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有号百二者,弃官自句容隐于吴之华山,子十九官,避乱偕诸弟自华山抵崇明西沙。存谱为百二公支派世系。存卷七。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清光绪间。
崇明朱氏家乘(上海市崇明县)相关文献
崇明县城季家
崇明县城季家,原县崇明县城内西街36号的季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几代人靠在外做工、做事来维持生
上海市-崇明施珽
施珽施珽,本县西沙人,著名的抗倭义士。施为人慷慨,重义气,颇有胆略,县里有了大事,县知事总要同他商量。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犯境,烧杀虏掠。施义愤填膺,不顾年事已高,担任守乡卫士的重任,挑选勇猛强壮的乡丁,组成队伍,奔赴抗倭战场。战斗中,施带领的队伍勇猛善战,屡克强敌,使倭寇丧胆。百姓称这支部队为“耆民兵”。一次,倭寇侵占南沙,施闻讯后,立即率领千名士兵火速前往增援。倭寇首领视施为心腹大患,事先设下诡计。倭寇与施部接战不久就假装败退。施杀敌情急,一时大意,率部直追。追出几里后,倭寇伏兵突起。施边战边退,来到河边,敌人已将桥梁拆毁,施背水作战,最后寡不敌众,与部队战士一齐全部战死。百姓感其功绩,每年在忠义孝悌祠祭祀他。施生前,曾率领队伍支援太仓的抗倭斗争,在太仓城南战胜倭寇。当地人民也为他建造祠堂,以示纪念。
上海市-崇明朱清
朱清(1237-1303年),元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后迁居太仓。元初海运官吏。原系杨氏家奴,因杀主夺妻而避迹海上,与嘉定人张瑄结伙贩私盐,后沦为海盗。因此熟悉南北海道及诸岛门户。后受宋朝廷招安。宋亡后,朱清降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任管军千户。翌年,受元丞相伯颜之命,将南宋库藏图籍海运至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他随都元帅张弘范攻克厓山,被升为武略将军。至元十九年,朝廷议论运粮路线,他与张瑄议奏海运漕粮,被采纳后授为金符千户,负责海运。朱清掌海漕后,合家移居太仓,与总管罗璧、张瑄造平底海船60艘,自刘家港运粮4万余石至京师,为元代海运漕粮之始。他因运粮有功而升为海道中万户。至元二十二年,运粮10万石,次年增至43万余石,朱清亦被提升为万户。以后,每年自江淮运粮北上至大都,数量逐年增加。另外,还多次开辟海道。至元二十四年,太仓西部水涝成灾,他兴役疏浚娄江(浏河)至海口,使上游水患...
上海市-崇明何焯
[清]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晚号茶仙;崇明人,为官后迁居长洲(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茶仙,江苏长洲人。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孤介好学,初忤钱谦益、方苞,再忤徐乾学。主翁叔元家,翁受要人嗾劾汤斌,先生与绝交,即日移装去。康熙二十四年,充拔贡生。四十一年,圣祖南巡,李光地荐其博雅,遂召试,命直南书房。明年,赐举人。试礼部,下第。复赐进土,选庶吉士,仍直南书房。寻命侍读皇八子允禩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然忌者滋多,散馆置下等,当黜,特诏留馆肄业。越十年,乃授编修。五十四年,驾在热河,有构蜚语以闻者,诏下狱;尽收其书,圣祖览之无怨望语,又得其辞吴县令馈金札,即赦之,留校书。六十一年病,诏赐...
上海市-崇明秦约
秦约秦约,字文仲,元明间本县人。秦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善于集诸家之长。其诗文风格豪放,意境开阔。元至正年间,秦为崇明德州学教授。明洪武初,应博学科考试,任礼部侍郎。未久,因母亲年老请归故里。后又应诏进京,被推举为代理县官。秦约上书请求恢复书院、书堂、义学。1370年(明洪武三年),秦将《崇明州志》进呈朝廷。不久皇帝以为秦约年老,不能胜任繁重事务,授命他担任溧阳县教谕。御史(官名)练则成、待制(官名)吴沈认为对秦大材小用,屡次推荐秦约到馆阁(管理图书经籍及编修国史的部门)任职,均未得朝廷批准。秦约在溧阳任教8年后,因年老辞职回到崇明,自号樵海道人。秦死后在乡贤词享有祭祀。生平著作有《樵史补遗》、《孝节录》、《樵海集》、《诗话旧闻》等。