幔的厚度,κκ-->{\displaystyle\kappa}是热扩散系数(近似10m/s),t{\displaystylet}是洋底年龄.大洋岩石圈在生成之后最初数千万年,其密度小于软流圈。此后大洋岩石圈的密度会逐渐增大最终超过软流圈。这主要是因为岩石圈中的地幔部分热胀冷缩,随着温度的下降,其密度超过了软流圈;虽然大洋地壳由于化学分异造成密度总是小于地幔。成熟的大洋岩石圈因重力不稳定而在消减带拆沉进入下伏的地幔软流圈.因而大洋岩石圈的年龄最大不超过1.70亿年,比...
查看全文
岩石圈相关标签
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
地质学
系统生态学
学科&术语
家族谱大览
石氏支谱 [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兴福堂, 民国9[1920]. 4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周) 石碏. 为卫庄公大夫. 居武威郡石闽乡,赐姓武威石氏. 始祖(一世) : (宋) 石铭. 自湖北黄州徙蕲水县. 后蕃衍于黄梅, 麻城, 武昌等地. 又因战乱,其后之15世皆流离不详. 派祖(16世) : 石荣贵. 支祖(23世) : (清) 石士进,一名时荣. 君志公长子. 居河南商城武下保西洼. 士进公下二子 : (清) 石奇才,一名之尧 ; 石奇有,一名之禹. 宗派 : 教义遵先训 武威世泽长 传家惟孝谨 献国定隆昌. 散居地 : 河南省商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目录题及部分卷端题 : 石氏创修支谱.
浏览:0
1.石氏族谱, 1, 1369–2014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4
石氏支谱 四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兴福堂, 民国9[1920]. 4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周) 石碏. 为卫庄公大夫. 居武威郡石闽乡,赐姓武威石氏. 始祖(一世) : (宋) 石铭. 自湖北黄州徙蕲水县. 后蕃衍于黄梅, 麻城, 武昌等地. 又因战乱,其后之15世皆流离不详. 派祖(16世) : 石荣贵. 支祖(23世) : (清) 石士进,一名时荣. 君志公长子. 居河南商城武下保西洼. 士进公下二子 : (清) 石奇才,一名之尧 ; 石奇有,一名之禹. 宗派 : 教义遵先训 武威世泽长 传家惟孝谨 献国定隆昌. 散居地 : 河南省商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目录题及部分卷端题 : 石氏创修支谱.
浏览:100
石氏宗谱
为能即时提供网路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回馈」反应.
浏览:4
洪州忠州石氏世谱
洪州。忠主席世普赞助委员会,1983年发行。 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始祖:石隣 石人的子孙录。
浏览:0
洪州.忠州石氏世谱
洪州。忠主席世普赞助委员会,1983年发行。 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始祖石隣 石隣的子孙录。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