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用来标识书本中的特定页,以方便返回查阅。一般由纸或树脂等材料,制作成长方形薄片状。其他常用材料有皮革、银和黄铜之类的金属、丝绸、木材、塑胶与织物。很多其他物品也能被用作临时书签,比如失效的收据、车票、传单等。
在中国,书签最早称刊,意谓“砍木枝以表记”;日本歌曲《书签的主题》原文即撰写成“刊のテーマ ”。在春秋战国时代以象牙制成,称为牙黎,类似牙签,或在顶端打洞,系上丝绳。唐代已有书签或牙签之名,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韩愈《送诸葛往随州读书》诗:“邺候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一是牙签,新若手未触。”唐代《鄞县志》载:史氏家藏“牙签最富”。宋朝印刷业发达,书签多以纸料或绢布制成,称为“浮签”,或称“书皮题签”,也沿旧称牙签。苏轼有《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云:“读遍牙签三万轴,却来小邑试牛刀”。
16世纪, 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即使用过书签。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