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迁祖成郁,明洪武间自陕西蓝田迁居山西万泉(今万荣)小淮。卷首(诚卷)谱序、董姓与董永、历次续修简况表、旧谱索引、欧系分解、英烈传略、人员小传、人员简介、人员信息、跋,卷一(孝卷)董氏世元、序文、更补臆言、字法或问、世系分编、前院长房世系,卷二至五(友、睦、姻、任卷)世系,卷六(恤卷)诰命录、墓表录、寄居考、出外考、出继考、节妇、孝子、享祀、仕宦、族约等。
董氏家乘六卷首一卷(山西万荣)相关文献
山西-运城-万荣薛端
薛端(约516~558年),原名沙陁,宇文泰让改名端,字仁直。西魏、北周时大臣。祖籍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县境),其祖父时迁居冯翊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市)。薛端少年时专心读书,不慕功名。北魏孝武帝元修即位时,司空高乾推荐薛端为参军,并赐爵汾阳县男。他见当时北魏的政局动荡,战乱不止,无心从政,即弃官回乡。魏永熙三年(534),北魏朝廷内讧,孝武帝与权臣高欢之间矛盾加剧,高欢发兵逼近洛阳,孝武帝西逃关中投靠宇文泰。为此,宇文泰派大都督薛崇礼去镇守龙门(在今韩城市东北),薛崇礼带薛端同往。次年,东魏高欢派军队西攻西魏,薛崇礼投降东魏,东魏数千军队西渡黄河占领杨氏壁(在今陕西韩城市)。薛端被俘,东魏军逼他东渡。当准备渡河时,恰值天已黄昏,薛端乘乱逃走。东魏军队追赶不及,薛端率部入石城栅据守。东魏劝降不成,又派军队来攻。薛端率军民虚张声势,布设疑兵,东魏怀疑西魏增派了重兵,便退往河东,薛端乘机收复了杨氏...
山西省-运城-万荣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中国唐代画家,书法家。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睿宗先天二年(731)。字嗣通,蒲州汾阴人(今山西)。唐代著名楷书家,中国唐代书法家、画家。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睿宗时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历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因预知窦怀贞谋害玄宗事,被赐死于狱中。薛稷工书法,其外祖父魏徵家收藏书画甚多,薛稷用心观摩学习,从中获益颇多,特别对褚遂良书法墨迹更是锐意学习,穷年忘倦,遂自成家,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为初唐四大书法家。薛稷能画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以画鹤著名。他当时在长安、洛阳及四川等地留下不少画迹,在秘书省壁所画鹤与贺知章草书、郎余令画凤等各称一绝。他所创屏风六扇鹤样也为人传摹效仿。直到五代黄筌出现以前,薛稷画鹤一直被人公认为是难以超越的精湛技艺,可惜作品未流传下来。薛稷曾祖即隋代著名文学家薛道衡,官至内史侍郎。祖父薛收...
山西-运城-万荣薛收
薛收,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约生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卒于唐武德七年(624年)。薛收薛收生父薛道衡,为隋内史侍郎,侄子为薛元敬。他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12岁已能文。薛收的生父辞道衡因奏对不称旨,被隋炀帝赐死,天下称冤,薛收也因此不仕于隋。隋末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薛收入首阳山,聚集人马,准备响应。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尧君素知晓。尧君素因薛收是著名孝子,就将薛收生母囚禁起来招安他,这样,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尧君素想投靠王世充,薛收不愿随从,就潜逃出来,投奔李渊。薛收归李渊后,受到其部属房玄龄的赏识,而把他捱荐给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召见薛收,询问时政,薛收陈说天下大势,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李世民授他为秦王府上簿,兼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当时群雄相争,李世民经常南征北伐,有...
山西-运城-万荣王通
王通(584——617),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当他出生时,父亲为他算卦,得出“坤之师”,他的祖父认为这是“素王之卦”,“必能通天下之志”,因此替他取名为通。他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汉朝于王莽篡汉时隐居不仕的王霸,先人中也不乏有入仕为官、通达诗书者。如做云中太守,以《春秋》、《周易》教授乡里的王殷、著《春秋义统》的王述、以文学知名的王秀、博考经籍,著《时变论》,做过太仆及国子博士的王玄则,及著《五经决录》的王焕、著《政小论》的王彦等等。其父亲王隆,居家教授,门人多达千余人,在隋文帝开皇初年担任国子博士,著有《兴衰要论》七篇。王通在兄弟辈中排行第二,长兄任芮城府君,大弟仕唐至监察御史,次弟王绩则是初唐时相当独特的诗人,而后来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则是王通的孙辈。在这样的家庭中,经由耳濡目染,自然可以培养起对学问的兴趣志向,何况据说王通自幼即才智过人,在学习方面又有许多较...
山西-运城-万荣薛道衡
薛道衡,生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字玄卿,隋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历仕北齐、北周、隋王朝,与李德林、卢思道齐名,为当时文坛领袖。薛道衡出身官僚家庭,六岁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但他专精好学,13岁时,读《春秋左氏传》,有感于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一篇,词藻华美,世时人称为奇才。由此以文才召世。北齐时,薛道衡待诏文林馆,兼主客郎,负责接待、应对北周及陈的使者,与当时文坛才子李德林、卢思道等常相过从。北齐亡,周武帝用薛道衡为御史二命士,薛道衡自以为不受重用,便弃官归乡里。后来又入仕途为州主簿,不久又为司禄上土。杨坚作相时,薛道衡效力于大将军梁睿府下,参与平定王谦之乱。后又从征突厥,还朝后,被任命为内史舍人,仕途上开始有起色。当时薛道衡还兼任聘陈主使,多次往还江东,对陈朝的腐败情况了解很深,所以多次上奏隋文帝,要求对陈“责以称藩”,也就是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