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迁祖德益(又名若字、翔),宋末迁徽之休宁,旋由休宁迁池口,元初迁桐城凤仪坊。 卷一前言、目录、遗像、职员功绩表、先贤谱说、凡例,卷二家训、训育须知、家庭规约、善后家章、序、派行、领谱字号,卷三至四纲,卷五至二十七纪,卷二十八至三十一契约类。
桐城桂林方氏家谱三十一卷(安徽桐城)相关文献
桐城桂林方氏
桐城桂林方氏,桐城方氏,主如果指桐城桂林方氏,五各人族中的方氏也正是这“春风自患上,桂林一支”
安徽省-安庆-桐城方观承
方观承(1698一1768),字宜因,一字遐谷,号问亭。清代-、著名水利和植棉专家。方观承幼年随父方式济读书,聪敏勤奋,希望通过中举作进身之阶。因戴名世的一场-所累,其祖父方登峄、父方式济均被流放至黑龙江。方观承与兄观永寄身于江宁缄西清凉寺。稍长,随兄步行至黑龙江谋求衣食。沿途山形水势,风俗民情,使他获得了书个上难以得到的知识。雍正十年(1732),福彭出征准噶尔,招方观承为记室。十一年,事平,方观承升为内阁中书。乾隆二年(1737)升军机处章京,再升吏部郎中。七年,出任地方官,察勘浙扛海塘及江南水道,取得了治理水利的经验。乾隆十四年起,任直隶总督达20年之久,对境内农田水利进行综合治理,成效卓著。方观承十分重视棉花生产,认为种棉“功同菽粟”,只有使农民种棉纺织,才能使“衣被周乎天下”。他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植棉经验,于乾隆三十年,绘成《棉花图说》16幅,是迄今已知国内外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
安徽省-安庆-桐城方世俊
方世俊(?—1769)字毓川,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乾隆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太仆寺少卿,外授陕西布政使。二十九年,擢贵州巡抚。三十二年,调湖南巡抚。刘标讦发上官婪索,言世俊得银六千有奇,上命夺官,逮送贵州,其仆承世俊得银千。狱成,械致刑部,论绞决,上命改监候。秋谳入情实,伏法。
安徽省-安庆-桐城方苞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祖籍今义津镇方皋庄。苞生于江苏-之留稼村。高祖方大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曾任太仆寺少卿。曾祖方象乾,明恩贡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备道,明末,因避乱寓居江宁(今南京)。祖父方帜,曾任芜湖训导,后调任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国子监生,青年时耕牧于枞阳黄华,家境日落,后入赘江苏-县留稼村吴勉家;生3子:长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章句,6岁随家由-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常回枞阳。16岁随父回安庆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
《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入藏“桐城文库”
2020年10月10日,安庆市桐城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方平向桐城市图书馆捐赠《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刻本六十六卷,全七十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