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三藏

三藏

三藏(梵语:त्रिपिटकtripiṭaka,巴利语:Tipiṭaka),佛教术语,佛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法,即三种类别的佛典,包含:

  • 经藏(sūtrapiṭaka)、
  • 律藏(vinayapiṭaka)、
  • 论藏(abhidharmapiṭaka

三者合称三藏,或三藏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三藏也指大藏经,尤其是南传佛教的巴利文大藏经。佛家高僧精通经、律、论三藏者,称为三藏法师;精通经藏(各种经文)者,称为经师;精通律藏者(讲戒律),称为律师,精通论藏(明示教法)者,称为论师。

三藏相关文献
慕容三藏
生平慕容三藏自幼聪敏,多武略,颇有父风。十七岁时为北齐孝昭帝高演的挽郎,寻征辟为太尉府参军,武平初(570年),袭爵燕郡公。以军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仍食北豫州荥阳县。577年,北周攻入邺都,齐后主高纬出逃,委任慕容三藏留守邺宫。齐王公已下都已投降,而三藏仍然抵抗周军,北齐灭亡后,才归顺北周。北周武帝对他恩礼甚厚,授仪同大将军,迁任晋州刺史。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授慕容三藏吴州刺史。四年(584年),加封野王县开国公,七年(587年)除为〇州刺史,迁任凉州道黜置大使。九年(589年),作为襄阳公韦洸副手,征讨岭南。在广州战场上,韦洸中流矢卒,隋文帝下诏由慕容三藏总统军事,检校广州道行军事,代理广州都督。岭南平定后,开皇十一年(591年)转大将军,后迁廓州刺史,招抚境内,吏民安业,十五年(595年)任洮旭芳宕扶珉叠等七州诸军事、叠州总管。仁寿元年(601年),改封河...
查看全文
三藏法师,关于“三藏”的意义,以及三藏法师第一人。
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鸠摩罗什”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查看全文
出三藏记集
历史沿革僧祐于天监年间,借为定林寺、建初寺造立经藏写一切经的因缘,在道安《总理众经目录》的基础上,旁考诸目,“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僧祐于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六圆寂。僧祐编纂此书的用意在对佛经翻译进行“沿波讨源”,所以他将全书分作四个部分: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这些如僧祐的自序所说:“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诠,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出三藏记集》不仅在经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在目录学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刘勰长期在定林寺整理经藏,有人怀疑《出三藏记集》一书,出刘勰之手,或者“当是刘勰得意之笔,为僧祐之序润色或捉刀之际,自然流出。”。饶宗颐在〈《文心雕龙》与佛教〉说:“《出三藏记集》,凡分十五卷,题僧祐名,可能出勰之手。其中不少论文,可视为刘氏所作,或至少可代表他的...
查看全文
三藏
历史由来释迦文佛(世尊)涅槃之后,弟子为能维持佛所传的教理,由弟子摩诃迦叶主导,选拔五百位弟子代表,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召开佛典的编集大会,称为“第一结集”或“五百结集”。经契经,内容是释迦佛所传的教义,由侍奉世尊25年的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阿含经》即为经藏,《阿含经》有四大部,即《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又称四阿含,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之研究资料,尤以《杂阿含经》的更重要,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公元148年,安息国僧安世高译出一些阿含别生经。现传阿含经有两种译本,就是南传巴利文三藏的五部,与汉译的四阿含。现存汉译《杂阿含经》缺佚两卷。汉传佛教的经藏有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等。律即毘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佛陀入灭后,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叶窟举行结集,由持戒的优波离背诵戒律,一日诵一律,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法,经大会认可确立。汉传佛教以《四分律》、...
查看全文
巴利三藏
藏外文献南传佛教文献的主体为“佛语”-三藏。藏外文献是指巴利三藏结集后各种巴利语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释、历史、概要、诗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导论》、《藏论》、《弥兰陀王问经》、《岛史》、《大史》、《小史》、《清净道论》、《入阿毗达摩论》、《未来史》等。三藏的注释书称为义注(Atthakatha);注释的注释,称为复注(Tika);复注的注释,称为复复注(Anutika)。成书年代在释迦佛入灭后三个月的一个雨安居时,由阿阇世王主持第一次结集,此次结集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及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在经过印度本土的第二及第三结集后,约佛灭二百年时,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尊者及僧团带了三藏入斯里兰卡。约公元前一世纪末,因为锡兰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早期流传下来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又称为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迦寺举行南传佛教历史上的第四次
查看全文
三藏相关标签
佛教名数3
佛经
三藏导读知识
唐三藏的人物简介
唐三藏的人物简介
唐三藏,一般指玄奘,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
浏览量:2410次
唐三藏真名叫什么
唐三藏真名叫什么
唐三藏本姓陈,名祎,出生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唐三藏13岁就出家,21岁受具足戒,他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参访了各地的名师,所学经论数量众多,他在学习这些经论时感觉到各位名师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差别,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产生了西行求法的想法,以解心中之惑。贞观三年,唐三藏启程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不久后学有所成。后来他又游历周边数十个国家,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召见,成为当时受人尊敬的高僧。
浏览量:16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