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馆陶县

馆陶县

馆陶县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冀鲁豫接壤区,依傍蜿蜒流淌的卫运河,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隔河相望。东距济南160公里,西距邯郸75公里,北距北京420公里。全县辖4乡4镇277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馆陶镇。近年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等3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

馆陶县简介资料
36°32′N 115°18′E
馆陶县相关文献
馆陶县房寨镇
馆陶县房寨镇,木本水源说房寨                      房寨――一个响当当的名
查看全文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刘琏
刘嫖(piāo),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之一,窦皇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刘嫖的封邑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所以称馆陶公主,于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给世袭堂邑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陈午为妻,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又称其堂邑大长公主。汉景帝登基时封刘嫖为馆陶长公主;汉武帝时,尊称窦太主。陈午和馆陶有记载的子女有三个,长子陈须(又称陈季须),次子陈蟜(音同娇),女儿是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氏(《汉武故事》称其小名为阿娇)。早年时期刘嫖的生年不详,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数月后,刘启被册立为太子,窦氏被立为皇后,刘嫖则为长公主。其封地在邯郸馆陶,位于现今的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所以也称为馆陶公主。其间,刘嫖下嫁刚袭爵的堂邑侯陈午,婚后两人至少育有两子一女。陈午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成为第三代堂邑侯,汉功臣表上位列第86位。景帝时期窦...
查看全文
河北省-邯郸-馆陶县乔十光
乔十光(1937——),著名漆画艺术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河北馆陶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1964年结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央工艺美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先后在中国、日本、法国、苏联等地举办画展十余次。乔十光作品注重漆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被称为“中国漆画之父”。漆画代表作《泼水节》、《青藏高原》、《北斗》等。生于河北省馆陶县一个农民家庭。1961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读研究生,开始研究漆画,到我国著名的漆器之乡福州拜漆器匠师为师,1964年结业留校任教。1986年随《中国现代漆画展》访问前苏联。1987年以来,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福州工艺美术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办“乔十光漆画展”。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长期从...
查看全文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李修
李修(?—500),字思祖,馆陶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李修曾为高祖、文明太后等治过病,疗效显著,受到皇帝皇太后的器重,担任了太医令等官职。李修少年时,和他的兄长元孙一起跟父亲李亮学习医术。李修的父亲李亮是一位受当地人们尊敬的医生,他用针灸中药并重的方法给人治病疗效很好,而且他心怀仁厚之情。有时病人死了,他亲自前往吊唁。李修受到父亲医德医术的影响,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超过父亲和兄长。后来,李修离开父亲,来到代京(是当时北魏的都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北),进入皇宫为帝后百官们治病,曾任中散令一职,为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治过病。魏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六代皇帝,著名改革家,尊孔兴儒精佛礼、好老庄,改鲜卑风俗、语言、服饰,奖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行南朝典章,于493年迁都洛阳。太和年间(477—499),李修担任御医,当时高祖(孝文帝)、文明太后身体常有不舒服,经过李修用针灸或中药治疗,疗效都...
查看全文
馆陶县
交通106国道与309国道交汇点。青兰高速公路邯济铁路行政区划下辖4个镇、4个乡。
查看全文
馆陶县相关标签
馆陶县
河北市辖区
邯郸区县市
家族谱大览
11.陶氏宗谱, 11, 卷7, 弥高 银芳 11世时禄公起, 194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五柳堂, 民国37[1948]年. 32册: 插图, 世系表. 楚黄始祖(1世) : (宋) 陶邴,字唐祚,号绍先. 为麻城派祖. 邴公派下支祖(5世): 陶仁一,字德星,号明远 ; 陶仁二,字德雷,号声远. 仁一公派下支祖(8世): 陶弥高(庚族东分) ; 陶弥坚(庚族西分) ; 陶道(道族) ; 陶德(迁山东馆陶县). 四公为陶应庚之子. 仁二公派下支祖(7世): 陶如锺 ; 陶如铎 ; 陶如(金 鼎) ; 陶如鉴(避居黄陂) ; 陶如铨(避居黄陂). 散居地: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陶氏宗谱[27卷,首4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五柳堂, 民国37[1948]年. 32册: 插图, 世系表. 楚黄始祖(1世) : (宋) 陶邴,字唐祚,号绍先. 为麻城派祖. 邴公派下支祖(5世): 陶仁一,字德星,号明远 ; 陶仁二,字德雷,号声远. 仁一公派下支祖(8世): 陶弥高(庚族东分) ; 陶弥坚(庚族西分) ; 陶道(道族) ; 陶德(迁山东馆陶县). 四公为陶应庚之子. 仁二公派下支祖(7世): 陶如钟 ; 陶如铎 ; 陶如(金 鼎) ; 陶如鉴(避居黄陂) ; 陶如铨(避居黄陂). 散居地: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18.陶氏宗谱, 18, 卷14, 道公 青玉 13世守宽公起, 194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五柳堂, 民国37[1948]年. 32册: 插图, 世系表. 楚黄始祖(1世) : (宋) 陶邴,字唐祚,号绍先. 为麻城派祖. 邴公派下支祖(5世): 陶仁一,字德星,号明远 ; 陶仁二,字德雷,号声远. 仁一公派下支祖(8世): 陶弥高(庚族东分) ; 陶弥坚(庚族西分) ; 陶道(道族) ; 陶德(迁山东馆陶县). 四公为陶应庚之子. 仁二公派下支祖(7世): 陶如锺 ; 陶如铎 ; 陶如(金 鼎) ; 陶如鉴(避居黄陂) ; 陶如铨(避居黄陂). 散居地: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8.陶氏宗谱, 8, 卷4, 弥高 天誉 16世善长公起, 194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五柳堂, 民国37[1948]年. 32册: 插图, 世系表. 楚黄始祖(1世) : (宋) 陶邴,字唐祚,号绍先. 为麻城派祖. 邴公派下支祖(5世): 陶仁一,字德星,号明远 ; 陶仁二,字德雷,号声远. 仁一公派下支祖(8世): 陶弥高(庚族东分) ; 陶弥坚(庚族西分) ; 陶道(道族) ; 陶德(迁山东馆陶县). 四公为陶应庚之子. 仁二公派下支祖(7世): 陶如锺 ; 陶如铎 ; 陶如(金 鼎) ; 陶如鉴(避居黄陂) ; 陶如铨(避居黄陂). 散居地: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0.陶氏宗谱, 10, 卷6, 弥高 天誉 21世国辉公起, 194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五柳堂, 民国37[1948]年. 32册: 插图, 世系表. 楚黄始祖(1世) : (宋) 陶邴,字唐祚,号绍先. 为麻城派祖. 邴公派下支祖(5世): 陶仁一,字德星,号明远 ; 陶仁二,字德雷,号声远. 仁一公派下支祖(8世): 陶弥高(庚族东分) ; 陶弥坚(庚族西分) ; 陶道(道族) ; 陶德(迁山东馆陶县). 四公为陶应庚之子. 仁二公派下支祖(7世): 陶如锺 ; 陶如铎 ; 陶如(金 鼎) ; 陶如鉴(避居黄陂) ; 陶如铨(避居黄陂). 散居地: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4.陶氏宗谱, 14, 卷10, 弥坚 有虞 16世应长公起, 194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五柳堂, 民国37[1948]年. 32册: 插图, 世系表. 楚黄始祖(1世) : (宋) 陶邴,字唐祚,号绍先. 为麻城派祖. 邴公派下支祖(5世): 陶仁一,字德星,号明远 ; 陶仁二,字德雷,号声远. 仁一公派下支祖(8世): 陶弥高(庚族东分) ; 陶弥坚(庚族西分) ; 陶道(道族) ; 陶德(迁山东馆陶县). 四公为陶应庚之子. 仁二公派下支祖(7世): 陶如锺 ; 陶如铎 ; 陶如(金 鼎) ; 陶如鉴(避居黄陂) ; 陶如铨(避居黄陂). 散居地: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