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头衔)

Tun)是马来西亚联邦荣誉制度的一种称号,乃是第一等护国有功勋章(SMN)和第一等王冠效忠勋章(SSM)佩戴者的头衔,是由最高元首册封的象征式终身荣誉身份,受封者多为总理、总理夫人、部长、大法官、州元首等重要人物,数量限制是50人(“SMN”和“SSM”各25人)。在古时候,“敦”是对王族或贵族男性的尊称,与“Tuan”有渊源,地位可与王子平起平坐。

“敦”的的配偶(元配)称为“杜潘”(Toh Puan),与第一等吉打王冠勋章(SPMK)佩戴者的配偶称号相同;同时,与森美兰的“酋长夫人”及登嘉楼的“督潘”(两者同为“To" Puan”)的发音接近。在正式的社交礼节中,女性必须“从夫姓”才能冠上有关的称号,除非她的称号是来自于最高元首的册封,而不是延伸自丈夫的权利。由于马来西亚的《国民登记法令》并不强制女性在婚后冠上夫姓(除了所有的华人、少数的印度人和少数的马来贵族外,大多数的马来人、印度人和土著并没有传统姓氏),所...

敦相关文献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彩塑研究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彩塑研究,莫高窟自创建以来,历代佛门弟子和僧俗大众为敬奉和崇拜的佛教诸佛诸神塑造的彩塑
查看全文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
查看全文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
查看全文
另见东古丹斯里拿督
查看全文
外部链接敦分类铜器简述
查看全文
敦相关标签
头衔
马来西亚荣誉制度
家族谱大览
李敦本堂續譜
原书: [初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9[1920]续修.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13 (发祥编). 寿姓祖 :臯陶, 始其自姬姓. 始祖 : (唐宋之际) 李茂隆,字孔安. 由江西吉州太和县迁湖南湘乡县. 下两子: (宋) 李子极,字惟兰 ; 李子盘(不详). 此谱仅传子极公. 派祖(12世) : (元明之际) 李如薪,字君懋. 应虎公次子. 子极公后裔. 薪公下四子(13世) : (明) 李再璋,字一中(璋房) ; 李再瑶(瑶房) ; 李再瑄(瑄房) ; 李再珩(珩房). 璋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仁,字有济 ; 李添元,原名玄,字行兆 ; 李添泰,字续嗣. 瑶公下六子(14世) : (明) 李添广 ; 李添衡 ; 李添吉 ; 李添庆 ; 李添仪 ; 李添智,字圣广. 瑄公下一子(14世) : (明) 李添和. 珩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洪 ; 李添鉴 ; 李添杰. 世次 : (旧纂) 万邦诸彦友 应如再添兴 文仕思元允 志必仁本白 (迁湘) : 茂子重世桂 (续增) : 肇基宏复远 廷芳毓景魁 扬光锡善庆 名登献策台.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李世续谱. 版心题 : 东冲李氏续谱.
浏览:100
李敦本堂續譜
原书: [初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9[1920]续修.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13 (发祥编). 寿姓祖 :臯陶, 始其自姬姓. 始祖 : (唐宋之际) 李茂隆,字孔安. 由江西吉州太和县迁湖南湘乡县. 下两子: (宋) 李子极,字惟兰 ; 李子盘(不详). 此谱仅传子极公. 派祖(12世) : (元明之际) 李如薪,字君懋. 应虎公次子. 子极公后裔. 薪公下四子(13世) : (明) 李再璋,字一中(璋房) ; 李再瑶(瑶房) ; 李再瑄(瑄房) ; 李再珩(珩房). 璋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仁,字有济 ; 李添元,原名玄,字行兆 ; 李添泰,字续嗣. 瑶公下六子(14世) : (明) 李添广 ; 李添衡 ; 李添吉 ; 李添庆 ; 李添仪 ; 李添智,字圣广. 瑄公下一子(14世) : (明) 李添和. 珩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洪 ; 李添鉴 ; 李添杰. 世次 : (旧纂) 万邦诸彦友 应如再添兴 文仕思元允 志必仁本白 (迁湘) : 茂子重世桂 (续增) : 肇基宏复远 廷芳毓景魁 扬光锡善庆 名登献策台.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李世续谱. 版心题 : 东冲李氏续谱.
浏览:100
李敦本堂續譜
原书: [初版地不详] : 敦本堂, 民国9[1920]续修.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13 (发祥编). 寿姓祖 :臯陶, 始其自姬姓. 始祖 : (唐宋之际) 李茂隆,字孔安. 由江西吉州太和县迁湖南湘乡县. 下两子: (宋) 李子极,字惟兰 ; 李子盘(不详). 此谱仅传子极公. 派祖(12世) : (元明之际) 李如薪,字君懋. 应虎公次子. 子极公后裔. 薪公下四子(13世) : (明) 李再璋,字一中(璋房) ; 李再瑶(瑶房) ; 李再瑄(瑄房) ; 李再珩(珩房). 璋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仁,字有济 ; 李添元,原名玄,字行兆 ; 李添泰,字续嗣. 瑶公下六子(14世) : (明) 李添广 ; 李添衡 ; 李添吉 ; 李添庆 ; 李添仪 ; 李添智,字圣广. 瑄公下一子(14世) : (明) 李添和. 珩公下三子(14世) : (明) 李添洪 ; 李添鉴 ; 李添杰. 世次 : (旧纂) 万邦诸彦友 应如再添兴 文仕思元允 志必仁本白 (迁湘) : 茂子重世桂 (续增) : 肇基宏复远 廷芳毓景魁 扬光锡善庆 名登献策台. 散居地 : 湖南省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书名页题 : 李世续谱. 版心题 : 东冲李氏续谱.
浏览:100
扈氏四修族谱(敦本堂)
堂号:敦本堂 始祖:扈继芳,字开来
浏览:0
扈氏四修族谱(敦本堂)
堂号:敦本堂 始祖:扈继芳,字开来
浏览:0
扈氏四修族谱(敦本堂)
堂号:敦本堂 始祖:扈继芳,字开来
浏览:0
敦导读知识
莫高窟的相关资料
莫高窟的相关资料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延续1000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它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由于莫高窟的珍贵程度,对其的保护措施也不少。最首要的就是减少客流量,建立预览制度,每天限定参观人数,保持其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含量长久稳定。禁止游客手触壁画雕像、拍照。也建立了3D图像以供人远程观摩。
浏览量:1583次
敦煌汉简是什么简
敦煌汉简是什么简
敦煌汉简是木简。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敦煌汉简的内容多与屯戍有关。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根据简文的记载恢复当时的烽燧系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出土的汉简又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附近发现汉简后,1914年又在甘肃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170枚左右汉简。1944年夏鼐等对敦煌小方盘城以东的汉代边塞遗址进行考察,掘获汉简43枚。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这是敦煌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 此外,在1977年和1981年,考古工作者还分别在酒泉西北的玉门辖地花海农场和敦煌酥油土两地汉代烽燧遗址里采集了一些汉简。斯坦因1914年发现汉简的地点横跨汉代敦煌、酒泉两郡,70年代发现汉简的玉门花海也应属酒泉郡,但是习惯上把这些汉简统称为敦煌简。
浏览量:2815次
敦煌莫高窟在哪里
敦煌莫高窟在哪里
  敦煌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的敦煌,敦煌地处青海、甘肃、新疆三省的交汇处,目前敦煌属于酒泉市代管的县级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节点的地方,在河西走廊的西端。莫高窟在以前也称为千佛洞,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在后世又经历了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才有了现在的巨大规模,在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1987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说莫高窟无论从艺术还是从建筑、从研究古代历史、宗教等角度都有非常大的价值,在石窟壁画上来看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众多石窟中,主要的朝代时期大约可以分为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在以前古代也称为“沙州、沙都”,除了莫高窟周边还有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关等景点和地标。
浏览量:2368次
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周敦颐写的《爱莲说》
《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文章中描写了莲花的形态,赞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也是在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洒脱的胸襟。《爱莲说》的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其中最出名的句子,被世代传唱,成为称赞他们品性高洁的高频诗句。在原文中,周敦颐以这两句暗指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同时也借莲花可以出淤泥不染来表示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周敦颐为官正直,为民做主,晚年的时候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这就是他洁身自好、淡泊明志的表现。
浏览量:1411次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
飞天壁画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一种类型,后来逐渐成为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在佛教最初传入的时候,古人把壁画中的飞仙称作飞天、飞仙等,飞天壁画也就是敦煌石窟中飞神的指称。在古代的墓室壁画中已经有飞天画的存在,主要是象征墓室主人能够飞升上天。后来随着早期道教的传播,以及后来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才出现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但是从石窟建立以来,经历了数十个朝代,历经了上千年,在这朝代之间,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等诸多因素都影响了飞天的艺术形象。佛教中的飞天形象主要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敦煌石窟保留了大象的飞天形象,这些都蕴藏着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
浏览量:22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