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羲之

羲之

羲之
羲之简介资料
羲之相关文献
东晋王羲之像
东晋王羲之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位右军将定,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号称“书
查看全文
王羲之
书法王羲之七岁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王羲之在南渡后,好山水与交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终老嵊县金庭。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
查看全文
王羲之:長風帖
长风帖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 释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
查看全文
王羲之对联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
查看全文
王羲之
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5.郑氏宗谱, 5, 卷2下之2,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3.郑氏宗谱, 3, 卷2上之2,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4.郑氏宗谱, 4, 卷2下之1,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2.郑氏宗谱, 2, 卷2上之1, 制诰 序传类, 1941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敬睦堂, 民国30[1941]八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目录不全. 迁英始祖 : (唐) 郑进. 由江西瓦泻灞徙江南英麓三吴乡. 生一子 : 郑安邦,字玉城. 分派祖(10世) : 郑钧. 生四子 : 郑晃 ; 郑曜 ; 郑玘,字伟器 ; 郑俌. 晃公生四子(11世) : 郑仲珠(八分支祖) ; 郑仲碧(五分支祖) ; 郑仲玺(七分支祖) ; 郑仲瑶(三分支祖). 曜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富(四分九分共祖) ; 郑仲贵(二分五分六分共祖). 俌公生二子(11世) : 郑仲仁(十分) ; 郑仲义(十分). 仲贵公生四子(13世) : 郑仕清(五分) ; 郑仕濂 ; 郑仕洁(五分) ; 郑仕济(二分六分共祖). 仕济公生二子(14世) : 郑诰(二分祖) ; 郑诏(六分祖). 仲富公下支祖(14世) : 郑邦(四分) ; 郑昂(四分) ; 郑(向 阝)(九分) ; 郑鄫(九分) ; 郑郊(九分). 排行 : 永万同元一本昌 光宗之道在伦常 惟持先业存姬泽 立见文明兆太康. 散居地 : 湖北省英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東田金氏族譜, 2, 行傳 鼻祖勉之公起, 1857
原书: 抄本影印, 光裕堂, 清咸丰7[1857]重修. 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撰序者 : 金羲一,字殿雄. 鼻祖 : (宋) 金勉之,字致中. 任四川成都刺史. 下一子 : 金学元. 宗祖 : (宋) 金一韐,号济斋,行和十九,谥忠显. 学元公之子. 登进士,官翰林院学士. 自京兆徙闽省建宁府,葬于崇安县. 港桥开基祖(1世) : (元明之际) 金世宝,字文献,行孝一. 赐庆公长子. 一韐公21世孙. 因避寇,自玉环状元岙迁乐清县望莱桥. 东田始祖(1世) : (明) 金世珍,字席云,号藏彩,行恭一. 赐庆公次子. 一韐公21世孙. 自闽迁玉环,转迁白龙山. 世珍公生二子 : 金秉参,字执敬,行俭一 ; 金秉赐,字允勒,行俭二. 本谱主要为秉参公派下世系. 秉参公下房祖(5世) : (明) 金继怀,字惟新,号云潭,行良一(老大房) ; 金继甜,字维味,行良二(老二房) ; 金继满,字维丰,号龙西,行良三(老三房) ; 金继宝,字维玉,行良四(四房) ; 金继(女匽),字维晏,行良五(五房) ; 金继聆,字维音,号腾蛟,行良六(六房). 世宝公下房祖(5世) : 金启,字克辉,号怡庵,行义四(老四房) ; 金晊,字克中,行义七(老七房). 金氏雁行 : 和概乾坤祯 稽愿宙祥平 畧既纪绶韬 䕫质室翘楚 恭俭让温良 礼义循元亨 贞利肃乾坤 纲常法纪远 斋庄庆中正 荣华富贵敬. 合族讳行 : 一子仁义礼 宾智仕贒良 恭宽敏惠孝 得纪(继)志泽赐 世秉从可继 允思汝应时 日振崇昌德 贞桂(明)信道维(成) 清朝登圣位 元瑞庆雍熙. 总表字行 : 济彦宏承伯 茂祖武全宁 恩慕会立存 师敬圣䌹惟 席执球晓维 得泗之卿甫 希立彦存忠 安寕式良贵 兆绍钦从国 进士芳章必. 散居地 : 浙江省乐清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族谱之伦理价值与家训
注 : 本资料系台湾联合报国学文献馆举办第二届亚洲族谱研讨会韩籍教授孙仁铢先生所提供之资料.
浏览:0
羲之导读知识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是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而《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主要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浏览量:1755次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序》。《兰亭序》不论是文学价值还是书法艺术价值,都有很高的成就。从文学角度而言,全文三百二十四字,语言清新优美,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对《兰亭集序》分析说:“此序的前半记述这次盛会概况,写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后半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促,以感慨作结,令人遐思无限”。从书法艺术角度而言,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古典美之标准,也是我国书法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虽然真迹无存,现世只是唐摹本,但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承认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书法人心慕手追的法帖。也正因为《兰亭序》是书法艺术之瑰宝,从而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浏览量:1414次
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有“书圣”的称呼,其擅长隶书、草书、楷体、行书等。王羲之自幼喜爱书法,在父亲王旷、叔父王廙的教导下启蒙,后来又跟着姨母卫夫人学习书法。王羲之的字并不是沿袭某个老师的风格,而是将其全部融会贯通。“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字其实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可以草书、行书、楷书分类。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龙保帖》、《上虞帖》、《长风帖》、《贤士帖》、《飞白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奉橘帖》、《孔侍中帖》、《寒切帖》、《都下帖》;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佛遗教经》。
浏览量:1681次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的概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探讨它的内容和文学性,另一类是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主要偏重于书法艺术的考察。这里指的是后者。兰亭集序是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时写出的作品,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兰亭集序》的摹本主要有五种:冯承素摹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虞世南摹本虞本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褚遂良摹本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骨洒落,深得兰亭神韵。黄绢本所用绢本,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因第四行“领”上加“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欧阳询定武本定武本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浏览量:1389次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书写时间为东晋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年—公元361年),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共收录了王羲之的信札二十八件,记录了王羲之草书笔法的演变和发展。以下为《十七帖》的全部释文:《郗司马帖》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逸民帖》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丝布衣帖》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积雪凝寒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帖》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帖》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帖》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帖》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七十帖》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邛竹杖帖》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蜀都帖》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盐井帖》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帖》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帖》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乙乙,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帖》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胡母帖》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以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儿女帖》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谯周帖》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汉时讲堂帖》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帖》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成都城池帖》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旃罽胡桃帖》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得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药草帖》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来禽帖》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胡桃帖》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清晏帖》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帖》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浏览量:13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