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故事

故事

故事中文解释为过往发生的事,但涵盖极广,包含了真实发生过历史故事,如史书,也包含了从未发生过的虚拟故事,例如电影回到未来系列。有很多种媒介可以乘载故事,例如:文字、声音、及影像等。

通常电影、电视剧、小说、游戏、漫画中的故事称为剧情

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它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故事相关文献
民间故事:乌纱山的故事
民间故事:乌纱山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篇以宋朝为背景的民间故事,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宋朝年代
查看全文
平城故事
平城故事,东史宅据《大同市地名志》载:位于东门大巷之南,北起东门大巷,南至雁塔后街,长43
查看全文
西城故事
创作起源早在1949年,著名的百老汇编舞家杰洛姆·罗宾斯(JeromeRobbins)与著名音乐家莱昂纳多·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开始计划将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改编成现代音乐剧,于是找来名剧作家亚瑟·劳伦斯(ArthurLaurents)参与作品编著。当时三人的构想是描述在曼哈顿城东区一位犹太裔少女与名意大利籍青年的激情热恋,并定名为《东城故事》(EastSideStory)。然而随着两个族群间的冲突逐渐减少,以及题材类似的音乐剧《爱尔兰之花》(Abie"sIrishRose)率先上演的影响,这个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1954年,伯恩斯坦在好莱坞再度与劳伦斯意外相遇。两人谈到多年前搁置的创作计划,伯恩斯坦想到近来拉丁美洲裔移民群暴力冲突不断,便决定将之前的故事背景移到林肯中心一带的波多黎各移民社区,并改名为《梦断城西》。于是,新的音乐剧创作于焉开始。当时,...
查看全文
灵异故事
参见怪谈(电视节目)恐怖热线恐怖在线楼上波子声鬼片
查看全文
故事
另见超展开起承转合剧透延伸阅读Beyer,Jürgen,"Prolegomenatoahistoryofstory-tellingaroundtheBalticSea,c.1550
查看全文
故事相关标签
文学理论
家族谱大览
1.牟氏庄园故事, 1, 目录 来历 传说 故事 事略, 2002
原书: 北京 :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1册 : 插图. 远祖 : (元) 李黼. 为唐王李世民之后裔. 任湖广荆州府元帅. 下一子: 李八真. 八真公下四子 : 李原诚 ; 李原谅 ; 李回 ; 李幺. 因避"黄杨之变", 除原谅公保持李姓, 其余三公皆改母姓为"牟". 迁湖广公安县. 始祖 : (明) 牟敬祖. 长庚公之子. 原诚公之孙. 以岁贡生出任山东登州府,入籍栖霞县. 房祖(8世) : 牟道南(长房) ; 牟道一(二房) ; 牟道中(三房) ; 牟道远(四房) ; 牟道立(五房) ; 牟道行(六房) ; 牟道中(七房) ; 牟道平(八房). 牟氏庄园开基祖(14世) : 牟墨林. 为六房道行公支下后裔. 散居地 : 山东省栖霞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书脊题编目.
浏览:100
遣闲杂录
朝鲜先祖(1550?)手艺 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松万五图书馆 历史败坏见汉杂录,比起朝鲜中期文人沈守庆所作的历史事件,更记录个人事实的杂录。 沈秀京的写实故事书。 辛于1550年左右撰写的一部非官方历史。
浏览:0
彛源堂实录
曹政宇《卜井的故事》。 赵性洙编辑,庆尚南道咸安郡,西山书院,1939年发行。 哈佛燕京图书馆 1860-1933年。
浏览:0
李氏世代绿
作者年代不详,追证为朝鲜后期 首尔大学奎章阁图书馆 韩国古代作者年代不详的长篇小说。 我的家庭故事(小说)
浏览:0
月沙先生集
原书:大邱;龙渊寺藏板龙潭寺藏板,崇祯墓93(1720)结束语。 要目要目:三沙洲唱录三沙洲唱诗。-武术扭伤、甲真甲申、并进丙申、轻信朝天禄庚申朝天杀-东沙绿东沙绿-空折叠空接头-废祝录啐啐啐-权应录库。大学姜鱼大学学霸-武术套路。卞武录庚申朝天故事-林镇菲兵绿队的兵力。
浏览:0
晋阳(晋州)郑氏世谱
郑镐俊,1999年4月发行 韩国釜山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1200-1999 西门,户长公的事实记录,家狀,故事记述,家长里短,信徒碑铭,世界道 始祖:郑子友的子孙录
浏览:0
故事导读知识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其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节日,同时还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欢乐节日。那么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跟他有关的故事的历史也是比较久远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清明节的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当时在宫廷内发生了内乱,晋国太子的异母兄弟想除掉他,夺得皇帝之位。为了逃避被害,最后逃出宫中四处流浪,还带着最忠诚的臣子介子推等人。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现断食的程度,介子推毫无犹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大家煮汤喝,暂解饥饿,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动。这件事一直被晋国太子放在心里。19年后,重新回到晋国,成为了一国之君后。叫晋文公。当时很多帮助晋文公的臣子都进宫行赏了,可是却不见介子推来。当时介子推并不想去,更没想到介子推带着老母亲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隐居山中。晋文公心里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并不想回去受赏。最后晋文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火势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亲都意外烧死了。晋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决定把介子推其母亲埋在柳树下,称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许百姓烧火吃饭,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纪念介子推,定为“寒食节”。从此以后再介山的介子推坟上每到这一天就会有人按时去扫墓祭拜介子推。因此寒食节这天被定为扫墓,本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节日,只是到了唐代的时候,人们发现两个节日是比较相近的,因此就将清明节和寒食节为同一天,于是在清明节当天就出现了扫墓的习惯。
浏览量:1531次
茅以升的故事
茅以升的故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是我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开工于1934年,钱塘江水势凶猛,江底流沙厚达41米,还会受到台风侵袭,在这样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建桥十分困难。茅以升迎难而上,慨然受命。建桥的首要难题便是打桩,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茅以升受到浇花的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提高了打桩速度。第二个难题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最后一个难题便是架设钢梁,茅以升对此又采用了“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钱塘江大桥的建设还经历了抗日战火的洗礼,冒着敌人的轰炸,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浏览量:1729次
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月亮我们都知道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而在中国古代,关于月亮,有着很多的神话故事,其中包含了我们所熟知的“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关于月亮相关的相关神话人物以及事物有很多,诸如“广寒宫(月宫)、嫦娥、吴刚、桂花树,以及月兔、蟾蜍等”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月亮传说相关的诗、词、书画也是数不胜数。从民俗中来看,我们每到中秋大家都有赏月的习惯,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而诸多关于月亮相关的故事慢慢也形成了和月亮相关的“月文化”。 从古至今相对来说月亮在多数时候都是团圆的一个代名词,在古代的美称有多种。正月十五的时候是月亮格外圆润皎洁的一个时间点,在古代时期人们对月亮一直有着自然崇拜,尤其在古代早期在“秋分”和“中秋”的日子里都有着比较重要的“祭月”活动,其实从现代随着科学认知的不断升华,无论是“祭月”还是古代流传至今对于月亮相关的神话故事,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以及大千万物的一种美好期待和民间信俗文化的延申。【古代月亮相关的神话故事盘点】 嫦娥奔月: 嫦娥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位在不少古代传说故事中都会提到的人物,和月亮相关,而“嫦娥奔月”主要讲的是嫦娥因吃了西王母给的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的一个故事,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后羿的妻子。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从古代文献来看最早见于西汉刘安创作的论文集《淮南子·览冥训》,在《吕氏春秋·勿躬》有句云“尚仪作占月”,清人毕沅作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即认为嫦娥的原型是《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 吴刚伐桂: 关于吴刚伐桂也是一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传说故事中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而他用斧头砍了桂树之后桂树的树干马上会愈合,桂树则永远也砍不倒。古代对于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描述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其中有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的描述。 月兔捣药: 关于“月兔捣药”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见过,这在不少古诗中也都有提到过月宫中的玉兔,这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主要是讲在月宫中有一只浑身洁白如玉的兔子,人们称其为“玉兔”,而白兔拿着玉杵,一直跪地捣药,这个玉兔的形象在关于民间多个玉兔捣药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说法,而关于月兔捣药的出处,见于汉乐府《董逃行》,而在晋代魏晋时期名臣、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句。月有玉兔之传说,在古代民间流传已久。
浏览量:2205次
山西大槐树移民故事
山西大槐树移民故事
山西大槐树和明代时期的移民活动有不少关联,而和山西大槐树相关的故事也不在少数,山西大槐树在现在是国内5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国内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多地,在经过几百年的人口辗转迁徙繁衍分布甚广。 和大槐树移民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在民间有很多,其中就有“解手”一词的故事典故,在以前有人认为,在古代为了避免当时移民的逃跑,官府下令将大家的手捆起来,并用绳索连在一起,在押解的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解开手,在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这种观点传说在后世被人们觉得没有可考的依据而然人不太可信。其他和大槐树相关的故事还有移民后裔脚小趾指甲是否复形等传说故事。从相关的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大槐树景点中的“移民情景雕塑”其中有展示关于大槐树移民历史的情景,内容包含了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以及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等等,都是讲述了关于大槐树迁民相关的故事。
浏览量:2263次
司马光砸缸是真实的吗
司马光砸缸是真实的吗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很大可能是真实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小小年纪遇事就沉着冷静,聪明果断,令人佩服。不过也有学者提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能是编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在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烧制工艺水平有限,无法制作出能容纳一个孩子的大缸;二是当水缸盛满水时它内部的压力是很大的,一个孩子的力量很难砸碎它。不过后来在杭州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个直径为一米,距今有四千余年历史的大陶缸,这个理由就不成立,司马光的年代应该是能造出那么大的缸的。《宋史》也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当中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而瓮的硬度不如缸,更容易被砸碎,因此司马光砸缸很有可能是真的。
浏览量:16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